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境丧失
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引起海洋自然生境发生功能性改变,从而无法满足生活于该海洋生境的原有物种生存的过程或现象。虽然自然灾害也会导致生境破坏,如风暴、海底火山爆发都会摧毁成片的珊瑚礁,但是人类活动,如底拖网、环境污染、滩涂围垦、过度采伐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往往是导致生境破坏的主要原因。生境破坏会导致生境质量和支持生物群落能力的下降,即发生生境退化,如珊瑚礁区的海洋污染破坏了海水质量,会引起珊瑚虫和共生藻类的死亡,使支持珊瑚礁生物群落的能流、物流效率下降。
海洋生境丧失的主要原因是:
❶海洋接纳了地球上已有的几乎所有类别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既会对当地的生物产生直接的毒害作用,又可能通过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对高营养层次的动物和人类构成危害,还会由于营养物质过剩积累,干扰了生态系统正常的物流能流过程,从而导致滨海湿地的生境退化和湿地功能的消失。
❷随着沿海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开发活动的加快,大量的滩涂围垦和填海活动导致了滨海湿地生境的丧失和功能衰退。过度围垦已使适宜珍禽栖息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之大规模的滩涂开发导致珍禽的有效生境大量破碎化,已对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如日本的三河湾在20世纪70—80年代共围垦了1200公顷的滩涂和浅海,虽只占整个三河湾滩涂与浅海总量的1.7%,但这些滩涂和浅海被围垦后,当地的海洋生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围垦导致三河湾海域自净能力下降和溶解氧不足,引起具有高度净化能力的大型滤食性底栖生物大量死亡,导致了海域净化功能的丧失,富营养化严重,大大加速了该海湾的环境恶化。
❸大量砍伐红树林导致红树林生境的快速消失。当局部的生境丧失逐渐积累,导致原来成片的生境支离破碎,被分割成若干相互隔离、不连续的小生境时,就出现了生境破碎化的现象。当某一区域发生生境退化,原本生活于该区域的具有较强移动能力的物种就会外迁到其他区域,而移动能力差或营固着生活的物种将会逐渐消亡,两者都会直接导致该区域物种多样性的丧失。生境退化破坏了原有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抗性,提高了外来种入侵的可能性,会间接导致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区域性生境丧失直接导致物种的地区性灭绝和群落的崩溃,这是显而易见的。海洋生境丧失会进一步导致海洋物种退化和灭绝,主要是因为破碎化的生境具有更长的边界与外界接壤,不仅导致边缘区生境的退化,还大大增加生境外胁迫因子对生境内部地区的侵扰。有些动物需要轮流利用不同区域的食物资源 (如鱼类的索饵洄游),有些需要多种生境以满足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需要 (如生殖洄游),但是当生境被隔离后,这些动物只能留在原地,不仅会因为过度利用当地有限的资源而导致生境进一步退化,还会因为资源匮乏而降低繁殖率或导致死亡。各个片断化的生境之间野生动物种群无法正常迁移和交流,将会出现小种群和近交衰退等问题,导致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最终引起地区性的种群灭绝。无论是生境退化、生境丧失,还是生境破碎化,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