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

1.防治体系建设。防治体系由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森林植物检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三个网络(即“一站三网”)组成。截至1995年,河南省已建各级森防站120个,占应建站的89.6%,有专职森防员668人,兼职森防员3 560人;专职检疫员559人,兼职检疫员1 592人;专职测报员343人,兼职测报员2 778人。建立中心测报站点81个,一般测报站点523个,成立防治专业队3 750个,设立检疫哨卡10个。全省森林病虫害测报、防治、检疫初步形成了省、地(市)、县、乡四级网络化。
2.预测预报。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开始于50年代,走过了一条专业测报与群众测报相结合,自我发展,不断完善的道路,40多年来,形成了一套相对健全的自然监测系统。
1956年林县合涧区圪达乡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木尺蠖预测预报站。1977年全省建立测报站、点80余处,有专、兼职测报员200余人,全省重点对马尾松毛虫、柿蒂虫、日本龟蜡蚧、枣尺蠖、黄连木种子小蜂和大袋蛾等害虫进行发生期测报。80年代全省测报网初步形成,森林病虫害监测步入专业化、网络化道路。1981年省林业厅印发《河南省林木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条例(试行)》。1986年确定马尾松毛虫、大袋蛾、泡桐叶甲、杨梢叶甲、刺槐尺蠖、桃小食心虫、枣飞象、榆蓝叶甲为省级测报对象,由省联系测报站协同攻关,收集资料,逐一制定测报办法。1987年又增加松扁叶蜂、栗实象甲、栗瘿蜂、松针褐斑病,枣锈病为省级测报对象。1987年以后,先后完成了《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试行办法》、《泡桐叶甲预测预报办法》、《大袋蛾预测预报办法》和《枣飞象预测预报办法》的制定。到1995年河南省森林病虫害测报站、点发展到1 401个,其中省联系测报站10个,市、地联系测报站85个,一般病虫监测点1 306个。已基本掌握了30多种林木的100余种病虫的发生规律,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5%,中、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了85%。
3.植物检疫。河南省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始于60年代,发展于80年代,90年代以后日趋完善。1960年《河南省林木病虫检疫暂行办法(草案)》发布实行。确定检疫对象为:白杨透翅蛾、避债蛾、刺槐种子麦蛾、橡实象鼻虫、青杨枝天牛、毛白杨根癌病等,从此开始森林植物检疫工作。1983年1月国务院发布《植物检疫条例》,1984年9月林业部发布《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1984年洛阳、新乡、信阳、许昌、鹤壁、漯河等6个市地和临汝、西峡、伊川、汤阴、宁陵、中牟、济源等7个县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1985年9月,省林业厅批准任命第一批专职森林植物检疫员196人。同年,农、林两厅联合组织518人在27个县市对美国白蛾进行了首次清查,未发现该虫侵入河南省。1986年,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基本查清了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在河南省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绘制了《河南省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分布图》。全省有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9种,分别为:泡桐丛枝病、白杨透翅蛾、枣疯病、杨树花叶病毒、紫穗槐豆象、黄连木种子小蜂、松疱锈病、板栗疫病、国外松褐斑病。1987年6月,省政府正式发布《河南省森林植物检疫实施办法》。进入90年代,河南省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发展较快,到1995年全省建立健全了各级森检机构,省林业厅先后委托南阳、信阳、洛阳、安阳等16个市地及与外省交界的西峡、卢氏、信阳、商城、兰考等39个县市森防站行使出省调运检疫权,全省各级森防站均可办理省内调动检疫业务,形成了较完善的检疫网络。
自1992年开始,林木种苗产地检疫纳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目标管理,通过落实《产地检疫记录》、《产地检疫合格证》等制度,把产地检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林木种苗产地检疫率由1992年的52%提高到1995年的65%。同时,调运检疫工作全面开展,检疫数量及范围日益扩大。据统计,1990—1995年,全省共调运检疫林木种子3 900吨,苗木70 700万株,木材850万立方米,干鲜果品91 000吨。仅1995年,全省调运检疫各类苗木、花卉42 600万株,林木种子720吨,木材205万立方米,果品44 100吨,药材7 280公斤。
4.病虫害防治。
(1) “治了”阶段。50年代,防治原则是“治早、治小、治了”,当时主要虫害是豫北太行山木尺蠖和豫南桐柏、大别山马尾松毛虫;主要病害是松杉苗立枯病、毛白杨锈病。有代表的是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开展的“木尺蠖三省联防”。到60年代,人们逐步认识到只治不防非常被动,提出“以防为主,积极消灭”的防治原则。为防治马尾松毛虫、柳天蛾、杨尺蠖、柿蒂虫、龟蜡蚧等病虫害,全省各地购置了大量药剂、药械防治林木病害,并与省民航局联合开展飞机病虫害防治。与化防相结合,信阳罗山、固始、商城等县开展了益鸟招、释放赤眼蜂及喷洒白僵菌等生物防治。
(2)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阶段。70年代,河南省认真贯彻林业部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根据各种病虫的发生危害特点,先后对榆蓝叶甲、泡桐丛枝病、杨梢叶甲、黄连木种子小蜂、山楂食心虫、中华松针蚧等采用了生物与化学防治。全省累计防治100.84万公顷,其中生物防治21.7万公顷,使用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161.6万公斤,释放赤蜂340亿头,益鸟招引6 000公顷,挽回经济损失2亿元。到80年代,防治原则演化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突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社会性。与70年代相比,病虫害种类相对稳定,但大袋蛾、泡桐叶甲、桑天牛、泡桐丛枝病相继暴发成灾。1988年大袋蛾发生面积66.7万公顷。为尽快控制主要病虫灾害,全省开展了榆蓝叶甲、大袋蛾、马尾松毛虫、黄连木种子小蜂、泡桐叶甲、枣疯病、泡桐丛枝病等综合治理项目研究及推广应用。经过技术协作,成功地控制了大袋蛾、马尾松毛虫等主要病虫的危害。10年累计发生病虫害449.88万公顷,防治223.83万公顷,挽回经济损失6.2亿元。
(3) 目标管理阶段。“八五”期间,全省认真贯彻林业部森防目标管理办法,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森防工作有了较大发展。5年累计发生病虫害452.3万公顷,防治282.2万公顷,挽回经济损失近10亿元。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率由“七五”末的29%下降到“八五”末的19.67%;防治率、监测覆盖率、种苗产地检疫率分别由“七五”末的40%、30%、30%,提高到“八五”末的71.48%,72.33%,65%。

☚ (一)森林防火   (三)自然保护区 ☛
000035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8: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