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红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红花 【概况】: 异名 红蓝花(《开宝本草》),刺红花(《四川中药志》),草红花(《陕西中药志》),豆撼(傣族名),古日古木(蒙族名)。 基源 为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的花。红花属全世界约13种,中国仅1种。 原植物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又名黄蓝(《博物志》),红蓝(崔豹《古今注》),红花菜(《救荒本草》). 历史 红花为常用中药,原名红蓝花,始载于《开宝本草》,《图经本草》也有记述。据《中国民族药志》中国不仅汉族,傣族、景颇族、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都有用药的经验,早在唐代的《月王药诊》就已记载。《中国药典》历年各版都有收载,原植物均为本种。红花原产中亚地区,《开宝本草》云:“博物志云张骞得种干西域,今魏地亦种之。”可见唐朝就已引入中国内地长期栽培。据报道在栽培品种中,有刺红花(叶缘和苞片尖端有锐刺)适于作油料,无刺红花适于药用,开花迟、花期短、折干率高,子实量小,红花素(Carthamin)含量较高,目前多栽培无刺红花。 形态 一年生草本。 茎直立,高50~150cm,无毛,上部分枝。叶柄于基部抱茎;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4~12cm,宽1~3cm,顶端尖,边缘羽状齿裂,齿端有针刺,两面无毛;上部叶渐小,成苞片状围绕著头状花序。头状花序直径3~4cm,排成伞房状;总苞近球形,总苞片4层,外层苞卵状披针形,基部以上稍收缩,绿色,边缘具针刺,内层卵状椭圆形,中部以下全缘,顶端长尖,上部边缘有短刺;全为管状花,两性,红色、桔红色。 瘦果倒卵形,乳白色,有4棱,棱在果顶伸出;无冠毛。花果期5~8月。(图见《中国民族药志》.第2卷.250页.图239) 生境与分布 原产中亚地区。现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浙江、四川、贵州、西藏等地广为栽培。原苏联有野生及栽培;日本、朝鲜有栽培。 。【生药】: 栽培 宜温和而较干燥的气候,适应性强。 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而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忌连作。种子繁殖,南方于10~11月、北方干3~4月播种,点播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每穴下种4~5粒,播后覆土,每亩用种量2.5~3kg;条播,以行距33cm开沟播种,深3~4cm。出苗后,点播的每穴定苗2株,条播的以株距27~30cm定苗。生长中注意中耕除草,一般追肥2~3次,宜在越冬前和早春抽茎时,或在早春1月下旬及抽茎时施肥,用人畜粪水或化肥追施。夏季易感染炭疽病,可于播种前用30%菲醌拌种处理,发病前用1∶1∶120的波尔多液喷洒,发病后剪除发病部分,拔除病株;枯萎病为害性亦大,除了拔除病株烧毁外,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5%石灰和0.2%尿素淋灌。虫害红蜘蛛、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 采集 5~6月当由黄变红时采摘管状花,晒干、阴干或烘干。药材主产于河南、河北、浙江、四川、云南。 鉴别 性状 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部细长,上部5裂,裂片狭线形,长5~8mm;雄蕊5个,花药黄白色,聚合成筒状;柱头长圆柱形,微露出花药筒外,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花浸水中,水染成金黄色。 以色红黄、鲜艳、质柔软者为佳。 显微 粉末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 ❶ 分泌细胞呈长管状,直径5~66μm,充满黄色或红棕色分泌物。 理化 ❶ 红花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0.5g,置具塞三角瓶中,加80%丙酮5ml,冷浸15分钟,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点于硅胶H-CMC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甲醇(7∶2∶3∶0.4)为展开剂,以红色素为对照。展距10cm,置日光下检视,红花红色素显红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41-1)❷ 不同产地红花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0.1g,加丙酮2ml,浸泡15分钟,倾弃丙酮液,反复操作两次,常温下挥去药渣中的丙酮,再以8ml水分3次浸泡,倾去水溶液,加丙酮1ml浸泡15分钟,浸出液点于硅胶H-CMCNa板上,以丙酮-甲醇-水(10∶3∶2)为展开剂,以红色素为对照。 于20℃展开15cm,置日光下或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红色素在日光下显红色斑点,在紫外光灯下呈橘红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41-2)❸ 红花的热微量转移薄层色谱 将样品装入用铝箔卷成的细筒,加一粒含水分子筛,置加热管内,于220~225℃加热60~90秒,将样品的成分转移至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苯-甲醇(75∶25∶5)为展开剂,单向展开2次,展距12cm。用茴香醛试剂喷雾后,加热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41-3) 加工炮制 取原材料,拣去杂质,筛去土即得。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 过去研究认为红花含红花甙(Carthamin)、红花醌甙(Carthamone)及新红花甙(Neocarthamin)等[1]。 近代研究红花的红色素为红花碳甙(Carthamin),红花的黄色素有红花黄素A(Safflor yellow A,SafflominA)[2]、红花黄素B(Safflor yellow B)[3]、红花黄素C(Safflomin C)[4],均系查尔酮碳甙。花中尚含木樨草素(Luteolin)、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甙、β-谷甾醇及其β-D-葡萄吡喃糖甙[5]。还含碳氢类化合物、植物醇的混合酯类和游离脂肪酸类化合物(棕榈酸占71%)[6]、肉豆蔻酸、月桂酸等[7]。 另含16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含量最高为0.8%,而含硫氨基酸含量最低。糖类有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和葡萄糖[8]。 花含-水溶性干扰素诱导剂,为磷酸糖蛋白结构,其制剂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毒性。 花、茎、叶含86种挥发性成分。花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聚乙炔(Polyacetylenes)的混合物。 参考文献 [1]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56 [2]中草药 1990;21(4)∶188(CA1990;113∶103260r) [3]Tetrahedron Lett 1984;25∶ 2471(CA 1984;101∶87468i) [4]Chem Lett 1989∶1571 [5]CA 1985;103∶34895f [6]CA 1982;96∶159357a [7]中药通报 1984;9(1)∶31 [8]CA 1988;108∶72154z [9]CA 1984;101∶157664w [10]CA 1990;112∶21388p 。【药理】:❶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5%红花煎剂10ml(0.5g/kg)可使犬的心脏稍微扩张[1];小剂量红花煎剂可使蟾蜍离体心脏及家兔在体心脏呈轻度兴奋作用,加强收缩,大剂量则可呈抑制作用[1,2]。 10%红花水提液0.1ml/kg给犬ig,能显著增加冠脉流量,对心肌耗氧量则没有明显降低作用;50%红花醇提液0.2~0.6ml/kg犬iv给药,对冠状动脉流量及心肌耗氧量均无明显变化[3]。从红花中提得的水溶性成分红花黄色素Ⅰ对离体兔心冠脉流量没有明显影响,红花黄色素Ⅲ在注入后立即显著增加冠脉流量,短时间内又明显减少;红花黄色素Ⅲ对麻醉犬的在体心脏冠脉流量的作用无规律[4]。从小鼠心肌对86Rb的摄取率表明,红花水煎剂小剂量时(如ip 1.0g/kg或5.0g/kg),对小鼠营养性血流量无明显影响或仅有一定的增加,大剂量时(如ip10.0g/kg.)能非常明显地增加[5,6]。红花的某些提取物(如95%乙醇提取物等)无显著扩冠作用,也不能降低心肌耗氧量[14]。 由结扎左前降冠状动脉尖支的方法造成犬的心肌梗塞,红花注射液2g/kg静脉滴注,可以挽救梗塞边缘区濒危缺血心肌面缩小急性冠脉闭塞后的梗塞范围,这种作用可能与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关[7]。红花黄色素Ⅰ、Ⅱ、Ⅲ对乌头碱所致大白鼠心律失常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4]。 红花乙醇提取液4.0g/kg,给大鼠ip及红花水煎剂1.0g/kg给小鼠ip,均能显著延长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3,6]。红花黄色素也能提高小鼠常压和减压条件下缺氧能力[8,9],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耗氧量增加的小鼠及亚硝酸钠中毒造成的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小鼠,均能显著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还能显著延长小鼠脑缺血性缺氧后的喘息时间[8]。 但红花醌甙及醌甙母液则无明显作用[9]。 对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舌下iv红花黄色素Ⅰ、Ⅱ、Ⅲ0.2g/kg,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使缺血动物数明显减少,抑制心率程度减轻,产生心律失常数也较少[4]。红花煎剂给家兔ip,也显示对动物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但大鼠po 4d煎剂并无对抗作用[10]。红花煎剂能使动物离体血管(蟾蜍心脏、后肢及兔耳)有收缩作用[1,2]。 但对用微量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灌流使血管紧张度增加的离体豚鼠后肢血管及离体兔耳血管,分别灌流红花注射液1g/kg、0.5g/kg,表明有血管扩张作用。这种扩张血管的作用,可能是直接或部分对抗α-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所致[11]。红花煎液、水提液、醇提液对心率均无显著影响[3,6]。对高分子右旋糖苷所致的家兔眼球结膜微循环障碍,红花黄色素0.15g/kg及红花黄色素Ⅱ、Ⅲ0.2g/kgiv,有改善家兔外周微循环的作用,使血流加速,毛细血管网开放数目显著增加,血细胞聚集程度减轻[4]。 ❷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体外实验表明,红花黄色素0.06g/ml~0.22g/ml或10%及20%的红花黄色素Ⅲ,对ADP诱导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4,12],对聚集的血小板有非常显著的解聚作用[12]。家兔耳iv 0.4g/kg红花黄色素,证明对体内血小板聚集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显著减少大鼠体外血栓长度、减轻重量[14]。红花黄色素对大鼠iv1.1g\kg,能非常显著地抑制大鼠血栓形成[12]。红花水煎剂,以8-10g/kg剂量对大鼠ig,共2次,胃饲结束后1.5h左右,取其总动脉放出之血液测定,表明能使体外血栓形成时间延长,血栓长度缩短,血栓重量(湿重及干重)减轻,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抑制,凝血酶原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13]。 红花水煎剂、红花黄色素都能非常显著地延长血凝时间和血浆复钙时间[6,12]。红花黄色素还具有明显增强大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作用[4]。 红花煎剂对ADP诱导的人体外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和解聚作用[14]。 小剂量可使子宫发生紧张性或节律性收缩,大剂量使子宫紧张性与兴奋性增高,自动收缩率增强,甚至达到痉挛程度。对兔子宫瘘的兴奋性持续时间较久[1]。实验还证明红花有性激素样作用[15]。红花煎剂对小白鼠、豚鼠、家兔的离体肠管均显兴奋作用,但维持时间不长[1,16]。 对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肠管痉挛有解痉作用[17]。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红花煎剂对其有收缩作用[1]。 ❹ 抗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从红花经热乙醇提取后氯仿回流部分取得了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等抗炎有效的成分[18]。大鼠ip红花黄色素等1.1g/kg,对甲醛性足肿胀和棉球肉芽肿形成都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法也显示对组胺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量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红花黄色素有抗炎作用[19]。从红花提取得到的水溶性成分红花多糖,15、45、135mg/kg剂量,给小鼠ip,均有促进脾脏中空斑形成细胞数的作用,且随著剂量的增高而有所增加,并能使小鼠脾重显著增加,但每脾细胞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小鼠ip红花多糖135mg/kg,能使注射强的松龙后缩小的脾脏重量和脾细胞数显著增加;红花多糖还有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这些说明红花多糖可能有免疫调节作用[20]。 ❺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小鼠iP红花黄色素0.55g/kg、1.1g/kg,对注射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0.3g/kg或水合氯醛阈下剂量0.25g/kg的小鼠,均能提高入睡率(p<0.01,P<0.001),说明能明显增强戊巴比妥钠及水合氯醛的中枢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与用量成平行关系[19]。1.1g/kg红花黄色素对小鼠ip,能明显减少尼可刹米引起的小鼠惊厥反应率和死亡率(P<0.05)。但不能对抗戊四氮、咖啡因和硝酸一叶萩碱引起的惊厥和死亡[19]。 红花注射液10g/kg,对蒙古沙士鼠ip,能降低一侧左颈动脉结扎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减轻由脑卒中引起的脑水肿,说明红花降低卒中发生率可能与减轻脑水肿有一定关系。由于红花可使支循环扩张,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从而减轻脑水肿[21]。红花又能减轻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介质的代谢紊乱,使下降的神经介质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22]。这可能也是红花减轻水肿的机理之一。 红花黄色素1.1g/kg,小鼠ip,能延长小鼠持续游泳时间,有显著增强耐疲劳的作用[8]。 毒性 红花煎液对小鼠ig和ip均未见明显毒性[1,6]。红花乙醇提液小白鼠尾iv的LD50为5.30g/kg;红花醇提液及水提液的急性溶血试验,均无溶血作用[3]。 红花黄色素对小鼠ip和ig后72h的LD50分别为5.49g/kg,5.53g/kg[19]。红花黄色素的亚急性毒性观察;无论是家兔或小鼠,经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脑等称湿重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明显改变;血象、肝功能未发现明显变化[19,23]。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杂志1955;(5)∶443 [2]哈尔滨中医 1963;6(5)∶61 [3]武汉新医药 1974;4(2)∶26 [4]山西医药杂志 1980;9(1)∶2 [5]心脏血管疾病 1978;6(3)∶214 [6]中药材 1989;12(7)∶35 [7]药学学报 1979;14(8)∶474 [8] 中草药 1985;16(10)∶27 [9]山西医药杂志 1979;(1)∶46 [10]药学学报 1979;14(8)∶461 [1]]中华医学杂志 1979;59(9)∶550 [12]中草药 1987∶18(4)∶22 [13]中草药 1983;14(7)∶27 [14]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8;(4)∶39 [15]佳木斯医学院学报 1980;(2)∶18 [16]新医药学杂志 1976;(12)∶39 [17]新医药学杂志 1976;(2)∶33 [18]中药通报 1984;9(1)∶31 [19]中草药 1984;15(8)∶12 [20]中草药 1984;15(5)∶21 [21]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84;17(6)∶373 [22]Am JClin Med 1983;(11)∶62 [23]云南医药 1979;(14)∶50 。【药性】:性味 辛,温。 ❶ 《开宝本草》:“辛,温。” 归经 入心、肝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 功效 活血通经,去瘀止痛。 主治 经闭,痛经,癥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打损伤。 ❶ 《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入散剂或浸酒,鲜者捣汁。外用:研末撒。 使用注意 ❶ 《中药大辞典》:“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牛膝,治难产,胞衣不下之症。 ❷ 配川芎,治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 ❻ 配当归、香附,治闭经或行经腹痛。 ❽ 配益母草、山楂、红糖,治产后恶血不下,腹痛等症。 ⒁配桃仁、乳香、没药,治跌打损伤、瘀血疼痛、关节酸痛等。 方选和验方 ❶ 三仙散(《大同方剂学》)治麻疹发之不出,而以此方发之:红花3g,牛蒡子9g,穿山甲(炒珠)3片。上为末,水煎,每服3g,量儿大小加减。 ❷ 治淋疾方(日本《观聚方要补》)治妇人淋疾:红花6g,甘草4.5g,阿胶、滑石各3g。 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细切,每用30g,以水300ml,先煎花、木,然后入酒200ml,并当归再煎,空腹食前温服。 制为胶囊,每粒0.45g,每服3丸,每日3次。 每日服3次,每次3片,4周为1疗程。 滴眼,每日3次,每次1~2滴,15天为1疗程,连用4个疗程。 使用时将药酒摇匀,用10×10cm大小的6至8层纱布浸沾药酒后敷患处。外层用油纸或塑料薄膜覆盖包扎,然后将热水袋置于外层热敷,每晚1次,5次为1疗程。 ❾ 中华理疗杂志 1982;(1):“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红花、透骨草、刘寄奴、土鳖虫、秦艽、荜茇、川芎、艾叶各10g。上药加水置于功率700瓦的电炉上加温。并将其放在治疗床下,患者卧于治疗床上接受蒸气薰蒸,每次30分钟,1日1次,6次为1疗程。” ⑿软伤Ⅰ号膏(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11))治疗慢性膝关节软组织劳损:红花、血竭、参三七、川乌、乳香、没药、木香、冰片各等份,研末加入适量的医用凡士林调成。冬季需加入少量的石腊油,以免过稠。 用时将“软伤Ⅰ号膏”均匀地涂在塑料纸上,外用纱布包敷,绷带加压包扎。每周换药2次,4次为1疗程。 ” ⒀红龙根汤(云南中医杂志 1982;(5))治脑溢血:红花15~25g,地龙25~40g,葛根30~50g。水煎服。 ⒁复方红花液(浙江中医杂志 1983;(5))治胫骨软骨炎:红花、当归各15g,生川乌、草乌各9g,透骨草30g。 煎汁取液,每日敷2~4次,每剂用2天。 ⒂红花甘草散(浙江中医杂志 1988;(6))治注射引起的静脉炎:红花、甘草各半研粉,用50%乙醇调匀后敷于患处,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⒃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8;(2):“治鸡眼及胼胝:地骨皮、红花等量研粉,每个鸡眼或胼胝取粉3~5g,加适量植物油调成糊状,附于纱布块上,敷贴患处,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 ⒄近视灵冲剂(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0;(2))治假性近视:潼蒺藜、红花制成冲剂,每包12g(相当干原生药11g)。 ⒅《急救便方》:“治跌打及墙壁压伤:川麻0.3g,木香0.6g,红花0.9g,甘草1.2g。均生用,研末,黄酒送下。” 单方应用 ❶ 《妇人良方补遗》:“治热病胎死:红花酒煮汁,饮100~150ml。” 【医药家论述】: ❶ 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红花,破留血,养血,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 若产后血晕,口噤指搦,或邪入血室,谵语发狂;或血闷内胀,僵仆如死,是皆产后诸症,非红花不能定。凡如经闭不通而寒热交作,或过期腹痛而紫黑淋漓,或跌仆损伤而气血瘀积,或疮疡痛痒而肿溃不安,是皆气血不和之证,非红花不能调。 ” 若多用三、四钱,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同苏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经闭,佐归、芍治遍身或胸腹气刺痛,此其行导而活血也。 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气,以助四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而和血也。若止用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经邪火,令血调和,此其涵养而生血也,分量多寡之义,岂浅鲜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