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外金融统计
在中国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涉外金融活动也日益增加。对外金融统计是对涉外的所有金融活动进行数据收集、加工、整理、分析的工作,它是搞好中国国际收支管理工作的基础。对外金融统计主要包括银行外汇信贷业务统计、国家外汇收支统计、国家对外借款统计、国际收支统计四部分。
外汇信贷业务统计是对银行吸收外汇存款、发放外汇贷款业务的统计。根据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管理的需要,外汇信贷应该与人民币信贷并表,方能全面反映社会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全貌。但现在这一工作尚未建立起来。现行外汇信贷业务统计只统计各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部分,其资金来源主要项目有:外币存款(包括居民外汇存款和非居民外汇存款)、境外筹资、委托境外借款、人民银行往来、国内同业往来、国外同业往来、所有者权益、当年结益、外汇买卖等;资金运用主要项目有:外汇贷款(包括短期外汇贷款、中长期外汇贷款、其他贷款)、投资、境外筹资贷款、委托境外借款转贷款、人民银行往来、国内同业往来、国外同业往来、库存现金、外汇买卖等。
国家外汇收支统计是反映中国外汇收支活动的统计。1994年4月1日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以后,统计基础发生变化,新的外汇收支统计体系,其收入部分由结售给指定的商业银行的企业现汇收入构成,支出部分由外汇指定银行根据有关规定直接出售给用汇单位的现汇支出构成。该项统计以各外汇指定银行为主体,由省级分局汇辖内分支局的数据上报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汇总。统计指标包括结汇收入合计、售汇支出合计、外汇交易买入、外汇交易卖出和表外项目五个大项。其中结汇收入合计由贸易收入、非贸易收入、资本收入和其他收入四个项目组成,售汇支出由贸易支出、非贸易支出、资本支出和其他支出四个项目组成,表外项目由本期现汇总收入、本期现汇总支出、本期末现汇账户余额以及银行经营国家外汇账户收入、支出和余额组成。
国家对外借款统计亦称国家外债统计,指对国家借入外债的数量、条件、使用效益、偿还情况等进行信息搜集、统计汇总和综合分析的工作。外债统计是搞好外债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国家外债统计的范围包括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含外商投资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外债统计的对象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买方信贷、外国企业贷款、发行外币债券、国际金融租赁、延期付款、补偿贸易中直接以现汇偿还的债务、其他形式的对外债务等。借款单位向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借入的外汇资金视同外债;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向外借入的外汇资金不视为外债。外债统计项目指标主要有:上期末未偿余额总计、提款金额、还本金额(应还、实还)、利率、年息%(固定、浮动)、本期付息金额(应付、实付)、未偿余额(总计和其中的逾期本金、逾期利息)、手续费(承诺费)、罚息等。
国际收支统计是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全部对外经济交易的综合记录,它通过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国际收支平衡表提供一国对外经济交易的全面信息,是一国控制国际收支平衡的工具。国际收支平衡表项目指标可分为四大类,即经常项目、资本往来项目、平衡项目和储备资产变动项目。经常项目是指国际经济交往中经常发生的项目,它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对外贸易、非贸易往来、无偿转让。其中对外贸易包括出口和进口;非贸易往来包括货运、港口供应与劳务、旅游收支、投资收支、其他非贸易往来;无偿转让包括与国际组织往来、无偿援助和捐赠、侨汇、居民及其他收支等。资本往来项目指资本的流出和流入,按时间分为长期资本往来和短期资本往来。其中长期资本往来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银行贷款、地方及部门借款、延期付款、加工装配补偿贸易中应付客商作价设备款、租赁、对外贷款、其他等;短期资本往来项目包括:银行借款、地方及部门借款、延期付款、延期收款、其他等。平衡项目亦称误差与遗漏,这个项目的存在,是由于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过程中,有时资料不完整,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不一致,各国货币相互间的换算发生差额,以及可能大量存在的资本恶意外逃等,往往会造成借贷双方不平衡,加入这一项目可使整个平衡表得以平衡。储备资产变动项目亦称储备资产增减额,项目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对基金信贷的使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