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骰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骰子 骰子又名投子,琼 ☚ 五木 年节 ☛ 骰子赌具。又称投子,色子。据五代《续事始》记载,是三国时魏国曹植所造。本来只有二枚,取投掷之义,故名投子。而宋人《演繁露》则认为:“骰子之制,即祖袭五木”,是从五木演变而来的。五木的两头尖,中间两面平;骰子裁去尖端,缩长成方,由两面而成六面,形状为正立方体,六面分别刻有一至六点之数,点数着色,除四数为红色,其他全为黑色,掷之以决胜负,故亦称色子。色子先以木制、竹制,后有玉制。唐时加至六面,改以骨制,始有骰子之称。白居易《就花枝》诗:“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温庭筠《南歌子》:“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诗是说用红豆(相思子)嵌入骨制的骰子之中(以之着色),比喻情人入骨的相思。这已逾出博戏之具的用途了。 骰子秃子tǒu·zi也作“投子”。即“色子”,旧时一种赌具。今亦引申输、亏。例:这一回输美咧,挨了一~! ![]() ![]() ![]() ![]() ![]() 骰子tóuzi色子(shǎizi)。 骰子一种赌具。相传为三国时魏国曹植所造。其形为正方立体,骨质,六面分别为一点至六点之数,掷之以决押赌之胜负。因各面所刻之点着色,故亦称色子。初造时本只有二,谓之投子,取投掷之义,质用玉石,故又名明琼。唐代时加至六,改以骨制,始有骰子之名。其色皆黑,惟四为红。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作骰戏,玄宗时已大负,只有掷四方可胜,于是掷时呼四,果然为四。遂以四为红色,后人亦有以红黑博胜负者。《全唐诗》五八三温庭筠《南歌子》诗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参阅清顾张思《土风录·骰子》。 骰子tóu·zī一种游戏用具或赌具,用骨或木制成立体小方块,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分别涂以红、黑两色。用时两枚或四枚同掷,合计点数和名色。又称“色子”(shai·zi):(贾环)因拿起~来,狠命一掷,一个作定了五,那一个乱转。(二十·444)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遊藝部 > 博具 > 骰子 骰子 tóuzi 亦作“投子”,亦稱“骰”、“投”。博具。小正方體,六面分刻一至六點并着色,博時投擲以决勝負。初只二粒,多以木、石製成,唐時加至六粒,且多改用骨或象牙製。舊傳三國魏·曹植始創,不足憑信,漢代典籍已見記載。《古文苑·班固〈奕旨〉》:“夫搏懸於投,不專在行。”章樵注:“投,今作骰。”唐·温庭筠《南歌子》詞:“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宋·蘇軾《減字木蘭花·贈勝之》詞:“耍賭休癡,六隻骰兒六點兒。”清·翟灏《通俗編·俳優》:“《史記》蔡澤說范睢曰:‘博者欲大投。’南朝宋裴駰注云:‘投,投子也。’按: 投取投擲,其義甚顯,古人皆用投字,唐人始别作骰。” 骰子圖 骰子【同义】总目录 骰子胡缠挫角媒人象六惺惺二十一 赌具、占卜具 赌具、占卜具赌具:博具 彩具 奕具 局子 另见:赌博 占卜 卜问 ☚ 棋具 乐器 ☛ 骰子 骰子博具,因用来投掷,又称“投子”;因着色,又叫 “色子”。有人认为色子是由古代的“五木”演变而来,一说是三国魏时曹植所制。骰子为正方形,六个面分别刻上一至六点或数,多以木、竹、玉石等制成。最初仅用二枚,唐代增为六枚,由骨制成,始有“骰子”之称。投掷时可以点数多少定胜负,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的诗句,就是写的这种情形,也有以黑红决胜负的,骰子上四数(点)为红,其余为黑色,唐代温飞卿有“玲珑骰子安红豆”句,就是写的这种上色骰子。后骰子用于各种博弈中。 ☚ 五木 叶子戏 ☛ 骰子tou zidic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