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造就“乡土”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科协把培养造就众多“乡土”人才,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长抓不懈。通过举办技术训练班、技术夜校,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介,出版“小册子”和编演科普文艺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推广新技术。
1959年,福建省科协提出“全民办科学,人人学科学,处处用科学”的口号。各县科协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开办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培训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50年代省科协举办多期训练班,传授塑料薄膜育秧、饲养蓖麻蚕等技术。到80年代,这种普及与教育相结合的科普形式、活动内容和规模都有较大发展。全省各级科协开办的技术夜校、训练班2.8万期,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次,推广各类适用技术3 000多项。1983年开始,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对全省回乡的中学毕业生进行技术培训,3年培训150万人,使他们掌握一、二门农业适用技术。其中,一些人已成为农村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活动的带头人。1986年省科技进修学院与福建农学院联办“乡镇企业财会”、“乡镇经营管理”培训班,对73名乡镇企业干部进行系统培训。
40多年来,为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科学普及,培养了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养得起、留得住的农民专家、农民技术员,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民技术队伍。1990年5月至1995年底,省科协创办的福建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累计培训学员82万多名, 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2%, 结业率达84%以上。1990年, 根据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转发《福建省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实施细节》的通知精神,各级科协会同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工作。全省共有2.4万农民申报各类农民技术职称, 已评定2.08万人, 占申报人数的87.6%。按行业分类:农业13864人、林业1419人、水产渔业698人, 水利水电2794人、农机1024人,其他530人。其中,评定为农民高级技师的有51人、农民技师1221人,农民助理技师6392人,农民技术员10305人、农民助理技术员28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