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李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李颙 李颙字长林。江夏(今属湖北)人。李充子。郡举孝廉,为本部太守。《晋书·李充传》称其“亦有文义,多所述作”。所作诗赋多为写景咏物之作。以《涉湖诗》较有名,绘景清新自然,雅有可诵之句。又曾作《尚书注》十卷,文集十卷,均已佚。今存诗文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书。 ☚ 李充 杨方 ☛ 李颙 李颙❶东晋辞赋家。生卒年不详。《晋书》有传。字长林。江夏(治所在今湖北安陆)人。李充子。郡举孝廉,为本郡太守。有文义,多所述作。今存赋6篇:《雪赋》、《雷赋》、《悲四时赋》、《感兴赋》、《凌仙赋》、《龟赋》。除《雷赋》较完整以外,其它的均为残篇。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载目10卷,又有《尚书注》10卷,均佚。 ☚ 李暠 李步昌 ☛ 李颙【同义】总目录 李颙二曲 李颙1627—1705明清之际思想家。字中孚,号二曲,一号惭夫,又自署二曲土室病夫,学者称二曲先生,陕西今周至人。幼时家贫无师授,遂刻苦自砺,青年时期得一藏书家支持,不惟遍读经史,且“上自天文河图、九流百技,下至稗官野史、壬奇遁甲,靡不研极”(龚百药:《周至李氏家传》)。且志存经世,“以康济为心”,自立说著书。后讲学江南,又主讲关中书院,门徒甚众,遂成一代大师。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屡拒康熙清廷举荐召见,终生不仕于清。伦理思想上,坚持性本善说,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也者,禀天地之气以成身,即得天地之理以为性。此性之量,本与天地同其大,此性之灵,本与日月合其明,本至善无恶,至粹无瑕”(《悔过自新说》)。然只因“多为气质所蔽,情欲所牵,习俗所囿,时势所移,知诱物化,旋失厥初”,多“沦于小人禽兽之域”(同上书),陷入恶。由此而提出以“悔过自新”为其学说宗旨,倡导人们以“义命廉耻”为“立身之基”(《南行述》),从“日用常行,纲常伦理,极浅极近处做起”(《传心录》),通过“悔过自新”而“复其故”(《悔过自新说》),使固有的本性光明而常新,从而达到“安身立命”、“倡道救世”之目的。提出“明体适用”(《周至答问》)的为学主张。强调“识心悟性,实证实修”以明体;“开物成务,康济群生”(同上书)以适用。熔德业、功业于一炉,以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后世开太平”(同上书)。李颙的伦理思想将“悔过自新”与“康济时艰”相沟通,赋予以积极的社会意义,对清初伦理思想趋向的转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人编有《二曲集》、《四书反身录》。 李颙1627—1705清初思想家。字中孚,号二曲,周至(今陕西周至)人。理学名士,闻名于关中,与孙奇峰、黄宗羲并为“清初三大儒”。后讲学于江南各地,屡拒朝廷征召,誓不仕清。晚年寓居陕西富平,钻研学问,杜门谢客,但破例与顾炎武交往。他治学力求“经世致用”,提倡礼乐兵刑、赋役农屯、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崇尚朱熹、陆九渊。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李颙Li Yuman of letters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Works:Annotation of Classic of Documents,etc. 李颙1627—1705清初哲学家。字中孚,号二曲。陕西盩屋(今陕西周至)人。家贫借书苦学,遍读经史诸子以及释道之书。曾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后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清廷屡以博学鸿词征召,绝食坚拒得免。为学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主张各取所长。重视实学,提倡“明体达用”。著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