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棉花加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棉花加工

(二)棉花加工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的籽棉加工皮棉几乎全部分散在民间进行,由供销社组织民间轧花厂代为其加工。轧花工具主要是16英寸的人力脚踏皮辊车,另有少量的由畜力、水力带动的24英寸皮辊车。1950—1951年,由农业部门在河南的安阳县、太康县等8个集中产棉区县,利用古庙、民房建成8个32英寸动力皮棉良种轧花厂。据统计,到1953年,全省民间有各种轧花车4.5万部,年实际加工能力7.48万吨,其中民间加工7.12万吨,占总量的95.15%,政府部门加工0.36万吨,占总量的4.85%。1954年实行棉花统购后,河南省政府决定将农业部门的8个动力皮棉良种轧花厂移交供销社,以此为基础,开始建立供销社系统的棉花加工工业。1956年底全省供销社系统有轧花厂20个。1958—1959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棉花加工工业发展较快,两年新建锯齿轧花厂134个。到1959年底,全省供销社系统共有棉花加工厂162个,固定资产2 068万元。主要设备有80片锯齿轧花机187台,自制小型木质锯齿轧花机490台,32英寸动力皮棉轧花机323台,剥绒机276台,打包机102台,各种动力机械1 722台。基本上能适应当时棉花加工的需要。全省年实际加工能力达到22.40万吨,其中供销社加工15.82万吨,占加工总量的70.65%。60—70年代,实行供销社加工与社队加工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社队小型加工设备发展较快,1971年全省社队共有小型轧花机1.07万台,供销社系统加工的比重由1965年的62.5%下降到1972年的22.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的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棉花加工业的发展加快。1980—1987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新建轧花厂170个,同期民间轧花力量再次迅速发展,农村小型锯齿轧花机1982年达到1.4万台。1984年,针对民间加工棉花设备落后、质量差、浪费大的问题,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出豫政102号《关于搞好棉花加工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大型锯齿轧花机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对20片以下的小型锯齿轧花机,需经有关单位鉴定发证,才准营业,而且只能加工种籽棉和等外棉。从此,供销社系统收购籽棉的比例逐年增加,成为棉花加工的主力军。到1995年底,全省供销社系统有棉花加工企业554个,比1979年增加80.5%;拥有各类机械6 219台,其中轧花机1 607台、剥绒机2 804台、清绒机632台、清籽机380台、打包机796台;固定资产7.5亿元,年加工能力200万吨。

☚ (一)粮食加工   (三)油料加工 ☛

(二)棉花加工

(二)棉花加工

新中国成立前,山东棉花加工业很不发达,除为数不多的民间手工轧花作坊外,几乎没有什么新式的棉花加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棉花生产发展迅猛,成为全国第一产棉大省,1990年棉花调出量占全国棉花总调拨量的近50%。随着棉花生产的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棉花加工能力也不断地扩大。1990年底,全省棉花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56个,固定资产总值(原值)达12.22亿元,年加工生产能力达227万吨(其中皮棉加工能力200万吨,棉短绒加工能力27万吨),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达31. 58亿元。同1978年相比,全省棉花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总值、加工生产能力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了1.21倍、10.01倍、1. 57倍和6.54倍。近几年,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引进消化应用的MY-121轧花成套设备,达到了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了棉花加工产量、质量和效益,改变了棉花加工业的生产面貌。棉花加工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加工行业。1978年与1990年全省棉花加工业情况,见表7-6-2。

表7-6-2 1978年与1990年全省棉花加工业情况

指 标单 位1978年1990年1990年为1978年的百分比
棉花加工企业数
固定资产总值(原值)
加工生产能力
工业总产值

万元
万吨
万元
161
11 046.61
88.5
42 409.88
356
122 264
227
319 637.59
221.12
1106.8
256.5
753.69

注: 此表数字系山东省棉麻公司提供。
☚ (一)粮油加工   (三)果品加工 ☛

(二)棉花加工

(二)棉花加工

新中国成立前, 陕西靠农村皮辊轧花机加工籽棉, 设备简陋, 工效低。新中国成立后, 供销社在全省棉区建立棉绒加工厂, 经历四次技术改造, 大大提高了棉花加工水平。1950—1955年,在全省产棉区普遍推广动力皮辊轧花机, 使工效比人力机提高10倍以上。1956年, 陕西在泾阳、三原、高陵、咸阳等棉花主产区建立锯齿轧花厂, 功效又比动力皮辊机提高10倍多。当年加工皮棉1 075吨, 占收购量的1.7%。为满足国家建设需要, 在轧花厂积极开展棉短绒生产, 为棉花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1958年, 全国供销总社拨款579.5万元, 在大荔等19个棉花主产县 (市) 建棉绒加工厂34个, 当年加工棉花31 385吨, 占全省当年收购量的32.1%。1960年, 全省供销社棉绒加工厂发展到100个, 当年加工棉花56 555吨, 占当年收购量的82.8%, 形成了全省棉花加工网络。1961—1970年, 供销社棉花加工能力稳定在6万吨, 占全省当年收购量的55%。为适应棉花增产对加工的需求, 从1971年起, 供销社又先后兴建了一批棉绒厂。到1978年, 全省供销社棉绒加工厂达137个, 当年加工棉花63 740吨, 占全省收购量的64.4%。同时, 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和革新, 提高设备机械化程度, 改进工艺流程, 实现管道气流输送、轧花、剥绒、双箱油压化打包一条龙生产。1971—1982年期间, 供销社年加工棉花能力达7万吨, 占全省当年收购量的64%以上, 最高的1982年加工棉花76 760吨。1985年以后, 陕西棉花种植面积、总产出现下滑, 全省棉田布局根据农业区划作了调整。1990年, 全省供销社棉绒厂相应调整为107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 009万元, 年加工能力为皮棉20万吨 (1984—1990年实际平均每年仅加工2.4万吨),棉短绒2万吨以上(实际吃不饱)。当年, 全省尚有乡镇轧花厂 (点) 506个 (含乡镇企业、点12个), 锯齿轧花机27标准台, 剥绒机27标准台, 皮辊轧花机1 079台。1993年以后, 陕西植棉面积继续减少, 总产下降, 棉花、短绒加工任务萎缩。1995年, 全省供销社棉绒厂调整为91个, 年加工能力为皮棉6万吨(1991—1995年实际每年平均仅加工1.7万吨), 短绒1.5万吨 (1995年仅生产778吨)。

☚ (一)粮油加工   (三)肉类加工 ☛
000274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