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庆阳老区和以前相比,确实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贫困的根子总体上还没有挖掉,发展市场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突出。
(1)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很不适应形势要求,发展市场经济对贫困老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既为老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冲击。贫困地区最短缺的资金和人才,已开始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流动,贫困地区的劣势越来越明显。不要说高中级人才留不住,连老区送出去培养的许多人才也不愿回到老区。价格放开后,许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和扶贫措施正在逐步弱化,有的已经失去作用。过去计划内分配的扶贫化肥、柴油、钢材、木材、汽车等物资都在逐年减少,有的很难落实。随着粮价的放开,吃返销粮的困难户,随之也增加了新的经济负担。由于利益的驱动,专靠行政手段和道义号召扶贫,收效越来越小。面对诸如此类的变化和影响,由于干部和农民群众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表现得很不适应。因此,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下,调整自己,转换脑筋,还面临艰巨的任务。
(2)农业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严重制约着老区经济的发展。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90%以上,经过多年治理虽有成效,但仍未彻底改观,梯条田面积仅占实有耕地面积的37.3%,大面积的山地还没有经过平整改造。3个贫困片梯条田仅占耕地面积的18.8%,其余仍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正常年景平均亩产只有百斤左右,基本上还处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局面。水利设施总体水平很低,全区有效灌溉面积人均只有2分多,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4。全区饮水困难的人口还占总人口的30%多。1992年8月以前400多天大旱,北部4县有50个乡镇、510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发生水荒,其中环县饮水困难的人口达一半,牲畜达一半以上,有13个乡、334个自然村要到5—40公里的地方取水,群众深受其苦。北部由于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风蚀沙化日趋严重。据环县调查,在干旱多风的条件下,沙化面积平均每年以5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由北向南延伸,对农牧业生产的威胁很大。交通条件仍较差,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0.12公里,县乡公路有一半多属于晴通雨阻的低等级路,还有5个乡不通公路,30个乡镇不通班车,北部山区有一半以上的村不能通行小型拖拉机。农电标准低,供电能力低,还有4%的乡、22%的村和40%的农户没有通电,全区农村人均年用电50千瓦小时,属于低水平。边远山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仍很差,缺医少药状况比较普遍,还有6个乡没有卫生院,一些危害严重的地方病、传染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全区10种地方病发病人数还有11.05万人,占总人口的5.5%,其中子午岭林区19个乡镇中,地甲、克山、大骨节三大地方病发病村100个,占总村数的80%,发病人数高达11 829人。
(3)温饱问题尚未稳定解决,脱贫致富的任务仍很艰巨。虽然多数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但很不稳定,一遇天灾人祸,又会饱而复饥,温而复寒。据统计,全区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35.0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7.33%(包括环县、华池,这两县所占比重较大)。按人均产粮350公斤、人均纯收入400元的标准测算,全区还有11.6万户、58.28万人在此线以下,占总人口的26.4%,而收入在400元以下的,几乎全是实物折价,现金收入微乎其微。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的干旱山区和林区边缘。同时,丰年温饱歉年返贫的问题很突出,据中部特困片14个乡镇调查, 1991—1992年连续大旱,返贫率就高达30%以上。这部分人素质低下, 主要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到70%以上,不善经营的占46%,病残的占17%。另外,工业品物价轮番上涨,工农产品剪刀差不断加大,农业比较效益越来越低,甚至亏本种地, 更加大了脱贫的难度。
(4) 财政仍然十分困难,资金极度紧张,严重制约了老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庆阳地区工业起步晚,基础差,企业技术改造和流动资金缺乏,有40%的企业开工不足,或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生产经营和职工生活非常困难。全区8个县市中,除了西峰市外,7个县财政都靠国家补贴。到1992年底,全区财政滚存赤字3 220万元,有5个县程度不同的不能按时支付工资。财政支出中,生产性支出仅占14.5%,是典型的吃饭财政,难以从事经济开发和基础性建设。由于民穷县亦穷,发展生产只能主要依靠增加贷款,导致企业和农民的高负债经营,负担加重,效益下降,使农民和职工的实际收入减少。
(5)人才缺乏,劳动者素质不高,直接限制了老区经济的发展。由于文化科技素质低,许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和新工艺难以吸收消化,生产经营水平难以提高。1992年,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1%,每万农业人口中仅有农业技术人员4.3人。全区农村有70%以上的劳动力只能从事体力支付型的简单劳动,发展商品经济所需的人才严重不足。人口文化科技水平低,限制着观念的更新、科技的普及、管理的改进、应变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挥,已成为老区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以上情况说明,庆阳老区的发展基础仍然很薄弱,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条件较好的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有些差距甚至在进一步拉大。这说明,老区建设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从根本上改变老区面貌还需要下很大功夫, 需要各方面一如既往的继续给予必要的扶持; 更需要老区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付出更大的努力。
根据1983—1992年老区建设打下的基础和积累的经验, 以及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精神和1994年出台的财政、税制、金融、投资等重大改革措施,第八次老区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在今后的老区建设中,庆阳地区要尽快实现四个转变, 完成四大任务。四个转变是:
(1)老区建设的重点,要由一家一户扶贫救济向大规模区域经济综合开发转变。就是要摆脱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束缚,面对大市场,发展大农业,建设大基地,培育大支柱,使庆阳老区已经形成一定气候的优势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提高商品率、加工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促进农林牧副、乡镇企业、商业流通全面发展。
(2)老区建设的发展方式,要由指令性计划指导下的被动模式向市场引导下的主动模式转变。这些年,省上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 尽最大努力筹措一部分专项资金扶持庆阳老区的发展。从第七次老区建设会议以来, 省上除了给庆阳地区安排正常的投入和基建、技改项目投资外,每年还安排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和专项补助3 859.7万元,在全省14个地、州、市中,庆阳地区所占投资比重是比较大的, 说明省上在投资方面已经向老区做了适当倾斜。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省上能够支配的投资比例越来越小,计划控制的范围也越来越小。对老区来说,不能把眼睛只盯着计划、只盯着省上,而应该面向市场、面向外部, 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办法来筹措建设资金。在资金的使用上也要改变过去那种给多少钱办多少事,钱用完了再到上面要的办法,要学会用死钱换活钱,用小钱换大钱,用自己的钱吸引别人的钱;变被动完成计划指标为主动探索发展路子,筹措发展资金,取得发展经济的主动权和自我支配权。要特别注意学会使用银行的钱。因为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改革措施,用来发展建设的钱,主渠道是银行,另外还要开辟多种渠道,如吸引外资,发债券,搞各种集资等等。
(3) 在老区建设的发展方向上,要由封闭型的自我发展向开放型的联合发展转变。在开放的形势下,决不能自我封闭,关起门来搞建设。庆阳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过去比较封闭,改革开放以来虽有了很大变化, 但从总体上看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不发达地区。今后的老区建设要进一步打破自我封闭的僵局,敞开大门,全方位对外开放。抓住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东西部联合发展乡镇企业的良好机遇,加快地区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联合步伐,要放眼省内外、国内外大市场,外引内联,大胆引进国内外和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开发老区的优势资源,把老区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4)农业发展的重点,要由以解决吃饭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增加经济收入为主的商品农业转变。庆阳地区人均占有粮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5公斤,人均收入也比全省高, 吃饱肚子的问题从全区看基本解决了。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向小康目标迈进。因此,要大力发展“双高一优”农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把更多的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转化为货币,转化为群众的经济收入。
到2000年要完成的四大任务:
(1)在全区范围内,特困地区要稳定解决温饱,其余大部分地区要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 人均收入在全省14个地、州、市中要靠前。
(2)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要迈上新台阶。同时把庆阳地区建设成全省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
(3)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都要取得明显的进步,起码要保证全区人民的最低需要,如有水,通电,通公路, 教育、卫生条件要进一步改善。
(4)财政收入要上新台阶,收支平衡。按照庆阳地区行署和省政府签署的协议, 省政府集中那么多资金抢建的两个烟厂就是为了实现地区本级的财政扭补, 因此要按原计划实现财政扭补。
第八次老区建设工作会议还对今后庆阳老区建设中应该注意解决好的四个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1)用好省上给的优惠政策。用省上的优惠政策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把省上的优惠政策切实变成经济、社会效益。地区本来提的优惠政策要延长到2000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延长到1996年。主要原因是本届省政府任期是1997年。
(2)从实际出发,选择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庆阳地区优势资源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因此,第一个重点要充分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要依托长庆石油局,紧紧抓住石化工业发展。第二个重点就是烟草,这是既能富民、又能富县的产业,对地区财政也是一大财源。第三个重点是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支柱产业,要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3)经济工作一定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追求效益。庆阳地区今后上项目一定要本着市场经济的特点,去论证,去选择,要体现效益的原则,优胜劣汰的原则,以及规模经营的原则。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计划经济指导下生产与销售脱节的现象。企业要取得好的效益, 必须具备基本的三条:要有一个好厂长(班子);要有一个好的运行机制;要有一个(或几个)好产品。庆阳地区各县和各企业,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4)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处理好吃饭和建设的关系。要本着几个原则:
❶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❷既要吃饭又要建设;
❸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❹摊子不能铺得太大,战线不能拉得太长,要建成一个,投产一个,见效一个;
❺上项目时资金一定要打足,要考虑贷款利息和物价上涨因素,资金要按照动态计算。其次,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对于一个地区和一个县来说,该办的事情确实很多, 但是一定要分清哪些事情是当前要办的, 而且是当前能办得到的; 哪些事情现在办不了,今后再办。不能把长远的事情都拿到当前来办,那样就会背上贷款,背上包袱。各级领导的头脑一定要清醒, 处理好这些关系, 不要背包袱。
第八次庆阳老区建设工作会议对于老区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后,老区建设就在新的起点上,更加深入更大规模地全面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