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融改革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方针以后,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新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直至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才得以确立,但是,经济改革,特别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改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必将走向市场机制的取向。金融,就其本质来说,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市场范畴,金融同以集权管理为特色的计划经济存在着天然的对立。所以改革伊始,就有把银行办成真正银行的建议;而在80年代初更有选择金融改革作为整体经济改革突破口的呼吁。从计划到市场,这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转变。环绕转变资源配置方式,概括来说,中国的金融改革必然要解决以下几项任务:
❶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金融体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参酌市场经济国家的模式,进行根本改造;
❷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个地位相对独立、反应灵敏、手段多样,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金融调控系统;
❸培育出一个发达、规范、金融工具品种可以满足各种需求,充满竞争活力和具有较高服务效率的金融市场体系;
❹有步骤地开放国门,与国际金融市场对接,并成为世界金融舞台上有能力参与竞争的一员;
❺建立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现代金融法律、法规系统,使金融运作有法可依;
❻改革会计,建立现代化的金融基础设施,等等。金融改革需要总结和吸收世界各国实施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教训,既要保证金融领域中微观行为主体具有独立经营的必要环境,又应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既应以溶人国际金融体系为目标,又应高度警惕国际金融投机的狙击,建立防范金融风浪和应变的机制。概而言之,务必使金融改革保障总体改革的顺畅进行和经济持续高速成长。
在近二十年的实践中,中国的金融改革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首先,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起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通过十年时间的摸索和总结,已于1994年初步实现了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职能定位问题。其次,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造和完善也取得长足进展,在中央银行的统驭下,一个有众多金融主体参与的竞争局面已见端倪。再次,已初步形成可以视之为系统的金融市场:国债市场已具相当规模,股票市场正在逐步走向规范运作之路,企业债券市场拓展的潜力已得到重视,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积极作用。第四,原来为金融领域设计的计划机制正逐步为市场机制所取代。如在银行资产管理中,信贷指标管理已让位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僵硬的利率制度已向根据宏观经济态势灵活调整的做法转化;商业信用不仅放开,而且大力加以推进;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已越来越多地运用间接调控手段,等等。但是,以市场取向的总体改革要求衡量,金融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不能不居安思危,更多地分析中国金融领域存在的隐患和思考推进金融改革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金融,在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全国上上下下的极度重视;改革、发展、稳定无论哪一个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金融举措均摆在显要的关键性地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不予以足够的重视不可;但金融也非万能,使之超过本身承载能力运行也不可。而且,金融本身天然具有的敏锐综合反映特性,必然会使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摩擦集中于这一领域。所以,金融决策的当与不当,关系全局。只要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虚心学习,勇于借鉴,树立信心,中国的金融事业必将在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实现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