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咬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咬春

咬春yǎochūn

┃━ 春,指萝卜,咬春,吃萝卜。北方许多地方有立春之日吃萝卜的习俗,称为“咬春”。清·吴伟业《琵琶行》:“穿宫近侍拜长秋,咬春燕九陪游燕。”

☚ 青门绿玉房   咬秋 ☛

咬春yǎochūn

东北民俗,指立春之日吃萝卜:明人刘若愚《明宫史》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清光绪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谓可以却春困也。”东北立春日,一家人洗一只干净的萝卜,按在菜墩上,刀劈成块,你一块我一块地食用,认为不仅可以却春困,妇女是日生食萝卜,还有增强生育机能的功效,以及寓繁衍、新生之意,因此立春萝卜又被称为“子孙萝卜”。(施立学《关东岁时风俗论》)

咬春yǎo chūn

义同“咬青儿”。〔例〕明末刘若愚《酌中志》云:“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咬萝卜,名曰咬春。互相请宴,吃春饼和菜。”(增626)∣立春向竞食生萝卜,名曰“咬春”,半夜中,街市犹有卖者,高呼曰:“赛过脆梨。”(增711)∣2月4日就是立春了,商家又开始为京城百姓“咬春”忙开了。(晚2001.2.3)

咬春4117民间习俗于立春日吃鲜萝卜。北京官话。北京。冀鲁官话。天津。◈ 清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立春日,食紫色萝卜,啖饼,谓之~。」

咬春

明清时京津习惯于立春日吃鲜萝卜,俗称“咬春”。清张焘《津门杂记》上《岁时风俗》:“立春日,食紫色萝卜,啖饼,谓之咬春。”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下) > 節慶部 > 活動(附) > 咬春
咬春  yǎochūn

明清時京津等地風俗,立春日無論貴賤,家家咬食春餅、生蘿卜,取迎新之意,故名。俗謂可以解除春天的困乏。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盤》:“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鷄豚,炊麪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蔔,名曰咬春。”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打春》:“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却春困也。”清·張燾《津門雜記·歲時風俗》:“立春日,食紫色蘿蔔,啖餅,謂之咬春。”

咬春

咬春

宫中节令食俗。即每年立春之日,宫内不分贵贱,皆吃紫色萝卜,称为 “咬春”。宋代即有此俗,在立春前一日,宫内以春盘与酒,按照皇帝的旨意,赐给亲近之臣,盘中装有生菜和染色萝卜,并加以装饰,再放入奁内,另外还有烹豚、白熟饼、大环饼一起食用。明代在吃生红萝卜的同时,除烹有鸡豚、烤有面饼、配有生菜外,还以春韭菜、羊角葱合上菜皮一并食用。据张寿 《津门杂记》云: “立春日,食紫色萝卜,啖饼,谓之咬春。”夏仁虎的《咬春诗》云: “大严东郊彩仗陈,宫中应节庆良辰。南花园进鲜萝卜,荐上金盘号咬春。”内臣们常选用新鲜的紫色萝卜,置于金制大盘上,镂上春联,再献予皇帝或内廷主位 (后妃)。康熙时(1662—1722) 叶观园的 《咬春诗》云: “暖律潛催腊底春, 登筵生菜记芳辰。 灵根㔉土含冰脆, 细缕堆盘切王白。 佐酒暗香生七, 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 描绘了作者侍直皇帝于上书房,受赐 “咬春” 的情形。民间也有此俗。

☚ 百草霜   八珍糕 ☛
咬春

咬春

民间迎春习俗,即在立春日食萝卜。流行于各地。俗认为,咬春可以解春困,且具吃新尝鲜意。胶东咬春,更是别具特色。是日立春前,每人手持切好的萝卜,放在嘴边,等待立春时刻的到来。待时间一到,每人争先咬萝卜,谁先咬到就意味着运气好,一年不牙疼。

☚ 哄花   贴门神 ☛
0001027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