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政策上稳定家庭承包制
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经营体制一次最深刻的变革。因此, 推行责任制的过程, 也是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由于我国的农村政策乃至整个思想的理论体系长期存在“左” 的倾向, 在这次来势迅猛的变革中, 有的人思想疙瘩一时解不开。例如, 当联产到组刚刚兴起的时候, 有人耽心是不是变相划小基本核算单位,会不会影响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当联产到劳出现时, 则害怕滑向单干。对于 “双包到户”特别是合作化以来从未有过的包干到户, 不少干部一下还不能接受。有的甚至认为是 “辛辛苦苦三十年, 一夜退到解放前”。至于把 “双包到户”看作仅仅是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权宜之计的认识,在干部中就更多了。
除了对责任制本身的认识问题之外, 不少干部思想上存在一个“怕”字, 叫做“一怕右二怕乱三怕麻烦四怕变”。有少数县, 由于1964年 “四清运动” 中过火的斗争和 “文化大革命” 中的大批大斗, 于是,“一提 ‘包’, 心发烧, 挂过牌子弯过腰, 今天若是包下去, 明天挨斗谁撑腰”, 成了不少人的心态。在各级领导机关, “宁 ‘左’ 勿右” 的思想远没有解决。有的人甚至慷慨激昂地说: 现在不是搞不搞责任制的问题, 而是还要不要社会主义的问题。
对这次农村改革中暴露出来的各种不同认识, 我们党的态度是不搞大争论、大批判那一套, 而是通过实践进行对比, 用事实教育干部和群众, 同时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正面的说理, 以解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实际问题和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就全省当时的情况而言, 大体上每一个地市都有一两个县, 领导能体察民情, 认识问题比较快, 敢于走到前面; 但也有一两个县, 硬是在那里 “稳坐钓鱼船”, 不敢越雷池一步。当时一个突出的情况是, 由于农民要求“包干”的冲击来势过猛, 新闻媒体对此报道的密度和强度也比较大, 致使一些人感到有压力, 并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最后只推行包干到户一种形式的主要原因。客观地讲, 农民的激情是正常的, 舆论的导向是必要的, 有些人一时想不通也是可以理解的。至于说包干到户成了最主要的经营形式, 那是广大农民的自主选择的结果。
针对各级干部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中央每年发出的农村工作文件中, 都要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性质和前途作出明确、科学的论述。加上各级干部亲自到农村调查得到的实际感受, 以及整个农村形势的好转并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终于使人们的认识逐步趋于一致。
在农民群众中,在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有相当多的人存在着害怕重新 “归大堆”, 过不了几年又会搞第二次 “合作化”等思想顾虑。为改变农民的 “临时”思想, 树立起经营好承包地的长期打算, 以调动其增加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 除了思想方面的宣传教育外,必须有明确的政策和承包合同作保证。为此,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 全省各地农村于1984年春天普遍抓了完善土地承包工作。按照 “大稳定, 小调整”的原则,对耕地的具体承包办法和承包地块作了适当的调整, 并明确宣布: 从1984年算起,土地承包期延长到15年以上。同年冬季,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扶持贫困地区的通知精神, 秦巴山区各地县又进一步宣布: 耕地和林地的承包期延长到30年以上。在调整承包地、延长承包期的同时, 多数地方的集体和农户还签订了承包合同, 这就进一步肯定和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说是吃了 “长效定心丸”, 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爱护土地和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 增强了搞好家庭经营的信心和决心。加上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 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 合理调整工农业发展比例, 放手发展农村集市贸易, 这样就使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