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抗战期间的发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抗战期间的发展 (二)抗战期间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在内迁的中央农业实验所协助下,于1938年将上述机构合并,建立了四川省农业改进所。至1941年已有15个专业、27个部门、90多个机构,初步形成遍布全省各地的农业科研、推广系统,职工达1 251人,其中科技人员973人,占78%,从事农、林、牧、副、农经、农具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抗战期间,四川荟集了 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人才,其中包括赵连芳、杨显东、蔡旭、李先闻、章文才、杨允奎、王善佺等全国知名专家。抗战结束后,他们中大部分离去,部分留川工作。这些专家多数留学欧美,引进了 一些优良品种和技术,对四川农业资源和生产进行了许多考察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四川省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曾于1944年来川到省农改所参观访问,该所与美国农业专家进行过一些马铃薯方面的合作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在省农改所建立后的11年间,进行过若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鉴定,并选育鉴定推广了10来个稻、麦、薯、果、菜的良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还开展了其他专业140多个项目的试验与研究,也得出一些结果。但因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科研工作难以同生产紧密结合,许多成果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发挥作用, 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设想也才逐步得以实现。 ☚ (一)农业科研事业的兴起 (三)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衰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