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棉纺织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棉纺织业 (二)棉纺织业四川的机器棉纺织业,开始于抗日时期。当时为保证大后方军需民用,内迁8个棉纺厂、1个单织厂、1个印染厂。到1949年全省拥有棉纺锭19.3万枚,动力织布机870台,棉纺用棉大部分是从陕西与湖北购进。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由于四川原棉靠省外调入,宝成铁路也没有通车,所以没有新建棉纺厂。“二五”期间棉花生产发展较快,1957年收购达到6 500公斤,开始新建四川省第一棉纺织厂与遂宁,内江、达县通川三个小纺厂,到1965年基本建成,棉纺锭达到41.5万枚,自动布机7 263台,生产棉纱4.75万吨,机制棉布23 757万米。1966、1967年,棉花收购创历史最高水平,分别达到15 700、15 050公斤,纺织工业部决定在四川新建内江、南充、达县、三台、射洪、金堂淮口棉纺厂,还续建遂宁棉纺厂,并对重庆、广元等地一批老棉纺厂也进行挖潜扩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增生产能力最多的时期之一。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和建筑材料严重不足,建设周期拖得很长,前后花了七、八年才基本完成。到1975年四川纱锭达到63.58万枚,布机23 551台,生产棉纱8.4万吨,棉布39 204万米。改革开放以来,棉纺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恢复和提高,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化学纤维大量使用,各种混纺、交织产品与化纤纯纺产品的开发,使纺织产品成为历史上花色品种增长最快的时期。1985年以来,又陆续新建了绵阳二纺、德阳、江油、简阳、仁寿、南部、巴中等棉纺厂,同时乡镇企业办的小纺厂也有了新的发展。到1990年,全省棉纺纱锭达到143万枚,比1985年增加44.46万枚;布机达到43 488台,比1985年增加11 378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能力增长最多的一个时期。 ☚ (一)棉花加工 (三)苎麻纺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