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系统类型
根据海洋特点而将海洋生态系统划分的种类。按海区划分,一般分为浅海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大洋生态系统、火山口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等,如全球分布着64个大洋生态系统; 按生物群落划分,一般分为红树林生态系、珊瑚礁生态系、海草床生态系等,这些生态系在我国华南沿海也有分布。我国邻近大陆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黄海和渤海生物区系处在北温带海的边缘,东海和南海属亚热带性质,各自呈现了大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在我国近海,黑潮流域、河口水域和上升流区也呈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浅海生态系统。水深6—200米左右的大陆架范围。世界主要经济渔场几乎都位于大陆架和大陆架附近,这里具有丰富多样的鱼类。陆架区的许多海洋现象都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潮汐、波浪、海流的作用都比较强烈。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深解氧和各种营养盐类,陆架区特别是河口地带是渔业和养殖业的重要场所; 由于陆架区有着丰富的有机质,特别是繁殖极快、数量极大和很快死亡的微生物残骸,长期埋藏在大陆架区沉积盆地泥沙中,在缺氧的环境下,受到一定的温度、压力和细菌的分解作用,形成巨大的海底油气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大陆架上开采或正在计划开发利用这个天然的海底宝库。
深海生态系统。深海带动水深2000—6000米环境条件稳定,无光、温度在0—4℃左右,海水化学组成比较稳定,底土是软相粘泥,压力很大,因为深海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食物条件苛刻,全靠上层的食物颗粒下沉。由于无光,深海动物视觉器官多退化,或者具发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极大,位于长柄末端,对微弱的光有感觉能力,没有坚固骨骼和有力肌肉,有薄而透明的皮肤以适应高压的特征。
大洋生态系统。从深海带到开阔大洋,深于日光能透入的最深界线。大洋面积很大,但水环境相当一致,唯有水温变化,尤其是暖流与寒流的分布。由于大洋缺乏动物隐蔽场所,所以大洋动物一般有明显的保护色。
火山口生态系统。是深海中一种极为特殊的生物群落,位于深海的中央海嵴的火山口周围,火山口放出的水流温度高于周围 200℃,栖居着生物界前所未知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如1/3米长的蛤蜊,3米长的蠕虫,它们的食物来源是共生的化学合成细菌,它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而制造有机物,生产三磷腺苷。
河口生态系统。河口湾是大陆水系进入海洋的特殊生态系统,由于许多河口湾是人类海陆交通要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甚深,也易于出现赤潮,河口湾生态学是一重要研究领域。一般河口区生物的种类组成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较高。根据 《湿地公约》 的规定,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归为湿地范畴,所以潮间带生态系统等未划入海洋生态系统范畴。但潮间带海洋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生产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的初级生产主要由1—100微米的浮游植物完成,次级生产由仍然较小的 (0.1—10毫米)浮游动物完成。其中两组生物群的各自最小端群体加上原生动物构成所谓的微食物环,它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海洋生态系统较陆地生态系统复杂得多,稳定性也远比陆地低。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难度大,海洋锋面、跃层、中尺度涡等海洋物理过程以及与悬浮颗粒物和沉积物有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皆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变化的关键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