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波状热或马尔他热,为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由于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或食用未煮熟的病畜肉或生乳品而被感染。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呈波状热型)、多汗、关节炎、睾丸炎、肝脾肿大等。预防应消灭家畜布鲁菌病,做好个人防护及预防接种。治疗可用链霉素、磺胺类药和四环素族等。
布鲁菌病
布鲁菌病,亦称波状热,内蒙地区称赫如虎病,是由各型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慢性传染病。
病原学 布鲁杆菌属是微小、不活动、革兰染色阴性的多形性球杆菌,无芽胞。根据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可分为羊型、猪型和牛型;用噬菌体和氧化代谢试验可进一步将羊型分为三个生物型,猪型分为五个生物型,牛型分为九个生物型。其中以羊型对人类的致病性最强,猪型次之,牛型最弱;偶见犬型感染人类。本菌具有菌体抗原M与A(各菌型含量不同)和表面抗原L(属脂多糖)。布鲁菌不产生外毒素,其内毒素与菌体成分为致病物质。本菌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能耐受干燥与低温,在0℃以下可生存数月,4℃鲜乳中2 ~45天,冻肉、腌肉中30~40天,皮毛中1.5~4个月,水中5 ~120天,土中9~120天,尘埃中21~72天;但对直射日光、热与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本菌各型具有共同抗原,故可采用毒力较弱的牛型布鲁菌制成减菌活菌苗,用于各型布鲁菌病的预防。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羊,其次是病牛和病猪,其他家畜如狗、马、鹿、骆驼、猫等亦可感染本病;牛、羊、猪等罹患本病后常成为慢性疾患,往往引起流产或死胎。病畜的乳汁、尿、产道分泌物、羊水、胎盘、皮毛中含有大量病菌。接触病畜及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带菌的畜产品是本病的主要的传播方式,病菌经破损皮肤或眼结合膜侵入人体,也可因吸入传染性尘埃或饮用未经消毒的病畜乳品与肉类而感染;此外,水源受污染时可引起水媒传播。人对各型布鲁杆菌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有一定的菌型之间有交叉免疫,偶见再次发病;也可因隐性感染而获免疫。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多见于畜牧区。国内以内蒙与西北地区的牧区和农村流行较广,城市偶见散发病例。本病终年均有发生,流行高峰多在春末夏初或夏秋之交,此与产羔季节有关。感染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与病畜的接触机会。部队进驻疫区,如疏于预防,也可受染发病。
发病机理与病理 布鲁菌经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后,随淋巴流入局部淋巴结,在淋巴结内形成感染灶。如机体防御功能未能消灭病菌或使感染局限化,则病菌侵入血流,散布全身,在脾、肝、骨髓、全身淋巴结、骨胳、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处形成迁徙性病灶。在病灶内布鲁菌不断繁殖和死亡,产生内毒素,细菌和内毒素可多次进入血流,引起反复发作。本病的病理变化甚为广泛,几乎所有器官和组织都被侵犯。其典型病变是由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肉芽肿。猪型与部分羊型病例尚可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与灶性坏死,形成小脓肿与干酪样坏死,且可进一步钙化。肝脏在急性期水肿充血,有时有灶性坏死与小脓肿形成,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则于小叶内或叶间形成肉芽肿,少数病例可由间质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脾和淋巴结亦有类似病变,且有淋巴滤泡减少与纤维性变等。此外,心血管系统主要病变为增生及破坏性血管炎,偶见心内膜炎、心肌炎和心包炎。神经系统有神经根炎、神经炎、脑膜脑炎、脑膜炎和脑脊髓炎等。运动系统有关节炎、滑膜炎、腱鞘炎、脊椎炎和骨髓炎等,而以关节炎为最常见。肠壁偶有小溃疡。肾与肺有淋巴细胞浸润和小灶性坏死。生殖系统有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等。急性期皮肤可发生炎性浸润,亦可出现由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血管外膜细胞组成的浸润性结节。本病的免疫机理一般认为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的联合免疫病变过程。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且轻重不一。潜伏期一般约2周(7 ~60天),少数长达数月甚至1年以上。
急性期:起病多缓慢,少数急骤。主要有发冷、发热、大汗、倦怠无力、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亦可出现咳嗽、神经痛、睾丸肿痛等、偶有皮疹。热型多样,以弛张热最多见,而以波状热最具特征,亦可呈不规则发热、稽留高热或持续低热等。发热持续1周至数周,间歇数日至数周后,发热又起,如此反复起伏,可缠绵数月。发热时意识多清晰,且可下床活动。发热期常伴有出汗,每于凌晨热退时大汗淋漓,有时发热不高或处于间歇期亦可出汗,常于多次复发后出汗愈益明显。病员感软弱无力,大汗后尤然,但在低热或不发热时亦常感无力。关节痛多发生于骶髂、髋、膝、肩、肘等大关节,单发或多发,常系非对称性,呈游走性疼痛,部分伴有局部红肿,偶有化脓性者。滑囊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等也较多见。睾丸炎与附睾炎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多为单侧性。也可有精索性与鞘膜积液。女性患者有时可发生乳腺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神经痛可呈根性或干性,疼痛剧烈,以坐骨神经痛、骶髂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较常见。偶有三叉神经痛者。皮疹较少见,多为红色斑丘疹或紫癜、或结节性红斑。肝、脾和淋巴结均可轻度肿大。骶髂、大腿、臀、背部等处可出现纤维组织炎(一种皮下结节,系肉芽肿组织)。上述各种症状可反复发作,且可并发各处化脓性病灶,如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脊椎炎、心内膜炎、支气管肺炎、肝脓肿、脾脓肿等。偶可发生脑膜炎、脑膜脑炎、脊髓炎。近年来本病的不典型病例较前增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各系统损害多不明显,这可能与流行区较普遍进行预防接种有关。
慢性期: 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无明显急性病史。表现为长期低热或不发热,伴有盗汗、乏力、精神郁抑等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部分患者则表现为关节痛、神经炎等症状,或有局限性病灶的遗留痕迹,如关节强直、挛缩和行动受限。牛型病例的病情一般较轻,可无明显急性期,羊型和猪型病情多较重,并发症亦多。
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在慢性期则正常或偏高,持续增速提示有活动性。
病原菌分离: 血培养阳性率急性期可达80%,慢性期较低。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为高。牛型布鲁杆菌初次分离不易生长,须置于含10%二氧化碳环境中孵育2~4周。尿、粪、胆汁培养阳性率甚低。局部病灶的脓液与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培养也可阳性。必要时可将标本接种豚鼠以分离病原菌。
免疫学检查:
❶布鲁菌凝集试验:发病后凝集抗体效价迅速上升,在病程第2周常呈强阳性。起初出现IgM,1个月后IgG和IgA增多。高效价可保持1年之久,然后迅速下降,复发时又见上升。凝集抗体效价在1:100以上或两次测定效价成倍上升有诊断价值。血清凝集试验在急性期阳性率可达80~90%,慢性期约1/3病例阳性。有时由于阻滞抗体(即不完全抗体)在血清中的阻碍作用,可出现在低稀释度不凝集而高稀释度凝集的现象。接种霍乱菌苗、兔热菌苗或作布鲁菌素皮内试验后,亦可使凝集效价升高。
❷二巯基乙醇凝集试验与半胱氨酸凝集试验: 凝集试验阳性血清经二巯基乙醇或半胱氨酸处理后,IgM被破坏,再作凝集试验,检测IgG,效价≥160,有诊断意义。
❸补体结合试验: 自病程第3周开始出现阳性(≥1:16),本抗体在血中持续较久且特异性较强,故有助于慢性病例的诊断。
❹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用以检测不完全抗体。本试验阳性出现早,消失晚,特异性较强,适用于凝集试验阴性的急性、慢性可疑患者。效价≥1:80为阳性反应。
❺布鲁菌素皮内试验:是一种特异性延迟超敏反应。自发病3周以后开始出现阳性。除现症病人外,隐性感染者,接种过布鲁菌菌苗者以及患者全愈后均可阳性,故一般不作现症病人的诊断,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❻可用被动血凝试验、反向被动血凝试验、放射免疫技术、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检测抗体或抗原。其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其他检查:
❶脑脊液:合并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者的脑脊液外观澄清或微黄,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加,糖量多无变化,氯化物减低。脑脊液的布鲁菌凝集试验与补体结合试验均可阳性,但效价一般比血清低。脑脊液培养也可分离到病原菌。
❷心电图: 可出现P-R间期延长、低电压、束支传导阻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
❸骨与关节X线检查: 软组织钙化,骨质修复反应强而破坏性小,软骨下骨质硬化和圆形透明灶等;脊椎可有椎间隙变窄与椎体破坏性改变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遇有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者,尤其是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者,如有羊、牛、猪接触史,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地区、职业等流行病学资料对协助本病的诊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血、骨髓等培养阳性是确诊本病的依据。血清凝集试验呈高滴度,尤其在反复检测中滴度成倍升高,有诊断价值。凝集试验阴性者可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或抗人球蛋白试验。皮内试验阳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但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必要时可进行肝、淋巴结、骨髓等活检以发现肉芽肿。本病应与下列诸病相鉴别:伤寒、副伤寒、风湿热、肺结核、疟疾、黑热病、病毒性肝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与败血症。
治疗 急性期以控制感染为主,并对症处理。发热患者须卧床休息,多进水分,应予富于营养的半流食。对全身疼痛、关节痛与神经痛者可予镇静剂和解热镇痛剂;关节腔积液者可在抽液后于关节腔内注射链霉素(0.1~0.2g)或醋酸氢化可的松; 睾丸肿大者可用5~10%硫酸镁进行湿热敷。布鲁菌主要在细胞内繁殖,特异性抗体和抗菌药物均不易到达,根治比较困难,故病原治疗多采用抗菌药物联合疗法。常用四环素每日2g,至少3周,在开始使用的1~3周内每日加用链霉素1g,分2次肌注,或庆大霉素8万u肌注,8小时1次。链霉素或庆大霉素亦可与四环素族药物或氯霉素合用。对较重病例及有并发症者可配用甲氧苄胺嘧啶(TMP),且宜采用2~3个疗程,各疗程间隔5~7天。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TMP)也可用于本病急性期治疗,剂量为每次2片,每日2~3次,疗程至少3周;在治疗开始的2周内宜联合应用链霉素。利福平、链霉素与四环素族联合治疗,可增强对布鲁菌的杀菌作用,宜用于治疗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此外,细胞免疫调整剂,如左旋咪唑、转移因子、胸腺素等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亦可能有利于本病的治疗。慢性期应采用综合疗法。对于急性发作或病情有明显活动的患者应给予抗菌药物,药物的选择与用法与急性期同。宜同时给用细胞免疫调整剂。针刺疗法可用于治疗慢性期有顽固性肌肉、关节疼痛与固定性病灶者,常用体针穴位:上肢关节痛取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下肢关节痛取双膝眼、阳陵泉、足三里、环跳、三阴交等、腰骶关节痛取八髎、肾俞、肾脊、命门等;此外,可依据病情取阿是穴。电针取穴与体针相同。耳针常取神门、皮质下、肾等穴位。
预防 消灭和控制家畜中的布鲁菌病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对家畜定期进行检查,检出病畜后,及时宰杀或隔离治疗。对畜群可用减毒活菌苗进行计划免疫。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病畜肉、乳与乳制品、皮毛须经过有效的消毒。保护水源,防止被病畜和患者的排泄物所污染。战时部队进驻牧区时,应进行流行病学侦察,并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加强个人卫生防护制度。对受染机会多的人员可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多采用M-104冻干活菌苗皮上划痕接种。接种后2~3个月免疫力最强,免疫有效期1年,一般在当地产羔旺季前2~4个月进行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