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猫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猫号 猫号明代寓言。见明刘元卿撰《应谐录》。写齐地有一宦官养了一只猫,自奇之,起名叫“虎猫”。有一人对他说,虎诚然很猛,但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叫“龙猫”。又有一个人说,龙固然很好,但云还在龙之上,不如叫“云猫”为好。但云抵不过风,所以又有人劝他叫“风猫”。风可以被墙挡住,又有人劝他叫“墙猫”。再结实的墙也经不住老鼠打洞,所以又有人劝他叫“鼠猫”。有个姓东里的老头,听到这个故事说:“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 多忧 雅谑 ☛ 猫号 猫号明代寓言,刘元卿著。《应谐录》: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飚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嘻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 猎者得麋 猫说 ☛ 猫号 猫号中国古代笑话。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日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飚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 得丈人力 猫立 ☛ 猫号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
由于齐奄把自己的猫称为“虎猫”,一群好奉承的客人为迎合主人的心意,争相献名,由龙猫而云猫,而风猫,而墙猫,最后竟用猫的猎获物鼠来命名,称为鼠猫,闹出了笑话。本来,命名的对象是猫,当然应使名称符合猫的实际,而争论者却离开这一本质,在修饰性的词语上动脑筋,费唇舌,结果离开本质愈来愈远,竟至于使名称否定了指陈对象自身。这就饶有趣味地体现了内容与形式、事物与概念、名与实的辩证关系。名实关系是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个老问题。前人早已指出“名者实之宾”(《庄子·逍遥游》),但本文以寓言的形式揭示出名实对立可以导致对实体自身的否定,不能不说是作者认识的特别深刻之处。作者借东里丈人 笑这场一本正经却毫无意义的争论说:“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本真,即事物的本来面目,既指客观事物实际,也可指人的美好天性。虚浮巧饰,追名逐利,装腔作势,伪善欺诈,都会使人“自失本真”。 争论是本文描写的中心。争论的内容并无价值,但争论的过程和结果却给人以哲理启示。取猫号的人都想使自己取的名称超过前面的人,没有料想到竟绕了一个大圈子回到了出发点。你看,虎猛于猫,龙神于虎,云尚(上)于龙,风可散云,墙可蔽风,鼠可穴墙, 而捕鼠者正是猫。这是因为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既没有全能的上帝,也没有绝对的强者。表面上看,取名字的人是在玩概念游戏,殊不知他们的思维也无法逃脱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支配。更何况他们以其争论的结果,显示着务求虚名则自失本真的深刻道理呢? 此则寓言在情节结构上可能与印度《五卷书》中的著名寓言“母鼠择婿”有一定继承关系,但寓言是崭新的,风格也完全民族化了。 《猫号》
明·刘元卿1 齐奄家畜一猫2,自奇之,号于人3,曰“虎猫”。客说之曰4:“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为‘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浮云,云其尚于龙乎5? 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6,风倏散之7,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8,维屏以墙9,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 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矣10”,墙又如鼠何? 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嗤之曰11:“噫嘻! 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真哉12!” 1刘元卿(1544-1609):一生为官不长,专事著述,有《刘聘君全集》以下三则均选自此集。2奄家:宦官。奄,通“阉”。3号(hao):名号,用作动词,起名号。4说(shui):用言语劝说别人。5尚:超过。6云霭:云气。7倏(shu):急速貌。8飙(biao):暴风。9维: 通“惟”,助词,无义。屏: 障蔽。10 圮: 毁。11丈人:老人。嗤(ci):讥笑。12胡:何。本真:本性。 【析点】 明中叶后,宦官势力猖撅,《猫号》显然针对宦官而发,借猫以刺其主之追求名号,自失本真。但是,我们如若抛开这一层用意,仅把此文看作是一篇寄寓着哲理的故事,我想当另有一番意义在:实际的地位、本领不是靠虚名来提高的,一味追求名声,最后反会导致自我的否定。故事以猫为喻,正道出这样一条朴素的人生哲理。 给猫命名终至自我否定,这是一则古老的民间故事。它始见于何年何代,笔者尚无从查考,但年长于刘元卿四十二岁的李开先,在《词谑》一书中,已用了这个故事。不过,民间故事人人可以引用,李开先用之讽刺“好谀者”,刘元卿用之直刺宦官,并无重复蹈袭之嫌。 民间故事中的“一物降一物”,几个回合的反复之后,终于走了一个圆形的轨迹,从而揭示了自我否定的主题,这意外的结局既令人哑然失笑,又给人豁然开朗之感,令人味出其中深义,确乎是寓庄于谐手法的妙用。同是运用民间故事,刘氏在语言上与李氏也不雷同。李叙事偏于概括,刘的故事中,几个客的说辞用意一致,层次相仿,但句式不同,连他们的口气也各有差别,加之语句精炼,读来如聆听几个性格不同者在争论,这也可说是刘元卿对民间故事的再创造吧! 可惜的是李开先的《谀客夸猫》略略长了一点,否则同时选入此“百字美文”中,岂不也是一桩趣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