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战时传染病管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战时传染病管理

战时传染病管理

战时传染病管理工作是部队卫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积极做好传染病的防治,减少非战斗减员,保障指战员健康,巩固部队战斗力。部队传染病管理的基本原则平时与战时是相同的,但战时由于部队战斗任务紧张,环境和生活条件改变,发病情况与工作内容、条件、方法均有其特点。在历次大规模的战争中,部队因病减员数均超过伤员数,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中病员与伤员比例为3.8:1。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卫生减员中病伤比例为1.2 : 1;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39.01%,居各类疾病的首位,其中以感冒与流感最多,占发病总数的16.77%,其次为肠炎8.84%、疟疾6.8%、痢疾5.08%,再次为结核病0.76%、虱媒回归热0.34%、流行性斑疹伤寒0.17%。所以,认真做好战时部队防疫工作,减少传染病的发生,是战时军队卫生部门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战时传染病发病增多,主要是由于:
❶生活卫生水平降低。战时,艰苦条件下,环境卫生、饮食卫生与个人卫生都将不如平时,因战区卫生设施经常遭到破坏,卫生制度往往难以执行,容易造成食物与水源的污染,蝇、蚊易于孳生,居民部队容易生虱; 战士体力消耗大,休息与睡眠不足,因而机体抵抗力下降。这一切均有利于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❷人群流动性大。由于战区居民转移,部队调动,易于促成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另一方面,战时部队不断地补充兵员,兵员来自各地,可把传染病带入部队。
❸部队接触自然疫源地的机会增多,增加了受染的机会。
❹部队进入敌占区可能从居民与接触战利品等受到传染。在押送与管理战俘时,敌方传染病也易传入部队。
❺敌人生物武器袭击。
战时部队传染病管理主要应做好下列工作:
(1) 临战前防疫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作战地区传染病分布情况与医学地理特点,由卫生领导部门组织编印卫生科普材料,以营、连为单位进行卫生防病教育。其次,迅速建立健全各级防疫机构。如防疫队、防疫组、检验队(组)、微生物检验中心等; 在战役区,还可成立野战卫生防疫顾问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各级防疫组织进行技术指导。第三,根据战区疫病情况,组织短时间的应急训练,以提高部队防疫人员业务水平。第四,准备好各种疫苗和防治药物、消毒剂、杀虫剂与检验器材,迅速装备各级卫生部门或下发个人。
(2)卫生流行病学侦察: 对作战地区、部队开进的沿途与集结地区,应进行卫生流行病学侦察,并根据侦察结果,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
(3)疫情报告: 战时部队必须健全疫情报告制度,统一报表,并认真执行,以便及时掌握疫情。
(4)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 切实保证部队安全给水与饮食卫生。根据战时条件与战区情况,做好各种预防接种和必要的药物预防。部队在进入或通过疫区或自然疫源地区时,应采取各种防护措施。
(5)阵地卫生管理: 主要是管理好粪便,处理好人、畜尸体,保持阵地卫生,减少苍蝇孳生;做好工事内的防寒、防潮、防风,以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进行必要的杀虫,少受蚊、螨等叮咬。
(6)传染病患者的后送与隔离: 传染病患者与一般伤病员要分类后送,以防止交叉传染,并使传染患者及早得到隔离、治疗。传染患者在后送时应严格遵守隔离消毒要求,并应就近后送,以减少传播、蔓延机会。
(7) 战斗间隙与战后的卫生防病工作: 应利用部队战斗间隙和休整期间突击卫生防病工作,主要是进行个人卫生整顿,改善伙食,进行查伤查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应进行积极治疗。
(8)战俘的卫生防疫工作: 战俘在送到战俘营后,应进行检疫,发现传染病人迅速予以隔离、治疗; 禁止无关人员接触战俘,押送与管理战俘的人员应有必要的预防措施,并根据情况进行卫生监督、医学观察或留验后才能归队。
传染病登记与报告 传染病报告制度是为了及时了解与掌握部队传染病发生情况,以便迅速采取措施,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而且能积累资料,分析疫情发展趋势,掌握流行规律,从而制定切合实际的防疫计划。为了做好传染病报告,首先必须作好传染病患者登记,当部队发现传染病患者后,经治军医应及时填写《急性传染病报告卡》。战时应作报告的传染病除1979年1月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关于传染病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病种外,尚应包括新发现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国外传入的传染病和敌人使用生物武器引起的传染病。
(1)经常性传染病报告: 营、连每日向团卫生队作传染病报告,团、师、军逐级向野战军后勤卫生部作传染病旬报。
(2)紧急传染病报告: 在部队或当地居民中发现下列情况时作紧急报告:
❶发现烈性传染病或疑似烈性传染病,战时部队中易于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原因不明的高热患者或死亡时。
❷在一个单位内,3天内发生同样的热性病患者或中毒患者3名以上时。
❸家畜或野生动物中发生瘟疫或死亡数很多时。上述情况,应立即报告部队首长,并在4小时内报告到军。军据情况分别以普通、加急或紧急形式向上级报告。
发生紧急疫情后,应迅速进行紧急处理,将病员作临时隔离; 对患者的各种排泄物进行随时消毒,衣服、被褥及其他可能污染的物品与疫源地进行消毒或杀虫; 给患者广谱抗生素治疗与对症处理;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留验。
传染病患者的发现与检出 早期发现与检出传染患者是为了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以早期治愈,同时尽早控制传染源,防止或减少传播。
军医应深入连队,加强巡诊与门诊,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若同有一批原因不明的发热患者,应考虑到传染病的可能并及时报告。
通过健康观察、健康检查与体格检查,检出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患者,并掌握部队指战员的体质状况,三者各有重点、互为补充。
❶健康观察:连队卫生员应每日深入班排,通过早晚检查与在就餐、休息、洗澡等时,用视诊与询问方法,了解指战员的健康状况,并以炊事人员为重点,发现可疑病状,如发热、腹泻、厌油等,应即报告营军医作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发病。
❷体格检查:每年应利用休整期间,每年对全体指战员作一次体格检查,系统全面地了解健康状况与发现疾病,尤其是慢性肝炎、慢性痢疾、结核病等。体格检查包括各系统的临床检查、X线检查与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发现可疑疾病要进一步检查确诊。对检查结果应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对改善部队体质状况的意见或建议,对检出的各种患者进行适当的治疗或处理。
❸健康检查:为了弥补体格检查间隔时间长的不足,对部分人员,如炊事人员、疑有某种疾病的人员,每季或半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检查的项目可有重点,如对炊事人员重点检查肠道传染病。
做好病史登记与随访。慢性患者和恢复期或病原携带者都由急性患者发展而来,是部队内部的主要传染源。因此,某些病后易转为慢性或形成病原携带者的传染病(如菌痢、伤寒、乙型肝炎、疟疾等)患者治愈归队时,均应登记,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检查与实验室检查。和周围健康人的发病情况。如发现慢性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应及时予以适当处理;如出现复发,应迅速给予隔离、治疗。也可在流行季节前,集中进行检查、隔离、治疗。检出病原携带者。除通过随访检出病原携带者外,炊事人员在担任工作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作体格检查,并尽可能作实验室检查。如发现为肠道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即调离工作。当霍乱流行时,应对接触者或其他可能受染者作带菌检查。
严格执行补充新兵的体检与检疫制度。新兵在入伍前可能为轻型或慢性患者,也可能在集结时或运输途中受染,到部队后应进行复查与检疫,发现新兵中有传染病患者时应延长检疫期。
对归队人员应督促进行卫生整顿,并了解其健康情况与曾否接触过传染病人。对来自流行区或与传染病患者有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或留验。
在自然疫源地区或传染病流行地区驻扎或作战的部队,对接触过传染源的人员或可能受到传染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传染病患者的隔离与随防 隔离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战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敌人的破坏,有些卫生制度较难执行,消毒、杀虫措施较难实施,隔离传染病患者就更为重要。早期隔离,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染病蔓延,扑灭疫情。为了做到早期隔离,发现为传染病而一时不能确诊应作隔离观察,如经3天观察未得确诊者,应送师医院或野战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在战时,营、连对传染病患者可作临时隔离并尽快后送,团卫生队与师医院应设传染病隔离室,负责对患者的初步处理与转送,野战医院设传染病科(室),收治各师与军直属单位转来的传染病患者。基地应指定医院或设传染病院,收治需1个月以上才能治愈的患者。
传染病患者的隔离须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❶鼠疫、霍乱或疑似患者,生物战剂引起的传染病患者,由野战军或基地传染病院组织力量,到发病地区就地组织隔离、治疗,除战斗情况不允许留治外,不得后送;
❷流行性感冒、疟疾、肠炎等患者,可在团以下单位进行隔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病毒性甲型肝炎等大批发生时,如战斗情况许可,经上级批准,可在发病单位组织隔离,但重症患者与有并发症病员应送野战医院传染病科或传染病院隔离、治疗。无论是临时隔离室、传染病科或传染病院,都应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并应选择独立的房屋或有单独出入口的地下室或坑道,要远离水源、厨房。工作人员必须定期进行体检、预防接种与肠道带菌检查、肝炎的血清学检查、发生意外感染时须进行药物预防或免疫血清预防。
传染病患者须住满规定的隔离期限后方可出院归队。一般为临床症状消失后经2~3次病原学检查,每次间隔3天,结果阴性者,可解除隔离。传染病患者归队后应由所在单位军医登记,对有转慢性可能的传染病患者应填写随访卡,定期进行随访。痢疾患者随访6个月,每月随访1次; 肝炎患者归队后半年内,每月随访1次,半年后每2个月随访1次。
传染病死者的尸体,尤其是因患鼠疫、霍乱、炭疽等死亡者,应火葬。如无火葬条件而土葬时,应远离水源与公路的地点深埋(2m以下)。尸体应进行严格的消毒。运送车辆与接触过尸体的用具,在葬地消毒,对病室与停放过尸体的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传染病接触者的检疫 接触者是指与传染源有过接触的人,或与传染病患者在受染期间处于同样条件下可能受染的人。前者如与流感病员同住一室,与菌痢患者共餐,或饲养、护理、宰杀过病畜者,后者如与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同时下水作业,与恙虫病患者同在一个疫源地区内活动者。接触者可能是潜伏期患者,也可能是健康携带者。对接触者进行管理的措施称为检疫,其目的是早期发现患者,及早隔离治疗,以免成为传染源向外传播。军医在发现传染病患者时,应立即仔细查明接触者,并进行登记,根据情况采取适当措施。
检疫的方式: 根据传染病的性质,检疫可采取三种方式:
❶医学观察,对一般传染病的接触者,每日由军医或卫生员进行视诊、问诊,检查体温等,观察有无发病。如有可疑,应作临床检查与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受观察者可照常参加工作与日常活动。
❷留验,对烈性传染病的接触者要隔离于专门的场所,限制其活动,不允许与其他健康人接触,同时进行医学观察。
❸集体检疫,即集体留验。当部队内发生鼠疫、霍乱病员或在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如流感)爆发或流行时,为制止疫情扩大,经部队首长批准,可对发病单位进行集体检疫。受检疫的单位,全体人员不得与其他单位人员接触,也不得补充或外调人员。在集体检疫期间,除对全体人员每日进行医学观察外,仍可在单位内进行日常活动。
检疫的措施: 在检疫期间,应对接触者每日进行医学观察,并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和当时的条件,采取下列措施:
❶卫生整顿,对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回归热的接触者应洗澡、理发、换衣,对衣服、被褥、住室(或帐篷、坑道)进行灭虱。
❷被动免疫,甲型肝炎的接触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乙型肝炎病毒意外感染者(如输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血液的伤患者),有条件时可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❸药物预防,鼠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接触者可服磺胺类药物预防,流感的接触者可用贯众等中草药预防。
❹细菌学与血清学检查,霍乱、菌痢、流脑等的接触者,可进行细菌学检查,乙型肝炎的接触者可检测血清中的表面抗原与抗体,以判定是否受到传染:表面抗体阳性者解除检疫。
❺卫生教育,使受检疫者了解检疫的目的与意义,自觉地执行检疫规定与卫生制度。
检疫期限:一般等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但根据情况可缩短或延长; 接受过自动或被动免疫的接触者应适当延长检疫期,如鼠疫一般为留验9天,曾接种过菌苗者则延长到12天; 检疫期间在被检疫人员中发生传染病患者时,则其余人员从该患者隔离时起,再延长一个检疫期; 如确实证明接触者未受传染,或具有充分免疫力,或人工免疫后已产生免疫力,可提前停止检疫。
战时部队防疫工作计划的拟订 战时部队作战任务重,机动范围大,战斗情况与生活条件多变,防疫工作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机动性、灵活性。
制订防疫计划的依据:
❶防疫工作计划必须适应部队的任务与具体条件,并根据上级卫勤部门指示的精神来制定。
❷根据部队当前疫情动态与卫生流行病学侦察和流行病学观察的结果,对今后的流行趋势作出判断。
❸制定计划既要根据需要,又要考虑实际可能,并估计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以现有的人力、物力与上级可能的支援为基础。
战时部队防疫工作计划的内容和形式: 防疫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如下:部队的任务与上级指示精神;部队当前(年度计划时为近一年中)与战区的流行病学情况; 部队防疫工作的任务与要求; 完成任务的条件与可能遇到的问题; 工作步骤与方法;人力安排与物资器材的供应;必要时的机动调配方案。
计划的形式以列表为主,可加必要的文字说明,一般包括: 任务;工作步骤与方法;药品、器材分配;开始与完成日期;执行人与负责人;结果检查与检查人。任务项目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应随时掌握进度,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或修订计划。任务完成后,应进行检查与总结。

☚ 战时内科学   战时部队预防接种 ☛
000092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