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
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系统和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 海洋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很多,大陆径流、垃圾倾倒、排污、海产养殖、化学品泄漏、海难事故、大气沉降等都可能造成污染。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废水和污水排放量约6000亿吨,高度发展的工业及全球居民城市化是污水排放逐年增加的主要根源; 每年农药用量每年估计在6000万吨以上,化肥用量在200亿吨以上,这其中有1/3被植物吸收或滞留于土壤,2/3以上将随径流汇入海洋。随着海上石油开发和石油贸易的发展,油轮海难造成的石油溢漏事件和海上石油开发造成的石油泄漏事故时有发生。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入侵所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它们造成了本地生物种类的下降或灭绝。外来物种的入侵从字面上理解是增加了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事实上,历史上那些无害的生物也是通过人的努力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的,一些驯化的作物或动物已经成了人类的朋友,如海洋生物中的虹鳟鱼、海湾扇贝等,这些物种进入到异国他乡所带来的利弊。其实地球上这种入侵时时刻刻都在发生,随着远洋轮压舱水的释放,每天有3000多种被引入而且随着交通的全球化,海洋开发的深入,这种入侵的频率和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掠夺式的利用海洋资源。人为因素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当今最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物种的产生和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化石证据表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06—107年,也就是说其背景绝灭速率为1—0. 1 E/MSY。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今的物种绝灭速率已达20—200E/MSY,是有人类之前的100—1000倍。海洋渔业活动主要包括传统海洋捕捞生产、海洋鱿钓渔业。虽然世界渔业产量随着渔业努力量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如果考虑到技术进步和捕捞船只增加所带来的捕捞能力的增加、捕捞对象的营养级地位的降低等因素,渔捞单位努力量的产量却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这意味着渔业资源密度的下降,总资源量的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在世界200多种主要渔业资源中,有10%已经严重枯竭,18%开发利用过度,资源出现衰退,47%已被充分利用,25%适度开发或者开发利用不足,被充分利用的种类几乎都朝向过度利用的方向发展。世界范围内海洋渔业的生态和经济持续性日益得到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温度最高将上升5.8℃,海平面上升9—88厘米。其中日本海面将上升55厘米,导致1012平方千米土地被淹,290万人被迫迁移。受天气变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越南,预计海面上升1米,这意味着1710万人口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全球变暖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方面。除自然因素外,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污染导致的微量气体排放所造成的,这不仅对海洋生物自身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由于气温变暖,极地的冰雪呈现出迟冻早融的趋势产生的两极生物在挨饿; 由于降水规律和降水频率的变化降水异常,导致极地生物幼仔受威胁;气候变暖珊瑚白化、冰川融化等),同时也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海洋生产农牧化。海洋养殖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近20多年来迅猛发展包括滩涂养殖和网箱养殖藻类和贝类。随养殖业的发展,相应人工育苗海带、扇贝、对虾和多种养殖鱼类,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养殖因饵料过剩、滥用药物和病害等引起了养殖环境污染,继而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人工育苗对生物多样性是否影响值得注意。此外,引进养殖种类的逃逸可能使当地的生态系统更为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