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囊肿摘除术
颌骨囊肿摘除术是治疗牙源性和非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主要方法。合并感染时应先用抗菌药物控制炎症后再作手术。术前应作X线检查,以明确囊肿的范围及其邻近组织的关系。
方法: 根据囊肿的部位与病人情况选用麻醉。根据囊肿的部位及范围确定切口的形状及大小。切口以能充分暴露手术野,便于彻底清除囊壁为原则。口腔前庭部邻近牙槽突的囊肿,可在口内作切口;如需拔牙时多采梯形切口;对于小的囊肿,可以作弧形切口。口腔前庭沟粘骨膜瓣的基底应较宽些,以保证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在关闭切口时,缝合创缘应超越骨腔边缘,覆盖于骨组织上以利愈合。作切口时应切透粘骨膜直达骨面并翻转形成组织瓣,充分暴露手术区。用骨凿在骨壁最薄处开一小洞,然后用骨钳去除囊肿表面的骨质,要注意勿撕破囊壁。如骨壁已破坏,囊壁与骨膜粘连时,应仔细分离或将粘连骨膜一并切除,以免残留复发。用骨膜分离器或刮匙将囊壁与骨壁剥离,将囊肿完整摘除,压迫骨腔止血后缝合。术后加强口腔卫生,一周左右拆线。如囊腔内有牙根尖暴露,但该牙仍能保留,则应作根管治疗及根尖切除术。如果囊肿位于下颌体、下颌角或下颌升支,应从口外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结扎颌外动脉、面前静脉,翻起骨膜,去掉骨壁后将囊肿摘除,然后分层缝合,必要时放置引流,加压包扎。术后一周左右拆线。手术时勿损伤下齿槽神经血管及面神经下颌缘支。囊肿范围过大,骨质缺损较多,可能发生病理骨折者。术后须作颌间制动。
上颌骨囊肿范围较广,手术时与上颌窦穿通,或上颌窦有炎症,均应同时施行上颌窦根治术,将囊壁与上颌窦粘膜全部刮除,缝合口内切口,在下鼻道开窗,骨腔内填塞碘仿纱条,并从下鼻道开口处引出,一周内逐步由此抽出纱条。
上颌骨囊肿范围较大,手术可能穿通正常上颌窦;或下颌骨囊肿较大,手术有暴露下齿槽神经血管时宜行袋形缝合术。手术方法:按颌骨囊肿手术暴露病变后,去掉一部分骨壁及囊壁,不剥离骨腔中囊壁。将组织瓣游离缘与囊壁游离缘相缝合,包绕骨腔边缘,手术即告完成。以碘仿纱条或油纱布填塞开放的囊腔。每2~3天更换敷料一次,并加强口腔卫生。一周左右拆线。组织增生,腔洞逐渐变浅,即可少放或不放敷料,有食物积存时病人可自己冲洗。
角化囊肿易复发,甚至恶变。手术刮除要求更彻底可以配合冷冻治疗; 必要时还可考虑在囊肿外围切除部分骨质、骨膜及其他有关软组织,甚或行方形截骨术及义颌植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