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1949—1965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1949—1965年

(一) 1949—1965年

这一时期, 通过农业合作和试办社队工业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民经济进入恢复发展时期。“一五”期末的1957年, 全区工农业总产值 (1970年不变价, 下同) 达7 614.9万元, 比1949年增长1.3倍,其中农副业产值占59.2%, 社会商品零售额6757.8万元。1958年,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高潮, 在吴淞工业区建立的同时, 根据中央成都会议提出的 “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 的号召, 建立了以农机维修、车船农具、土法炼钢以及小化肥、土农药等生产为主的社办工业企业184家 (占全区当时总量的62.2%), 组建了民间五匠 (缝纫、白铁、泥、竹、木工) 为代表的建筑业, 成立了县运输合作社及装卸搬运社, 建立了集体果园、良种场和大集体农场, 各行各业出现了兴旺发展的景象。然而, 由于受 “共产风” 等历史原因的影响以及按照 “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方针的要求, 工业、建筑、运输等企业和大集体农场处于动荡收缩状态, 大部分职工转向农业。至 “二五”期末的1962年, 全区工业企业由1958年的296家减少到197家, 其中社办工业企业减少70.7%, 职工由12 953人减少到8 099人。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1 664.9万元,比1957年增长53.2%, 社会商品零售额7 037万元,仅比1957年增长4.1%。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期间, 工业、运输、建筑等企业采取 “关、停、并、转”措施, 大集体农场全部撤销。至1965年, 全区工业企业减少到103家, 职工减至6 536人, 产值由1962年的6581.7万元减至4893.4万元, 年均递减9.4%。种、养业生产有发展, 农副业产值由1962年的5083.2万元上升到7 141.9万元, 年均递增12%,产值占该年工农业总产值的59.3%。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 1966—1978年 ☛

(一) 1949—1965年

(一) 1949—1965年

川沙县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1950年,工农业总产值仅为5 04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占70.22%。经过土地改革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国民经济进入了恢复发展时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的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 249.2万元,较1950年增长1.03倍,但工业发展还不快,农业产值仍占50.64%。1958年开始,在“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的口号下,人民公社办了一些铁木竹、农机厂和小化肥厂等小工厂,不久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大批工人下放,工厂关、停、并、转,工业产值下降。经过三年调整,经济开始逐步增长。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的1965年,川沙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7 677万元,较1950年增长2.5倍,但与1957年相比仅增长57.98%,其中工业比重仅占总产值的34.35%,下降了14个百分点。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1966—1978年 ☛

(一) 1949—1965年

(一) 1949—1965年

南汇县迅速恢复了遭受破坏的国民经济。195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2.44亿元。1953—1957年的“一五”时期,南汇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33亿元,年平均递增速度为6.5%。1958—1962年,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经济建设遭受挫折,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196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95亿元。1963—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5.02亿元,比1949年增长2.06倍,16年平均递增速度为7.2%。在此期间,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80%左右。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 1966—1978年 ☛

(一) 1949—1965年

(一) 1949—1965年

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国民经济从恢复进入初步发展时期。第 一个五年计划期末的1957年, 全县粮、棉、油总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100.8%、192.3%、74.9%, 单产水平分别增长80.3%、218.3%、80.3%;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 714.15万元,比1949年增长64.8%。1957年以后,由于经济工作中的急躁冒进,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全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经过三年调整,经济有所回升,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 302万元,比1949年增长205%。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 1966—1978年 ☛

(一) 1949—1965年

(一) 1949—1965年

经过上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得到了恢复性的发展, 1949—1952年, 全县粮食亩产增长38%。以后, 经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全县农村经济在恢复的基础上, 又得到较快的发展, 1953—1956年, 粮食亩产增长11.17%, 油菜籽亩产连年超百斤, 被评为江苏省农业高额丰产竞赛运动三等丰产县。1958年, 由于出现“浮夸风”、“共产风”、“一平二调”, 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全县经济遭受挫折。1961年, 单季稻亩产不到300千克。生猪收归集体饲养, 由于管理不善、饲料不足, 仔猪大量死亡, 全县饲养量从1957年的20万头下降到1961年的11万头, 平均头重从53.5千克下跌到32.5千克。经过整顿, 农业生产又得到了发展, 1964年全县粮食亩产416.5千克, 皮棉亩产59千克, 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1965年油菜籽亩产突破100千克。工业生产从1958—1965年, 发展速度缓慢, 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 195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2 886万元, 到1965年也仅3 941万元, 平均递增4.6%。“大跃进” 时期, 全县社队工业发展到174家, 在 “三年困难时期”, 国民经济调整时, 大部分停办。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 1966—1978年 ☛

(一) 1949—1965年

(一) 1949—1965年

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1949年, 全县农业产值 (种植业) 2 709万元; 粮食总产4.90万吨, 亩产65千克; 皮棉总产440吨, 亩产7千克; 油菜籽总产305吨, 亩产29千克。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 引导农民组织起来, 走互助合作道路。至1956年2月, 全县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9月, 在 “大跃进”运动中, 普遍建立了人民公社。经过整顿, 农业生产有发展。至1965年底, 农业总产值3.27亿元 (1990年不变价), 粮食产量 (包括大豆) 年总产19.47万吨, 亩产250千克。棉花总产12 230吨, 亩产57千克, 油菜籽总产9 085吨, 亩产151千克, 蔬菜、水果以及猪、禽、蛋、水产产量都有提高。

☚ 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二) 1966—1978年 ☛
000103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