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卢克莱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卢克莱修前98—前55Lucretius古罗马诗人、唯物论哲学家。遗有一部未完的和未充分加工的六卷本哲学叙事诗《论物性》。书中用抑扬六步格的诗歌形式解释原子说,把古希腊伊壁鸠鲁的原子说系统化,并总结和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认为整个宇宙服从于自然的规律,神本身是人创造的。曾跟当时的宗教和唯心论斗争,否认有来世的存在。《论物性》最初由西塞罗出版,一度湮没不彰,1473年重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行,颇受雪莱、罗蒙诺索夫、赫尔岑等人的喜爱,是现存古希腊罗马唯物主义原子说唯一完整的一部著作。 卢克莱修约前99—前55Titus Carus Lucretius古罗马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奴隶主民主政治思想家,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的拥护者。主要著作《物性论》是一部唯物主义无神论长诗,一直被埋没,直到文艺复兴时才被发现、公布于世。卢克莱修认为,快乐是最高的善,它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也是人生目的;最大的幸福是身体健康、灵魂安宁。所以要注重内心修养,求得德性的完善。卢克莱修用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说明人的苦乐问题。他认为,影响人内心平静和过幸福生活的主要障碍是怕死和惧神,应当以原子论知识来清洗心灵,驱除对死与神的畏惧。他公开抨击宗教,认为“正是宗教更多地孵育了人们的罪恶的亵渎行为。”(《物性论》第6页)世界不是神创造的,人类社会是由人的劳动开创并随生产发展而发展,人的欲望也是随生产和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因此追求快乐幸福是合理的。卢克莱修把伊壁鸠鲁伦理学移植到古罗马,成为与当时盛行的晚期斯多葛派禁欲主义相抗衡的主要伦理思潮。他以唯物主义、无神论作为达到幸福的手段,这种思想和论证方法对以后伦理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马克思曾赞扬“卢克莱修的勇敢”。但作为没落时期奴隶主阶级思想家,他虽然主张追求现实幸福,却感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存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观思想。 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约前55Lukelaixiu, Titus Lucretius Carus古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关于他的生平,历史上未留下任何可信的记载。据说他是因患间隔性精神病而服毒自杀的。著有《物性论》,全书以诗的语言系统地阐述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和无神论思想。在世界观方面,主张物质世界是永恒存在的,无不能生有,有也不能归于无;整个自然界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的;宇宙是无限的,其中有无数的世界正经历着形成、发展和消灭的过程。尽管没有彻底否认神的存在,但他对宗教和迷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即使神存在,也不会干涉自然和人事,因此只要向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真正原因,宗教偏见就会消灭。在认识论方面,主张世界是可知的,感觉作为一切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事物流射出来的影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从而驳斥了不承认感觉和认识可靠性的怀疑论。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国家和法律的基础是人们自愿结成的社会契约。在伦理思想方面,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幸福论,主张人的幸福就在于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得到精神上的安宁和心情的恬静。政治上属于奴隶主民主派,反对贵族专横,但却劝人民耐心地服从统治者的统治。他的著作,是后来人们了解古代原子论唯物主义思想的唯一系统的著作,对西方唯物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 伊壁鸠鲁 皮浪 ☛ 卢克莱修约前99—约前55Titus Lucretius Carus古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以诗歌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伊壁鸠鲁学说,总结和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认为一切由原子(他称为“种子”、“始基”、“原初物体”等)构成;原子因自己的重量向下运动时会发生偏离而碰撞,从而形成世界万物;原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静止仅是事物之外部表现;宇宙是无限的,有无数的世界在形成、发展和消灭。主张无神论,批判“灵魂不死”、“灵魂转世”等观点。提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安宁和摆脱忧虑与恐惧。著作有《物性论》。参见“文学”中的“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前55lucretius Carus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生平不详。留有长诗《物性论》。 ☚ 怀疑论 西塞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