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迅速发展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迅速发展时期

(三)迅速发展时期1978年以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从省情出发,采取有力的改革和发展畜牧业的各项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户和社会各行业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使广东畜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广东牧业开始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变;二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三是由传统牧业向现代化牧业转变。
1. 取消派养派购政策。1979年省政府批准农业厅“关于允许私人养牛,耕牛可以自由上市,老残牛可以自由屠宰”的报告,从此放开耕牛政策。集体耕牛折价归农户,让农户自有、自繁、自养。1980年省批准省农业厅“关于取消家禽派购政策”; 1985年省政府再批准农业厅“关于开放生猪政策”的建议,从此取消生猪“购六留四”的派购政策。政策放开后,农民有了自主权,产销见面,自由贸易。在价值规律作用下,激发起广大农户饲养畜禽的积极性,同时,粮食连续几年大丰收,饲料较充足,畜牧业全面快速地发展起来。
2. 猪禽与草食动物全面发展。根据广东自然资源和经济特点,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实行了猪禽与草食动物并举,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方针,逐步扭转以猪为首的耗粮牧业结构。省畜牧部门以顺德市北滘镇为点,拨出专款,培训养禽人才,扶持发展专业户;养禽和开展种苗、饲料、技术、防疫及收购活禽加工、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在北滘经验和市场牵动下,南海市养禽业率先迅速发展,1986年该市养禽专业户已达2 000多户,创造了塘基养禽,果园地养猪的立体生产方式,并开始试养珍珠鸡、鹧鸪、白鸽、山鸡等珍稀禽类。1988年,省畜牧局在南海市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南海、顺德立体养殖和社会化服务的成功经验。这种农牧结合的立体生产方式,首先在珠江三角洲20个县,迅速推广开来。到1992年,全省养禽专业户发展到8. 6万户,饲养量占全省的65%,上市量达2. 5亿只,产值占全省的54%。家禽产肉量占全省总肉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5. 3%上升到1992年的29. 6%。由于家禽饲料转化率高,耗料少,周转快,与养猪相比,节省了大量粮食。畜牧业饲养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省为了促进家禽业的发展,帮助专业户解决种禽、种苗,早在1980年,省府投资1 500万美元,由省食品集团公司建成7个大型种鸡场,从国外引进世界著名快大肉鸡品种——AA祖代鸡,生产父母代和商品代鸡苗,为家禽业生产奠定了良种基础。
广东把发展草食动物,充分利用250万公顷草山草坡资源作为发展畜牧业的战略任务。1981年省府投资695万元建办东方示范牧场,引进澳大利亚牧草和设备,聘请澳籍专家指导试验、示范。1985年省又在粤北建办2个示范牧场,以期在全省推广优质牧草,为发展丘陵山区吃草家畜创造条件。1988年省人大作出决议,决定由省府年投资180万元和2 000吨化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人工牧草栽培。此后,牧草面积逐年扩大,以牧草喂牛、羊、兔,以及猪禽数量也不断增加,1992年累计种草170万亩,养牛10多万头,养兔30余万只,加工草粉喂猪禽50多万头(只)。同时,省把水牛挤奶作为发展草食动物一项重要开发项目,安排经费办点示范,已建立34个县5个水牛奶生产基地,5 500头挤奶水牛,年产水牛奶5 500吨。省畜牧局在大埔、阳山、梅县3个山区县,投资建办种兔场,引进塞北、哈白、新西兰等较适合广东气候的兔种,作为脱贫项目已推广到10多个县(市)饲养。
3.增加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省府从1989年至1991年对畜牧业投资达4.3369亿元。一是建设菜蓝子工程42个项目,二是建设电白、惠来、揭西3个牧草种子生产基地,三是建设市级畜牧兽医培训中心15个和良种场2个,四是建设斗门、新会、遂溪、顺德等商品瘦肉型猪基地9个,五是建设水牛挤乳基地县3个;六是建设珍禽饲料厂、蛋鸭基地、种猪场、种鸡场一批;七是安排畜牧业“丰收计划”项目9个和建设南海市畜牧业综合示范项目;八是支持每个县建设一个饲料厂和发展90家兽药厂。
4. 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畜牧业。
(1)大力发展三资畜牧企业。这些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对全省畜牧业平衡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补偿贸易的形式,引进国外资金、设备、种畜、种禽、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兴办了一批种畜种禽场、商品畜禽场、饲料加工厂、奶牛场、屠宰分割加工厂以及高档肉制品厂等。从1978年至1992年,广东畜牧行业共引进外资1.25亿美元,建成饲料加工厂39个,畜禽养殖场79个,畜产品加工厂5个和一大批猪、牛、禽良种。全省三资畜牧企业共有113个,补偿贸易企业(三来一补)5个,利用国外贷款畜牧企业4个。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方法的引进,很大程度上促使传统牧业改造,在良种、饲料、饲养、防疫和产品加工等方面,提高了全省畜牧业的生产水平。
(2)扶持联合体,专业户发展畜牧业商品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为了推动商品生产发展,各级政府都在资金、场地、设备、技术等方面扶持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户,促进其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到1992年,全省有畜禽专业户16万多户,年产肉56.8万吨,奶1.6万吨,蛋6. 1万吨,畜禽商品收入41.82亿元,平均每户收入2. 6万元。专业户的商品生产,一方面带动了当地普通农户发展畜牧业生产;另一方面一些专业户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物质基础,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逐步走上了联合办企业的道路。全省较有名的“三温养鸡集团”就是典型的事例。新兴县勒竹镇,三位姓温的养鸡能手,在镇政府支持下,年投资180万元,开办种鸡场、孵化场、商品鸡场、销售部和运输车队等与周围200多户专业户挂钩经营,为专业户提供种苗、饲料、兽药、肉鸡销售等全程服务。1992年发展成为拥有1 800个专业户入股的养鸡大型股份合作企业,年产1 000多万羽鸡苗,800多万羽商品肉鸡。“三温企业”与农户订立饲养合同,不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动,只要农户按“三温企业”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的,风险全部由企业承担。参加“三温”股份的养鸡户,年纯收入少的几千元,多数农户纯收入上万元,最高的一户达8万元。现在新兴县勒竹镇已成为广东著名的养鸡基地。
5.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随着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畜牧部门在机构改革中,转变职能,大力提倡各市、县、乡镇,根据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兴办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经济实体,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种苗、技术、防疫、销售、咨询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服务。至1992年,全省各市县畜牧部门和1 63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都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畜牧部门自办畜禽场192个,饲料厂86间,兽药和添加剂厂40间。这些企事业单位,既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又带动了当地生产。比如肇庆市鼎湖区畜牧局,办有种猪场、商品猪场、种鸭场、商品鸭场、饲料厂、蛋鸡场、屠宰分割厂、冷冻厂、羽绒加工厂、购销公司等14个经营实体。1987—1991年营业额达1. 3亿元,创汇400万美元。还为全区农户提供饲养全过程服务,同农民建立起牢固的生产、技术、销售关系,深受农民的欢迎。
各级畜牧部门大力推广建设以企业为“龙头”,以专业户为依托,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和服务体系。这种体系一般以当地较大规模的饲养企业或者加工企业和销售公司为“龙头”,以契约关系把分散饲养的农户,纳入产供销相结合,牧工技贸结合的经营体系,龙头企业提供资金、种苗、饲料、防疫等服务,全部收购产品加工或销售,解决了分散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如广州市江高镇的畜牧公司和江村养鸡公司,通过以销定产,以产带户,合同定购或议购的办法,为千家专业户提供种苗、饲料、技术防疫、屠宰、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对困难户实行赊销种苗、饲料; 缺乏资金的公司担保贷款; 市场饲料涨价,公司不涨; 市场畜禽降价,公司保价收购,保护农民利益。若饲养成本与销售价反差过大时,镇政府拨出资金,支持“龙头公司”。共同的经济利益,把政府—龙头—专业户紧密地连系在一起,发挥了国家、集体、个体三个积极性,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故称谓“江高模式”体系。该体系每年出口200—250万羽活鸡,10 000—12 000头瘦肉型猪,20 000—30 000头乳猪和一批珍稀禽类。还拥有200多名运输专业户,利用汽车、拖拉机、摩托车把产品源源不断运往广州各大宾馆、市场。镇、村和专业户还办屠宰场100多个; “龙头”兴办肉类加工厂、冷冻厂、饲料厂、乳猪加工厂、皮蛋加工厂等; 拥有固定资产1 500万元,年产值达2亿多元,成为广州市颇具实力的畜牧企业联合体。广东类似“江高体系”的联合体,在珠江三角洲较为普遍。

☚ (二)缓慢发展时期   三、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
000120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