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
汉字书体名。 形成于汉代,发展至唐,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甲骨文、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6)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许慎《说文解字》始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故称章草。今草有起于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说。 今草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 唐代又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