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毕节地区农业“先天不足”,综合生产能力很低,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1) 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点上治理,面上破坏的情况在部分地方还严重存在,旱涝保收的基本田土面积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全区发生水土流失面积达14097.7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2.5%,年水土流失量达6945.55万吨,年侵蚀模数达4 927吨/平方公里,约有1/3的悬移质泥沙经乌江流入长江。这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而且造成裸露石山不断扩大,土壤贫瘠沙化程度加剧的恶果。全区大于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84.9%,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占21.8%;中等田土占31.21%,下等田土占62.34%,上等田土仅占6.45%;裸露石山面积达16万公顷,现在每年还在以0.13万—0.2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石头化”征兆已十分明显。局部地方生态危机已演变为生存危机。严重的水土流失与贫困落后、人口剧增形成一个综合症,三者互为因果,互相激化,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怪圈”;
(2) 灾害频率提高,危害程度加重。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气候异常变劣。60年代以前,平均5年一重灾,3年一轻灾;70年代平均4年一重灾,两年一轻灾;80年代以来,平均两年一重灾,每年有1—2次轻灾,干旱、洪涝、冰雹、低温等各种自然灾害年年持续、反复、交替袭击。每年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抗灾救灾,加重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负担;
(3)农业资源负荷一年比一年重,人增地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990年全区总人口比1949年增长了1. 84倍。总耕地面积虽然由于长期毁林毁草开荒增加了1/3左右,但人均占有耕地却由1949年的0. 37公顷下降到0.21公顷;人均占有林地面积由0.4公顷左右下降到0. 13公顷;人均占有草地由0.3公顷左右下降到0.08公顷。今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加上工业、交通、城镇等建设用地,人增地减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4)科技力量缺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实现农业现代化管理和科教兴农困难大。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区每万人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有4 735. 3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人仅有22. 0人,高中文化程度226. 6人,初中文化程度1 052. 2人,小学文化程度3 434. 3人;农村文盲半文盲人数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达37.21%,原有文盲、半文盲未扫除,新的文盲半文盲又不断增加。全区农业科技人员2 611人,每万农民只有4. 65人,每666.67公顷土地只有0. 65人,远远不能满足实行农业现代化管理和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的需要;
(5)双层经营机制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资金物资投入不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经济削弱,客观上存在着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也不经济的事(如兴修水利、建小水电、修乡村公路等),集体也难以承办;农民需要的良种、化肥、机具、农药等物资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也因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而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因为农民穷,地方财力困难,虽然国家每年安排了部分农业工程项目,但对农业的投入还是比较少(1990年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投入每亩的资金按丈量亩计不足40元)。这是本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