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读音h·e(ˊ),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古合切,入,合韵。 ❶口腔上、下部的骨头及肌肉组织。 上一条: 餄 下一条: 頜
颌读音g·e(ˊ),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古合切,入,合韵。 ❶口;颌口。 ❷姓。 上一条: 蛤 下一条: 頜 颌頜{}四6215名腮。晋语。山西。清光绪十年《山西通志》:「颔谓之~。」《方言》:「颔、颐,~也。秦晋谓之~,颐其通语也。」   颌頜hé口腔上下部的骨骼和肌肉 △ 上~∣下~。 颌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上~丨下~。 颌hé口腔上下的骨头和肌肉组织:上颌│下颌│颌骨。 颌(一)gé (二)hé【辨形】 左是合,一捺变点。12画。形声。 【辨义】颌(一)gé 口。 (二)hé 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的组织叫做颌:颌下腺|上颌|下颌。 【辨析】二音近义,都指“口”。区别在于: 一、构词方式不同: 颌(一)gé单用;(二)hé多构成偏正式合成词。 二、词义范围大小不同:颌(一)gé泛指整个的“口”;(二)hé指口腔部位的组织。二者之间是包含关系。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面 > 頜 頜 hé 耳下骨。亦指口或下巴。現在通指口腔上下部的骨與肌肉。上部稱上頜,下部稱下頜。《文選·揚雄〈長楊賦〉》:“皆稽顙樹頜。”張銑注:“頜,耳下骨也。”《説文·頁部》:“頜,顄也。”段玉裁注:“《公羊傳》:‘呼獒而屬之,獒亦躇階而從之,祁彌明逆而踆之,絶其頜,何云:‘以足逆躍曰踆;頜,口也。按《玉篇》引作‘絶其頷’,此謂以足迎蹋之,遂使獒之頤不能噬也。”《方言》:“頷頤,頜也。南楚謂之頷,秦晉謂之頜,頤,其通語也。”桂馥義證:“實與顄同字,長言曰顄,短言曰頜,耳下曲骨,所謂輔車也。”宋·王安石《韓持國從富并州辟》詩:“一從舍之去,霜雪行滿頜。” 颌*頜heF2A2 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上部称上颌,下部称下颌:~骨。 口的各部分 口的各部分舌头:舌(~尖;~体;~根;唇焦~燥)灵根 三寸 小舌:悬垂 舌面辨别滋味的感受器:味蕾 口内的空腔:牙关(~紧闭;咬紧~) 口腔 辅腭 口中:嘴里 口腔上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颌(上~;下~;软~) 上颌:口盖 口腔的顶壁:腭(软~;硬~;上腭) 颚(上颚) 颌关节:关口 口附近的部位:嘴巴(打~) 嘴瓜 整个口部:满口 满嘴 ☚ 口 说话的嘴 ☛ 颌頜㊀ge 口。㊁ he 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与肌肉组织叫颌。上部叫上颌,下部叫下颌。 颌 颌的发育颌的发育是从婴儿第6个月乳牙萌出时开始, 到第三磨牙萌出时完成, 颌的发育不但要依赖于牙齿的正常发育、正常萌出和正常功能,而且还依赖于牙槽骨、颌骨、面部及颅部的正常发育。 颌的发育还要受遗传、先天、代谢、营养、内分泌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颌的发育阶段 分以下几个阶段: ❶萌牙前期的颌间关系: 新生儿的上颌龈垫在前方及两侧都覆盖着下颌龈垫。这种龈垫的覆盖关系与萌牙后的上下牙弓间的覆盖关系相似。婴儿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上下龈垫间有息止颌间间隙。 在生后第一年中,没有明确的正中颌位。下颌只有前后运动而无侧方运动。 ❷乳牙颌: 由新生儿无牙颌过渡到乳牙颌, 即是婴儿口腔由吮吸功能发展到咀嚼功能和言语功能的过程。 由于乳牙颌的建立, 咀嚼的功能性刺激, 使口腔发育获得新的进展。 完整的乳牙颌约在2.5岁时建成。 从2.5岁到6岁皆属乳牙颌时期,2.5~4岁期间的特征为:牙排列紧密而无牙间隙;切端及颌面尚无显著磨耗;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终末平面平齐,成一连续平面。4~6岁期间的特点是:牙列不紧密,前牙之间逐渐出现生理性牙间隙;切缘及颌面都产生磨耗;下颌第二乳磨牙向前移到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乳牙颌初期,下牙弓微处于远中位置,上下乳磨牙以同名牙尖相对。以后,因下牙弓向前移动的速度大于上牙弓,才逐渐建立上下牙弓的中性颌关系, 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沟内。6岁以后,下牙弓更向前移,使下颌第二乳磨牙的颊沟移到上颌第二乳磨牙近中颊尖之前方而成近中颌关系。 ❸替牙颌:乳牙的咀嚼力是一种功能性刺激,有利于颌骨的增长及恒牙的萌出,保存乳牙及乳牙列完整是十分重要的。6岁时,第一恒磨牙萌出,替牙期开始。12岁时,乳牙全部为恒牙所替换,替牙期结束。第一恒磨牙的萌出,不仅使咀嚼面积大为增加,而且成为建立颌间高度和保持上下牙弓近远中颌关系的主要支柱。 ❹恒牙颌:在替牙期间,大多数恒牙已经建颌,只余第二、第三恒磨牙。 第二恒磨牙约在12~13岁时萌出,其萌出位置的获得,大部分是由面部的前2/3向前增长,小部分由面部的后1/3向后增长。第三恒磨牙约在17~21岁之间萌出,其萌出位置的获得与第二恒磨牙相似。 建颌的动力平衡 颌的发育与面颌有关肌肉的动力有密切关系。 正常颌是在面颌肌肉处于动力平衡状态下建成的,即推动牙弓前后的力量和牙弓内外的力量都是对抗平衡的。 推动牙弓向前的动力主要是颞肌、嚼肌、翼内肌的咬合力量,有推动上下牙弓向前发育的作用。这种力量是通过下述三种变化机理而产生: ❶因上下牙齿的长轴微向前方倾斜,所以在咬合力的作用下牙体有向前方移动的趋势; ❷因上下颌间的距离是前方大而后方小,所以咬合力有促使上下牙弓向前移动的趋势; ❸由于髁突的位置高出于牙弓的颌面, 当髁突依其横轴旋转而使下颌作开合运动时,其轨道为弧形,在开口时下牙弓离开上牙弓向下、向后,当闭口时下牙弓向上前方反回,与上牙弓咬合。这种向上、向前的咬合力量,具有推动牙弓向前发育的作用。限制牙弓向前发育的动力主要是唇颊肌的力量,如口轮匝肌、上下唇方肌、犬齿肌、颧肌、颊肌、颏肌等,有压迫牙弓向后的力量。以上这两类肌群形成牙弓前后的动力平衡。此外,翼外肌的向前牵引与颞肌的水平纤维和颌下肌群的向后牵引,二者也形成前后对抗的动力平衡,特别作用于下颌及下牙弓。正常的前后肌肉动力平衡,牙弓可以适当发育而达到正常突度及正常颌关系。 不正常的动力则将使牙弓过于前突或后缩,或上下牙弓近远中关系错乱而成为错颌。 牙弓内外的肌肉动力平衡主要是上下牙弓内侧有舌体,外侧有唇颊,牙弓内外两相平衡。舌肌的力量推动牙弓向外扩展,牙弓外侧的唇颊肌,压迫牙弓向内以限制牙弓向外扩展。在牙弓内外正常的动力平衡之中,牙弓的长度和宽度可以得到正常发育。不正常的动力可使牙弓前突或后缩,牙弓过宽或过窄。 牙龄 年龄代表岁数,但不一定能代表发育的进度。年龄与发育可能不一致。发育快者,发育可以超出年龄;发育慢者,发育可以落后于年龄。因之,研究生长发育时,除年龄之外,还须参考生理龄。牙龄、骨龄即是生理龄的代表。 ☚ 颌骨的生长发育 牙齿的发育 ☛
颌 颌与咬合上、下颌牙列的颌面接触有两种情况。 在静止状态时,上、下颌牙的颌面接触,称为颌。 在功能活动状态时, 上下颌牙的颌面接触,称为咬合。 颌与咬合、咀嚼肌及颞下颌关节三者,形成一功能单位,彼此互相影响,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上下颌牙为尖凹相对的交叉接触关系。除下颌中切牙和上颌第三磨牙外,都保持一个牙与对颌的两个牙交叉接触。 这种咬合关系可使颌面有最大的接触面积;增强咀嚼功能;颌力均匀分布, 避免个别牙负荷过重;即使有个别牙缺失,亦不致使对颌牙完全失去咬合和咀嚼功能,同时也不致在短期内产生移位现象。 超颌与覆颌 上牙弓大于下牙弓, 上下牙弓在正中颌位时形成的超盖与覆盖关系,即形成超颌与覆颌(图)。超颌为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水平距离。以前牙为例,上前牙的切缘到下前牙唇面的水平距离,即为超颌的大小。 正常时前牙超颌不超过3mm。 覆颌为上前牙切缘盖过下前牙唇面的垂直距离。正常时前牙覆颌不超过下前牙唇面的切1/3。如果上下颌牙列闭合时,前牙为切缘相对,后牙为颊尖相对,没有超颌和覆颌, 称为切颌或对刃颌。 由于上下牙列有超颌与覆颌, 不但加大了咀嚼面积,使较小的下颌牙列更容易和上颌牙列相对。同时上颌牙列的颊尖和切缘可将唇、颊部软组织撑开;下颌牙列的舌尖和切缘将舌侧组织撑开。咀嚼时使唇、颊及舌得到天然保护而不致受到损伤。 正中颌与正中咬合 上下颌牙列在静止状态下在正中关系位闭合时, 上下颌牙颌面间的相互接触, 称为正中颌。  超颌与覆颌
正常的正中颌的主要标志为: ❶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对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沟,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咬于下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内。 ❷上颌牙的长轴在相应下颌牙长轴的远中。 ❸上下颌中切牙的中线位于同一矢状平面内。 ❹上尖牙的牙尖顶咬于下尖牙及第一双尖牙颊尖的颊侧。 ❺有正常的超颌与覆颌。 ❻正中颌时下颌处在上颌骨的正中关系位置上。 ❼上下颌牙的颌面有最大面积的接触。 ❽下颌的功能运动从正中颌位开始并终止于正中颌位。在功能状态下,上下颌牙列在正中关系位闭合时,上下牙颌面间的相互接触,称为正中咬合。 由于牙颌的磨耗和牙的近中移动, 正中颌位可逐渐移至正中关系位前1mm左右。 非正中颌与非正中咬合 正中颌与正中咬合以外的颌与咬合, 都属非正中颌与非正中咬合。 主要包括前伸颌与前伸咬合, 侧向颌与侧向咬合。 前伸颌与前伸咬合是指下颌向下向前运动时, 上下切牙的切缘相对时的颌与咬合, 行使切割食物的功能。 侧向颌与侧向咬合是指下颌移向一侧且向下运动时的颌与咬合。下颌移向的一侧,上下颌后牙的颊尖相对接触,此侧称为工作侧;另一侧的上后牙舌尖和下颌后牙的颊尖相对接触,称为平衡侧。侧向运动反复进行,就产生磨碎食物的功能。 息止颌位 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下颌对颅部是在正中关系内。 此时上下颌牙的颌面和切缘自然分开有2~4mm的间隙,称为息止颌间间隙,或生理休息间隙。 此时上下颌的关系位置,称为息止颌位。 ☚ 牙的排列 口腔粘膜 ☛
颌 颌改正术颌改正术(调颌)是使创伤颌改变为平衡颌的方法, 其目的是使咬合力量均匀分布于全口牙齿,使每个牙齿均能负担起所应负担的颌力, 而不造成牙周组织的损伤。因此,就广义而言,调颌不仅指的用以消除早接触点的点磨法,也应包括正畸、充填及固定修复或活动修复,使咬合达到平衡。 但目前一般都认为颌改正术指的就是点磨法。进行点磨法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检查,根据牙周组织损害的情况及各种咬合运动,确定出早接触点所在位置,然后进行磨改。点磨法的步骤, 一般是先改正中颌,后改非正中颌,但在改正中颌时,必须全面检查清楚非正中颌的咬合情况,然后根据磨改原则,考虑应该磨改的点或面,此项原则可归纳为三点: ❶若某牙尖在正中颌时,有早接触点,在非正中颌时也有早接触点:则必须磨早接触的牙尖。 ❷若某牙尖在正中颌时有早接触点, 而非正中颌时没有早接触点, 则必须磨除早接触的牙面。 ❸若某牙尖在正中颌, 没有早接触点, 而在非正中颌时有早接触点, 则须磨除非正中颌时所接触的斜面。 例如中切牙,当进行咬合运动时,如果正中颌有早接触点, 前伸运动也有早接触点,则须磨下中切牙切缘上的早接触点;如果正中颌有早接触点,前伸运动没有早接触点,则须磨除上中切牙舌面上的早接触面,如果正中颌没有早接触点,而前伸运动有早接触点,则须磨上中切牙舌面上当前伸运动时所接触的早接触面。 后牙创伤颌的磨改, 原则是一样的,不过由于后牙的形态及咬合关系不同,须根据这个特点加以应用; 例如第一磨牙在正常咬合情况下,上舌尖及下颊尖为功能尖, 咬合在对颌相关牙的颌面中央窝,如果有创伤颌,其早接触点可能发生在下颊尖与上牙中央窝之间,也可能在上舌尖与下牙中央窝之间,也可能上下功能尖都同时有早接触点;其磨改原则与前牙一样,如下颊尖正中颌有早接触点,工作侧颌时也有早接触点,则磨改下颊尖;如正中颌有早接触点,工作侧颌时没有早接触点,则磨改上牙颌面中央窝早接触点;如正中颌时无早接触点,工作侧颌时有早接触点,则磨改上颌颊颌斜面上的早接触点。 同样, 上舌尖与下颌牙中央窝在正中颌与工作侧颌都有早接触点,则磨改上舌尖;如正中颌有早接触点,工作侧颌时无早接触点则磨改下牙中央窝;如正中颌无早接触点,工作侧颌时有早接触点,则磨改下牙舌颌斜面。 如果下颊尖与上舌尖都同时有各个颌位置的早接触点,则依据原则两个牙尖都磨改;如果只有一个牙尖有各种颌位的早接触点, 则依据原则只改一个。 平衡侧颌如果有早接触点而引起创伤, 则须磨改上舌颌斜面或下颊颌斜面,但这两个斜面不能同时都改,因为磨改斜面时必须涉及到上舌尖或下颊尖,只能磨改一个斜面及其牙尖,而另一个牙尖,必须仍然咬合在原来的中央窝位置。至于磨改哪一个牙尖斜面,则要根据上下牙的咬合关系及牙齿纵轴(特别是下磨牙的纵轴) 的偏向来决定,即要求磨改以后牙齿负荷的力量尽可能在牙齿的纵轴上。 反颌是上磨牙的颊尖及下磨牙的舌尖成为功能尖,当进行颌运动时, 牙尖与对颌牙颌面接触部位发生了改变,则磨改方法自然就有区别,但其基本原则仍然一样;如正中颌有早接触点,工作侧颌也有早接触点,则磨改牙尖,如正中颌有早接触点,工作侧颌没有早接触点, 则磨正中颌时所接触的中心窝;如正中颌无早接触点,而工作侧颌有早接触点则磨上颊颌斜面或下舌颌斜面, 因为这两个斜面都涉及功能尖,所以也只能磨改其中一个,另一个牙尖必须仍在原来位置,以保证上下牙恒定的咬合关系。 如在平衡侧颌时有早接触点,则须磨改上舌颌斜面,或下颊颌斜面,如两个斜面都有早接触点,则两个斜面都应磨改。 ☚ 粘膜牙龈手术 松牙结扎固定术 ☛
颌 颌的功能障碍和功能恢复颌的功能障碍 正常时牙颌的形态及功能, 与周围相关组织是协调一致的,如因某种原因使牙颌的排列组合、形态、功能产生了障碍,称为颌的功能障碍。 有先天发育性颌功能障碍和获得性颌的功能障碍两种类型。颌的功能障碍的原因,常见者有缺牙、外伤、夜锉牙症,颌过度磨耗、单侧咀嚼、功能性错颌、不良修复及肌肉痉挛等。其临床表现为牙颌功能减退、颌不接触、颌有早接触、颌曲度不正常、牙尖相互关系不稳定、牙尖障碍、牙尖间位置改变、下颌过度闭合、颌面过度磨耗、楔状式牙尖、食物阻塞等。以上原因可以相互影响。其临床表现也可交叉出现。呈错综复杂现象。 颌功能障碍的检查诊断,有多种途径。例如: ❶牙颌的检查诊断:通过观察研究模型、咬合片、颌骨曲面体层片及病史等,可以决定上、下颌牙的相互关系,颌障碍部位及牙周情况等。 ❷牙模定位法:利用眼耳平面、矢状平面和眶平面彼此接近垂直的解剖关系,可以确定牙间的相互关系、牙列间的相互关系和颌与颅的相互关系。 ❸生物电法:根据肌电描绘图,检查各种颌位时生物电的改变, 从而可以诊断颌紊乱的情况。 ❹颞下颌关节区扪诊:对翼外肌、颞肌及嚼肌等扪诊检查,可以判定病变所在。 颌的功能恢复 颌的功能恢复的目的是要颌恢复到生理功能状态,而不是恢复到理想的状态。不仅要恢复牙颌的生理功能,而且要恢复整个咀嚼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颌的功能恢复要对每个牙齿的位置、牙槽骨的情况,对颌牙弓的形状大小,以及颌间间隙等,都须详细考虑。颌的功能恢复的基本原则是:要保持生理颌间间隙;要保持正常的颌间垂直距离;正中颌与正中关系应和谐;要重视尖牙在颌的功能恢复中的重要性; 要正确建立切道斜度;建立正确的颌平面的位置;要适当的恢复颌曲度。 颌的功能恢复的适应证 ❶病人在咀嚼时,感到头痛或关节区疼痛不适,且咀嚼侧特别明显而张口时减轻或消失。 从X线相中,发现正中颌时髁突后退,口内有多数后牙缺失或严重磨耗,颌间垂直距离过低者。 ❷有耳部及关节部症状。 口内颌高度虽无明显减低, 但牙的颌面及切缘磨耗迅速者。 ❸有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状。X线检查发现髁突后退,前牙为深覆颌,后牙的牙冠很短,闭口时症状明显,张口时减轻或消失者。 ❹单侧有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状。X线检查发现髁突后移,下颌偏向患侧,两侧颌不平衡,并有单侧咀嚼习惯者。 颌的功能恢复方法 ❶调改咬合: 通过调改咬合可以消除功能性错颌, 恢复其生理功能。 但是只限于牙的磨耗不匀,不良修复及颌关系不好的病人,并非所有病人都适用。 调改正中颌是为了使所有牙在习惯性闭合位有最大的颌接触和有平衡的负荷;减小前伸和侧向推力;使垂直向的力量尽量和牙长轴平行; 恢复正常的颞下颌关节功能。 调改侧方颌是为了使颌从尖牙到最后磨牙, 在侧向运动中工作侧无障碍,使上、下前牙无创伤。 调改前伸颌是为了减小前牙在咬切功能时的负荷,使上、下颌前牙的负荷可以传到尖牙和第一双尖牙。 ❷修复:颌的功能恢复用修复方法时,须在无炎症的情况下进行。在作修复前,对须改变颌关系或颌高度的病人, 最好先作暂时颌垫试用和观察2~3周,以便决定颌修复的高度。 暂时颌垫的安放部位应根据颌型而定。如果颌曲度正常,颌垫可放在上颌或下颌。 上颌颌曲度较大,一般颌垫宜放在上颌,有时也可放在下颌;下颌颌曲度较大,颌垫宜放在下颌。 在修复结束以后,应作2~3次颌改正,使之达到平衡颌。 ❸正畸:年青病人全身健康良好,且无牙周病变的反颌、深覆颌、紧颌等,可用正畸治疗达到颌的功能恢复。 颌的功能恢复注意事项 ❶颌失去正常曲度者: 虽颌曲度不规则,但属生理性颌、既不可增加颌高度,也不可改变颌曲度和颌关系, 只可修复成原有形状。 ❷深覆颌者: 如由发育而来者,因其周围组织和下颌运动都已适应,最好不改变或少改变颌曲度、颌高度或颌关系,使之不超过生理限度,否则病人很难适应。如系继发性深覆颌,例如因失牙、磨耗等原因引起的深覆颌,其颌高度降低,可以增加颌高度以减小覆颌。 超颌过大者,多见于第二类错颌。 特别是上、下颌牙弓大小相差悬殊者,不宜增高颌距。如果全牙弓都增加了颌高度, 则颌力集中在后部。如果使下颌前移以增加颌高度, 则将使整个牙弓的颌力都前移,颌力集中在上颌前牙,而使之负荷过重。 ❸下颌严重前突者:由于上下颌大小相差太大,外观欠好,不宜作颌增高。 ❹有舌习惯者: 在作颌的功能恢复前,应破除舌习惯。 ❺有锉牙症(夜磨牙)者:由于过度锉牙,形成某些特殊颌型,病人难以控制,作颌修复后常可产生不良后果。 ❻反颌者:如牙位虽有异常,但颌关节正常,首先应矫正反颌, 然后考虑改变颌高度、 颌曲度或颌关系。 如颌不对称,或后牙反颌等,下颌不能作侧运动而呈波浪式的上、下运动,且有关神经肌肉已经习惯于这样的下颌运动,假如骤然改至新的颌位,必然很难适应。须先作正畸治疗,然后作颌的修复。 ☚ 可摘部分义齿设计 全口义齿 ☛ 颌(頜)ɡé [书] (口) mouth 另见 see also hé。
颌(頜)hé ❶ (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 jaw: 上[下] ~ the upper [lower] jaw ❷ (姓氏) a surname: ~ 庆 He Qing 另见 see also ɡé。 ◆颌成形术 gnathoplasty; 颌畸形 jaw abnormality; 颌痛 gnathalgia; 颌突 gnathism; 颌炎 gnathitis; 颌针鱼 needlefish 颌héjaw; mandible; submental region △颌(頜)hé12画 页部 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肌肉等组织。上部的叫上颌,下部的叫下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