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会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会试

会试

明清时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由皇帝特派正副主考官主持。考中者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

☚ 欢团   殿在三甲 ☛

会试

 是明清两代第二级科举考试。每3年在京城贡院举行一次。考期在二、三月,时值春季,所以会试又称“春闱”。各省的举人以及国子监的监生等均可报名参加应试。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官比乡试的级别为高。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充当,到了明末,则是多以内阁大学生来担任,清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当,又有副总裁3人,由六部侍郎或内阁学士充当。考试的场次、内容、程序、防止作弊的措施,都和乡试相似。会试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是科举考试中的一次关键性的考试,会试考中,进士出身就在握了,上一级的殿试,只是给会试考中者排个名次。清朝新考中的贡士,还须参加一次复试,复试结果,依成绩把考中的贡士分为一、二、三等,分在哪个等都可通过殿试成为进士,但等级的高低与试后的授予什么官职很有关系。

会试

明清科举制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会集各省举人试于礼部,称之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考取第一名者称会元。《明史·选举志》:“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

汇市;会试;绘事

◉ 汇市huìshì 
❶买卖外汇的市场。〈例〉出入~/ 来往于~。
❷外汇的行市。〈例〉前段时间,美元~有所下跌。
◉ 会试huìshì  明清两代各省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由各省举人参加。〈例〉进京~/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的1 300多名举人联合上书:拒签辱国和约,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 汇事huìshì  关于绘画的事情。〈例〉忙于~/ 是以~图色,文辞尽情/ 章皇勤政之暇,尤善~。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举(贡举;试举) 闱(文闱;琐闱) 较文 场事 大比 奏名鹿鸣 锁院 科考 科试 科第 鱼龙阵
对科考的美称:荣科
科举时代为选拔武官而设的考试科目:武举 右科
 科举武科考试:武考 武试
秀才选拔考试:县试
府一级的考试:府试 府考
 科举时代唐宋州府举行的考试:解试
在省城举行的考试:里试 乡试 乡科 乡选 乡贡 乡闱 大比 大考
 春季举行的乡试:春试 春闱 春榜 春府 春选
 秋季举行的乡试:秋试 秋闱 秋榜 秋战
 清代省学政主持的考试:院试(院试考)
 乡试会试的第一场考试:头场
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京试 京闱
 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 会闱
 乡试、会试:桂林杏苑
皇帝在殿廷主持的考试:殿试 御试 廷试 廷对 辰选 选考
 皇帝亲自在殿廷考试取士:诏选
吏部对进士的考试:关试
对贵族子弟的考试:试胄
考试文章:试文
 考对仗:试对
考生或考官入场:入围
科考结束:撤棘
科举时代考场中的苦状:寸晷风檐 风檐寸晷 风檐刻烛

☚ 考试   应考 ☛

会试huì shì

科举考试中于京城考试乡试入选者。参见“乡试”。

会试

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又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称“春闱”、“礼闱”。相当于唐宋的礼部试(省试),辽代有礼部试,亦同。会试之称始于金。金制,凡府试中选者均可参加会试。泰和二年(1202)定,策论进士三人取一,词赋进士、经义进士五人取一,中选者才可参加殿试。其考官仍承宋制,为知贡举、同知贡举。元代会试于乡试次年的二月初一、初三、初五日分两榜进行。以蒙古、色目人为一榜,试两场:第一场试经问五条,第二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以汉人、南人为一榜,试三场:第一场试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第二场于古赋、诏诰、章表内选试一道;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以乡试所取三百人参加,从中选录一百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二十五人。然实际中选者常不及此数。会试不中者可授地方学官。考官同金代。明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定于辰、戌、丑、未年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场进行。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凡乡试录取的举人皆可应试。取录名额,初无定额,多者至四百七十二名,至成化十一年(1475)后,约取三百名。明初取士,不分南北,洪熙元年(1425)定取士之额,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宣德、正统间曾分南、北、中三卷,数额亦时有变通。取中者可参加殿试。设主考官二员,同考官初为八员,后增为十七员。清初沿明制。乾隆十年(1745)改考期为三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主考官称总裁,同考官十八人,由皇帝钦派。另设监临、知贡举、提调、监试等官。录取人数不定,最多为四百零六人,最少为九十六人,一般为二三百人,分省录取,钦定录取名额。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

会试

选举官吏制度的一个考试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会试制度始于金,元、明、清沿此制。《续资治通鉴·宋纪》: “金人科举之制,先于诸州分县赴试,县令为考试 (官),号乡试,惟杂犯者黜,榜首曰乡元。次年春,分3路类试,自河以北至女真皆就燕,关西及河东就云中,河以南就汴,皆取旨选官知举,号府试,凡2人取1,榜首曰府元。至秋,尽集诸举于燕,号会试,凡6人取1,榜首曰状元。分3甲,上甲皆赐绯,虽下甲,率13年而转奉直大夫。所试分词赋、经义二科,仍兼律义。亲戚不回避,有私者决沙袋。” 《元史·选举志》: “乡试,八月二十日,蒙古、色目人,试经问5条;汉人、南人,明经经疑2问,经义1道。二十三日,蒙古、色目人,试策1道; 汉人、南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1道。二十六日,汉人、南人,试策1道。会试,省部依乡试例,于次年二月初一日试第1场,初三日第2场,初五日第3场。御试,三月初七日,前期奏委考试官2员、监察御史2员、读卷官2员,入殿廷考试。每举子1名,怯薛歹1人看守。汉人、南人,试策1道,限1000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时务策1道,限500字以上成。” 《明史·选举志》: “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3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皆初九日为第1场,又三日为第2场,又三日为第3场。”

☚ 黄龙府学   会元 ☛
会试

会试

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为较乡试高一级的考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又因一般在春天由礼部主持举行,故又称“春闱”、“礼闱”。相当于唐宋时期的省试。“会试”之称始于金朝。金朝凡府试中选者均可参加会试。会试考官仍承宋制,为知贡举、同知贡举。泰和二年(1202年)定制,策论进士三人取一,词赋进士、经义进士五人取一。
元朝会试于乡试次年的二月初一、初三、初五日在京师大都的礼部贡院举行。考官亦为知贡举、同知贡举。分两榜考试,以蒙古、色目人为一榜,试两场:第一场试经问五条,第二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以汉人、南人为一榜,试三场:第一场试明经、经疑二问,经义一道,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选试一道,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一道。以乡试所取三百人参加会试,从中选录一百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二十五人。然而各次会试中选者多不及此数。
明代会试于乡试次年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在京师北京的礼部贡院举行,由礼部主持。主考官二人,由皇帝亲自于翰林官中选任。景泰 (1450~1456年)以后,主考官以阁臣为正,翰林、詹事官一人副之。天启二年 (1622年) 之后,乃皆以阁臣为主考官。另设同考官,以翰林、科、部官充任,初为八人,景泰五年 (1454年) 之后分房阅卷,同考官大为增加,如正德六年 (1511年) 为十七人,嘉靖四十四年 (1565年)为二十人。会试内容为: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其录取名额,初为一百名,后增减不一,一般在三百名左右。
清承明制,顺治二年 (1645年) 规定,会试于乡试次年的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在京城北京举行。乾隆十年 (1745年) 改为三月初九、十二、十五日,遂为定制。会试主考官称总裁,初设四人,由皇帝亲自任命内阁、六部大员充任。后增减不一,或为六七人,或为二三人。咸丰六年(1856年)之后,定制为四人,一人为总裁,三人为副总裁,以内阁大学士及翰林进士出身的一二品大员充任。同考官初用十八人,初以翰林官及六科给事中充任,乾隆 (1736~1795年) 以后,专以翰林院编修、检讨官及进士出身的京官充任。另设监临、知贡举、提调、监试及受卷、收掌、弥封、誊录、对读等官。每逢丑、未、辰、戌年为正科,遇乡试有恩科,则次年额外增加的会试称为“会试恩科”。清代会试录取人数不定,最多为四百零六人,最少为九十六人。一般为二三百人。初仿明制,分南、北、中卷;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改为分省录取,按应试人数多少,钦定录取名额。会试合格者称贡士,其第一名称会元。另因明制,亦取有副榜。中副榜者不参加殿试,送吏部授以官职,康熙三年 (1664年) 罢之。自此不附正榜,另出榜曰挑选誊录,定额四十名,供各馆缮写,积累一定资历后可授予官职,下次科场仍可参加会试。


宋人科举考试图

☚ 类省试   殿试 ☛

会试

明清科举每3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举人皆可应考。逢丑、辰、未、戌年举行,考期在春季。试3场。考中者称贡士。

会试會試huì shì

明清两代各省举人每三年在京城参加的科举考试。《读医随笔·序》:“一以会试留京苦读,冬寒从两足深入上攻。”

会试hui shi

general examination(for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s of all the provincial civil examinations,held once every three years in the capital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会试

national examination for the third degree jinshi(进士)at the capital

会试

各省举人集京城应考贡士之试为会试,始于元代皇庆三年(1314)。明洪武十七年(1384)定式:每三年举行一次,逢辰、戌、丑、未年举行,各省举人皆可应考,考三场。清因明制,试期初在二月,后改至三月。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会试因在春三月举行,亦称为春闱。因其为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会试第一名称会元,考中者为贡士。

会试

科举考试的方式之一。金代始称礼部考试为会试,至明代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试期在二月。清制同明,所不同的是试期改为每年的三月。于乡试之次年,逢辰戌丑未年,在京师的礼部进行,由皇帝特派正副总裁进行考试。中式者称为贡士,又别称甲榜或甲科。清制会试内容与乡试同,由礼部奏请钦命四书题一,诗题一。试三场,第一场为初九日,第二场为十二日,第三场为十五日,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与乡试同。阅卷大臣由礼部奏派。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参见“乡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