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民俗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民俗学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1846年创于英国,1877年成为独立的学科。在西方有广狭两义。狭义的民俗学,主要研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谜语谚语、民歌民谣、巫符咒语等,一般称作民间文学;广义的民俗学,则除民间文学外,扩大到民间流传的饮食服饰、住宅用具、工艺技术、社团组织、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岁时风俗、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传统节庆、宗教信仰、迷信禁忌、音乐舞蹈、娱乐游戏等方面。中国民俗学发展于1919年“五四”时期,起初也是研究民谣等民间文学,后渐扩大到广义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建国后,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民俗学涉及到国内兄弟民族有关资料的越来越多。中国民俗学研究进入80年代后,已走向进一步繁荣。 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意译,该词源出古英文folc和lar,意为“人们”和“口头传说”。研究民间传统文化的学科。最早由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JohnThoms, 1803—1885)于1846年提出,用以表示关于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至1877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才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久传入德、法、美等国,研究范围亦逐渐扩大。在西方有广狭两义。狭义的民俗学,主要研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谜语谚语、民歌民谣、巫符咒语等,一般称作民间文学;广义的民俗学,除民间文学外,研究范围还扩大到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主要包括民间流传的饮食服饰、住宅用具、工艺技术、社团组织、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岁时风俗、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传统节庆、宗教迷信、音乐舞蹈、娱乐游戏等。在西方,一般将民俗学视作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 认为是研究文明民族之传统文化的学科,而与研究不发达民族之传统文化的民族学相对立。在中国,民俗学发展于191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初主要研究民谣,有1922年创办的《歌谣》周刊, 尔后逐渐扩大到民间文艺以外的各种民俗研究。 民俗学见“民族学”中的“民俗学”。 民俗学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1846年创于英国。研究范围包括与整个社会生活及文化领域相关的风俗行为和有关心理活动。 民俗学 民俗学一门搜集、整理、研究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科。它与民族学及文化人类学关系密切。“民俗学”术语是英国学者W·J·托马斯1846年在《雅典娜神庙》一书中提出的,指民间的古风遗俗和民间文学。字的原型是德国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C.布伦塔诺与民间传说学者A.Von阿尔尼姆在1805-1808年合作编著的民间诗集《男童的神奇号角》中首先使用德文词Volkskunde。后来这一词被用来指欧洲的民族学及民俗学。托马斯提出的民俗学逐渐发展成现在的民俗学。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派别主要有: 文学派,主张欧洲民间故事起源于印度; 神话学派,认为民间故事是古代神话,是自然神话的遗存; 人类学派提出民间故事文化背景理论; 礼仪学认为民间故事来源于礼仪; 史地学派主要研究故事的传播; 功能学派把故事和环境结合起来研究,此外还有心理分析学派等等。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经济的民俗。包括物质生产民俗、交易和运输的民俗、消费生活民俗 (服饰、饮食、居住)。(2) 社会的民俗。包括家族、亲族的民俗,个人生活礼仪的民俗,婚姻的民俗。社会民俗现象的共同特点: ☚ 民俗 民族体育 ☛ 民俗学 民俗学一门研究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等文化传承的科学。民俗学最早在英国建立,美国于1878年成立了民俗学会并出版了《民俗学报》(后改为《民俗学学报》),1890年创办了《民俗学》杂志。“五四”前后民俗学传入中国,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又创立了《歌谣》周刊。1927年中山大学创办了《民俗》周刊。民俗学研究的范围大致包括祭祀仪礼、岁时风俗、衣食住行、社团组织、民间文艺、民间技艺、游艺活动、语言习惯、审美趣味、宗教信仰、贸易集市等。凡各族人民历史地形成的、具有传统性的一切文化现象、习俗惯例,都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学与文艺学、文艺宣传学、文艺传播学有密切关系。民俗学中对各民族的具有传统性的文艺宣传活动、审美趣味和文化现象的研究,丰富补充了文艺学、文艺宣传学的内容,并且民俗学所提供的民间风俗习惯,又为文艺宣传作品的问世增添了生动丰富的材料。 ☚ 对口词 民族文艺 ☛ 民俗学the science of folklore 民俗学folklor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