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近代农村商品生产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三)近代农村商品生产 (三)近代农村商品生产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进一步加剧,安徽农村自然经济趋于解体,农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及国内买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原料需求的增长,刺激了安徽农村商品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 ☚ (二)土地使用与经营 (四)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农村经济 ☛ (三)近代农村商品生产 (三)近代农村商品生产在近代,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加紧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从而打破了中国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刺激了农村商品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
发展起来。山东从美国输入的烟种,大部分在胶济铁路沿线各县种植,从1913—1931年,美种烟栽培面积和产量增加了400倍以上。1916年山东省产烟只有1 089.6吨,1925年达13 620吨,1933年全省植烟县达37个、植烟面积41万多亩,年产63 786.15吨。山东生产的烟叶,主要是供给外国资本烟厂和出口,只有少部分供民族企业烟厂。1930年,仅从青岛就输出烟叶12 206.8吨。 (3)大力组织花生生产和出口。1890年,美国传教士带来大仁花生在山东省试种,成效甚佳,于是在黄河下游一带开始推广。1931年,山东省种植花生约300万亩,年产花生40余万吨,1933年全省种花生的县发展到80多个,面积达379.9万亩,总产529 846.15吨,山东省成为全国栽培花生最多的省份之一。 山东生产的花生,除部分供国内制作点心、糖果、榨油外,主要出口法、荷、德、意、英、美、日等国。1930年,山东省出口花生果25 961.5吨,花生仁138 254.2吨;1931年出口花生果52 014.1吨,花生仁187 131.4吨;1932年出口花生果23 334.35吨,花生仁93 148.8吨;1936年花生种植面积达440万亩,产量为66万吨,出口花生米4.26万吨。抗日战争时期,山东花生出口大减,1939、1940年,花生出口仅2.1万—2.25万吨,直至1950年花生出口才超过战前的最高水平。 (4)蚕业和其他经济作物也相应发展。山东省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秦汉时期植桑养蚕已形成规模。清朝末年,在青州设立了蚕桑试验场,辛亥革命后又设立了蚕桑学校。1920年,烟台开始改良推广柞蚕饲养;1921年,烟台设立了蚕丝学校,并先后在牟平、栖霞、文登等县设蚕桑试验场5处。据民国初年山东官厅统计,山东共有17万多个养蚕户,每年收茧为20 273.6吨(这个估计数字偏大)。1930年,山东省实业厅的报告中记载,全省养蚕较多的有40个县,全年产茧4 821.3吨。1933年国民党政府国际贸易局调查,全省养蚕的共57个县,有养蚕户369 747户,全年生茧产量5 778. 7吨。近代,山东省苘麻、姜、大白菜、大葱、大蒜、辣椒等经济作物也有了相应发展。 (5) 农村商品贸易发生重大变化。鸦片战争以前,山东的商业资本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基础上的封建性商业和个体小商业。1840年以后,国外商业资本开始侵入山东,使商业资本构成和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有外国侨商资本或帝国主义商业资本、买办资本、民族商业资本和中小城镇商人资本。山东商业资本的变化,直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交换和农产品出口量,但是没有根本改变农村集市贸易的基本形式,农村经济仍处于半自给自足的状态。根据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统计,1935年山东农村购买粮食的农户占27.8%,购买“洋布”的占36.6%,购买“洋袜”的占36.7%,购买煤油的占92.7%,购买肥皂的占32.7%,购买肥料的占48. 2%,购买酒的占54. 9%,购买香烟的占29.3%。1933年对邹平县集市货物来源调查,50里内的货物最多, 其中80%是农产品、20%是手工业品;51—100里来的货物中手工业品占88.1%,机制品占11. 9%;101里至300里来的货物内机制品占26.1%;300里以外来的货物中机制品占44.8%。鸦片战争以后,洋商主要在山东收购当地土货、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如烟叶、花生、花生油、棉花、草帽辫、茧绸、发网等。1909年出口草帽辫16 300公斤,1919年增为262 850公斤;1909年出口丝绸9 460匹,1919年增为15 094匹。1935年山东花生的出口值为1200万元,花生油出口值为960万元,,烟叶出口值为390万元。山东花生米出口约占全国出口的50%—60%,花生油出口约占70%。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山东的掠夺,廉价购买大量的原料和农产品,1938年从山东搜刮茧丝227 477公斤,1939年为41 391公斤,1940年92 050公斤,1941年1 616公斤。 2. 农村手工业。历史上,山东素有发达的手工业,产品精细,花色品种多样,质量优良,深为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山东手工业主要是以当地原料为主的加工业,主要有棉纺织、缫丝与丝织、花边和刺绣、发网、酱菜、面粉、酿酒、榨油、粉丝、果品加工、制烟、农具和铁器制造、木器、条编、苇席、造纸、陶瓷、玻璃和琉璃、草帽辫、阿胶业等。 棉纺织业,是山东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历史悠久。但在鸦片战争之后,洋线逐渐倾销各地,致使山东民间的手纺业受到冲击而衰落。辛亥革命后,潍县有人从天津购进铁机数部,用洋线织宽面布,生产效率高,质量可与国外产品相比,远销云南、四川、贵州、河北、陕西、山西等省。1934年,潍县一带织机发展到9万余台,从业者达15万多人,每年产布约1 000万匹,价值7 500万元以上。在国外进口纱的冲击下,山东利用新设备和技术仍然使棉纺织业得到发展。据1933年调查,山东省每年生产土布约1715.2万匹,价值985.22万元。 缫丝与丝织业,是山东古老的手工业。近代的缫丝业分为厂丝业和土丝业两大类,厂丝业又分蒸气机缫丝和人力机缫丝两种。山东的人力机缫丝厂,大多分布在临朐、益都、博山、蒙阴、莱芜等。土丝业,凡产茧的山东各县都有经营,大多以家蚕茧为原料。据1933年调查,山东省产土丝的有59个县,常年产家蚕丝600吨,野蚕丝100吨,家蚕丝仅次于浙江、江苏、广东和四川省,野蚕丝居各省之冠。 花边和刺绣业,是山东农村妇女的一种家庭手工业,主要分布于烟台、栖霞、招远、荣成、海阳等地。全省经营花边的商号有139家,主要销往英、美、法三国;抗战前,山东省绣花制品每年出口17 000套,价值银元10万元左右。 山东农村的手工业多分散于各县域,一般是以资源优势和传统工艺的结合而形成产业优势,在传统经营方式的制约下艰难发展。据1933年调查,山东农村手工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17%。但在抗战后期,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机器工业的排挤,山东农村手工业多已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 ☚ (二)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方式 (四)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农村经济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