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翰林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翰林院

 官署名。唐代始设,相沿至清,但职掌不尽相同。清代以掌院学士为主官,从大学士、尚书中特派。属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等,统称翰林。掌编修国史、代皇帝起草册文、封诰、祭文、碑文等。翰林院为“储才之地”,官职清闲,但易于升迁,享有很高荣誉。

翰林院

官署名。唐代始置,初为各种艺能之士所处的机构。唐玄宗时选择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制敕的重要机构。参见“翰林学士”。

翰林院【同义】总目录


銮坡禁林词林翰苑鸾坡鳌禁词苑翰林院鳌掖

翰林院

官署名。唐置。最初是具有各种艺能之士供职之所,以备皇帝待诏。后演变为起草各种诏制的重要机构,称“翰林学士院”。供职于学士院之士称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本身无品秩,皆带本官。初无定额,一二人或五六人,皆由皇帝遴选。宋沿唐制。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定为正三品官,设六员,专司草拟内制之职。辽称翰林院,金复称翰林学士院,元设翰林兼国史院,职掌大体同前代。明废学士院之名,称翰林院。掌制诏、史册、文翰之事。长官为掌院学士。其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官,皆称翰林。新科进士入翰林院者称庶吉士。永乐二年(1404)定制,选进士中文学优等及善书者,设馆教习,以备考选。优者留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明任官特重翰林,内阁及吏、礼二部尚书、侍郎,多由此出身。清顺治元年(1644)沿明制设。掌修史、撰文,凡撰写祝文、册文、宝文、祭文、碑文,纂修实录、圣训、本纪、玉牒等,或直接承办,或派员参与;乡试、会试、进士朝考诸事,均派员任考官。设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为长官。其下设官同明制,然翰林官皆出身于进士中年纪稍轻、名次较高者,为清华之选,职务虽极闲散,礼遇甚优、升迁甚速。如编修、检讨等官经京察后得以正七品外放为正四品之道府官,内迁则可按资转至尚书、侍郎。

翰林院

翰林院hanlinyuan

唐代草拟机密诏制,以备咨询的重要机构。原为各种艺能之士待诏之所, 自唐玄宗选朝臣擅文词者入居翰林以起草诏制,遂发生演变。唐代翰林院何时设置尚未定论, 多认为玄宗时始设。“待诏(即有待天子召见之意)翰林者成分复杂,但以词学之士最受重视。高宗武后时已有“北门学士”供奉内廷,但未设专门机构。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738)
在翰林院南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 主要职责为草拟表疏批答、检视王言, 以备顾问。安史之乱后,天下用兵, 深谋密诏多从内出,翰林学士的权任逐渐加重,“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 ‘内相’”(《新唐书·百官一》)。宪宗时又于学士中择一人承旨, 承旨学士往往晋升为宰相。学士为差遣职, 无品秩,亦无独立的官署,翰林学士院只是其办公之所, 学士人选以文才为主, 不重资历。唐后期由于翰林学士地位渐崇,遭到皇帝疏忌, 又设两名学士院使, 以宦官充任,翰林学士院逐渐流于形式,不预机密了。五代后晋时一度废翰林学士, 不久又恢复。

☚ 唐律与唐律疏议   节度使 ☛
翰林院

翰林院

官署名。唐代始置。此后历代皆沿置。掌主文化艺术及御用文墨之事。《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十三载 (公元754年)》: “上即位,始置翰林院,密迩禁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 ‘待诏。’”

☚ 汉儿行宫都部署院   翰林司 ☛

翰林院

官署名。唐始置。玄宗时选文人为翰林侍诏。后设学士院,以翰林学士供职其中,备皇帝顾问。宋代翰林学士院主要掌内廷起草诏旨。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清代掌修国史,进讲经史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等,长官为掌院学士,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等,统称翰林。


翰林院

官署名。唐初置,初为内廷供奉各种文艺技术之处。经宋、元到明代成为外朝官署,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清沿明制,该机构掌编修国史、作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并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

翰林院han lin yuan

【旧语】Imperial Academy (in feudal China)

翰林院han lin yuan

Hanlin Academy

翰林院

在唐长安城银台门内。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

翰林院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初于宫内设置,召集在词学、经术、书法、绘画、宗教、医学、占卜等方面有突出才艺之人,于院中待诏,听候皇帝随时顾问和使令。这些人被称为翰林待诏或翰林供奉。其中词学之士尤受重视,常为皇帝起草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738),又于翰林院之南建学士院,选朝中有文才学识的官员居之。学士院分出后,翰林院依然存在,然其中多为僧、道、医、 卜、技艺之人,这些人仍称待诏或供奉。宋称翰林学士院,职掌起草诏旨。辽、元均置。明始成为外朝官署。职掌修撰国史、记载皇帝起居注、进讲经史、草拟重大典礼的文件。长官为掌院学士,一般以大臣充任。清沿明制。

翰林院

官署名。翰林之名,本于扬雄《长林赋》:“子墨客卿问于翰林主人。”意为文翰之林,与词坛、文苑同义。唐开元初始于内廷置翰林院,为各种艺能技术内廷供奉之处。待命供奉内廷的人称为待诏,分别给以粮米,其中有医官、药童、阴阳相士之类,有画待诏、医待诏等名。文学亦为技艺之一,故文士亦待诏于此。玄宗初年置翰林待诏,掌管表疏批答与应和文章。后因中书省事务繁剧,文书雍塞,乃选文学之士协助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诰书敕,称为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另设学士院,命翰林学士供职其中,直属皇帝。专掌任免将相与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的起草,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无固定员额。宪宗时又置学士承旨。自唐至五代,学士院逐渐成为君主的参议机关,制敕、诏诰的制作地,同时也是高级政务人才的贮备所。宋承唐制,置学士院于内廷,改称翰林学士院,掌起草制诏诰令。有翰林学士承旨,不常置,以久任学士者充任。他官入院未授学士者称直学士院。如学士俱阙,以他官暂代学士职务者,称翰林权直或学士院权直。另于内侍省置翰林院,掌内廷供奉之事。设勾当官一人为主官,辖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辽于南面官中置翰林院,掌辽主文翰之事。设翰林都林牙、南面林牙、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翰林祭酒、知制诰等职。下辖翰林画院、翰林医官及国史院。金承宋制置翰林学士院。掌制撰词命。设官有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翰林待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翰林直学士、翰林待制,翰林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等。自翰林学士承旨至直学士,凡应奉文字,衔内带知制诰;翰林待制以下衔内均不带知制诰。元初承宋金之制,于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置翰林学士院,四年(公元1267年)与国史院合并,置翰林兼国史院,此为承辽制而来,一改唐宋以来史馆独立设置之制。又另置蒙古翰林院专掌蒙古文字诏敕文书。金元两代,虽元代翰林不专制诰,然其官犹均属内廷。至明代始正式成为外廷官署,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为唐宋学士院及馆阁官与魏晋以后秘书监著作郎等职的合并。有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五经博士、编修、检讨、庶吉士等。自庶吉士以上统称之为翰林官。留都南京亦设翰林院,有学士一人,不常置,以翰林坊局官署职;所属有孔目一人。清代沿置,掌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与明制同。下辖庶常馆、起居注馆、国史馆。翰林官在明清较他官地位为优异,明初入内阁参预机要事务者多为翰林官,后来又规定非翰林出身者不得任大学士。清代的翰林官虽已不参与朝廷机密事务,但依然体制不同于他官而升迁较易。例如翰林官虽七品得挂朝珠,着貂褂,而他官五品始得挂珠,三品始得着貂褂。翰林院编修、检讨经过京察后,得以七品外放为四品的道府。内升虽稍迟,然开坊后可按资转至侍郎、尚书,也较其他出身者为迅速。翰林官所能担任的差使,主要是会试、乡试的考官及各省的学政。南书房行走一职,也例由翰林出身者担任,习称南书房翰林。又明初题题翰林院的门额为“词林”,故翰林院别称“词林”。

翰林院

内庭官司名。隶入内内侍省。


职源与沿革

唐开元初始置翰林院,为文人待诏之所(《玉海》卷167《唐学士院翰林院》)。宋沿置,但掌供奉技艺事,已与学士院专掌内制分道扬镳(《宋会要·职官》36之95)。南宋沿置(《咸淳临安志》卷10)。


简称

翰林。《长编》卷66戊子:“诏翰林遣书工分诣诸路,图上山川形势、地理远近,付枢密院。”同前书卷220甲戌:“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先是中书差图画院翰林待诏绘画。”《宋会要·职官》36之95:“翰林院……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