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环境管理
国家海洋环境管理部门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的管理。按照海洋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综合防治海洋污染,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海洋生态平衡。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背景。19世纪中叶以来,产生了大规模的工业污染,也使沿岸水域尤其是港口水域相继出现污染,为此一些国家制定了一些防治港口等水域污染的法规,早期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大多仅限于控制和防治海洋污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对地球上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同时造成了海洋某些自然资源的破坏和衰竭。而且由于大量废弃物入海,致使局部海域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这些情况使人们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必须将保护海洋资源和控制海洋污染紧密结合起来。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特征。
❶综合协调管理。海洋是一个相互连通的整体,其管理包括水质、底质、生物、大气等多种环境要素,又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沿海地区是人口、工业、农业、航运、养殖和旅游活动的汇集场所,涉及多方面的活动和管理,因此必须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技术等综合性有效措施,协调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❷适应区域性特点。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自然背景、人类活动方式及环境质量标准等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任何重大决策和行动,都必须具体分析不同海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区域性特点。
❸充分利用自适应性。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目标必须体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海洋环境对外界冲击的应变能力,即海洋的自适应性是海洋管理的重要方面,它包括海洋资源可更新的能力、海洋自净能力及其对污染的负荷能力。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内容。
❶海洋生态环境规划管理。配合沿海地区城市、港口、工农业、养殖业、旅游等开发建设规划,制定人口控制、沿海城市及工业污染控制、沿岸水域水质控制及大洋水质控制等规划。
❷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主要是组织制定并监督执行海洋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组织并开展海洋环境污染调查、监测、监视,进行环境质量现状和影响预测评价。
❸海洋环境技术管理。研究和制定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政策和措施,确定海洋环境科学的研究方向; 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咨询服务、情报服务和海洋环境科学技术交流。
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措施有: 建立有效的组织和措施; 制定海洋环境法,强化法制管理能力; 开展海洋生态经济学研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加强海洋环境教育,普及海洋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和政策的认识; 有计划地培训各级生态环境管理专业人员; 推广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