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四川野生资源动物除珍贵、稀有动物外,还有毛皮和革用动物121种,过去年产皮张60万张左右,最多年份达140万张以上;药用动物166种(不包括无脊椎动物),最引人注目的有麝香、鹿茸等名贵药材,麝香产量居全国首位;渔猎动物188种,几乎全部可供食用;其它类野生经济动物209种,在农、林、牧、副业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经济意义,还有益于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野生资源植物,除珍稀植物外,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达3 000多种,占全国出产品种的60%;油脂植物300多种,可用于医药、轻化工、国防工业和供人们食用;芳香油植物200多种,广泛用于食品、香料、医药、选矿和环境净化等方面,每年还有大量出口;其余淀粉植物、纤维植物、单宁植物、菌藻植物和花卉等,都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因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消长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人们要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就必须研究和监测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与人类各种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找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保持协调平衡的规律,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方能达到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
从1963年开始,四川省先后建立了1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1万公顷,约占全省幅员总面积的1%。其情况是:
1. 卧龙自然保护区。由林业部和四川省于1963年建立。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境内。区内有1 810种植物,其中苔藓类植物140多种,蕨类植物170多种,裸子植物30种,被子植物1 470种; 动物有351种,其中兽类86种,鸟类232种和3个亚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0种,鱼类6种。国务院1979年批准卧龙自然保护区参加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1980年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卧龙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研究中心”。该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和天然森林生态系统。
2. 青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川县境内,面积3万公顷,建立于1978年。区内有珍贵树种麦吊杉。动物有185种,其中兽类42种,爬行类6种,两栖类9种,鱼类4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
3. 南坪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坪县境内,面积6万公顷,建立于1978年。区内有植物2000多种; 动物123种,其中兽类21种,鸟类93种,两栖类4种,爬行类4种,鱼类1种。主要是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白唇鹿等珍稀动物及自然生态系统。
4. 南坪白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坪县境内的白河乡,面积2万公顷,建立于1963年。区内有珍贵树种麦吊杉、红杉; 动物174种(属国家级保护的有20种),其中兽类37种,鸟类133种,两栖类2种,爬行类2种。主要是保护金丝猴、大熊猫、牛羚等珍稀动物和一些珍贵树种。
5. 松潘黄龙寺自然保护区。位于松潘县境内的小河区,面积4万公顷,建立于1983年。区内天然森林植被保存较为完好。有动物234种(属国家级保护的23种),其中兽类56种,鸟类155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5种,鱼类3种。主要是保护金丝猴、大熊猫、牛羚等珍稀动物及灰华田自然景观。
6. 若尔盖铁布自然保护区。位于若尔盖县境内的东列等乡,面积2万公顷,建立于1965年。区内有人工植被和天然植被两种类型。有动物136种,其中兽类46种,鸟类76种,两栖类3种,鱼类3种,爬行类8种。主要是保护四川梅花鹿等珍稀动物。
7. 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位于平武县境内的王朗区,面积3.32万公顷,建立于1963年。区内有红杉珍贵树种和国家保护动物20种。主要是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珍稀动物和自然生态系统。
8. 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位于宝兴县境内,面积4万公顷,建立于1979年。区内已知植物有429种,其中属于一类保护的树种有珙桐,属于二类保护的树种有红杉。有动物378种和11个亚种。此保护区,是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主要任务是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和天然森林生态系统。
9. 天全喇叭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天全县境内的紫石乡,面积3.3万公顷,建立于1963年。区内有珍贵树种珙桐、楠木; 国家保护动物18种。该区主要是保护牛羚、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和一些珍贵树种。
10. 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境内,面积1 300公顷,建立于1979年。区内已知植物有1 272种,其中蕨类136种,被子植物1 116种;有动物224种。该区主要是保护古老和珍稀、特有植物。
此外,还有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南川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攀枝花市苏铁林自然保护区、自贡市金花桫椤自然保护区、凉山州螺髻山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要坚持保护、发展、利用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应采取下列措施:
(1) 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执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兼顾山区、林区群众的利益,调动其保护资源的积极性。同时,要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珍稀动植物的违法犯罪分子。
(2) 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对资源种类、数量、分布、资源再生能力的强弱等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掌握客观规律。并制定规划,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做到综合开发,综合经营,综合利用,并不断地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3) 认真保护森林天然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量,加强迹地更新和森林防火工作。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再建一批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濒于灭绝的野生动植物。
(4) 坚持科学管理和经营。应根据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消长规律,确定生产量,严禁乱捕滥猎、乱采滥挖。要划分资源动物经营利用区域,划定猎期、禁猎期和猎取量,使单位面积上的蓄存量达到蓄存基数的最低标准,以利繁衍。对资源植物,也要按其生长特性,在规定的季节、范围内采集。野生动植物产品的收购、加工和综合利用,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
(5)加强科学研究。积极组织科研、教学、生产单位联合攻关,探索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动植物的演化规律,研究其分布特点和遗传特性等,使一些濒危动植物资源得以恢复和发展。
(6)建立健全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