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指饮食厚味,痰壅气阻所致的哮吼。《医旨绪余·哮》:“有饮食厚味伤脾,不能运化而发者。脾伤则津液不得布散而生痰涎,壅塞经隧,肺气为之不利。”症见胸满腹痛,盗汗潮热,昼夜发哮,声如拽锯等。《医钞类编》卷六:“清金丹治一切哮吼,或痰,或食遇厚味即发者尤妙。”食哮宜消食健脾、清痰利气为主,可用瓜蒌丸、保和丸等。
食哮
食哮是指饮食厚味,偏嗜咸、酸等,以致气急哮鸣。临床特点是痰食结聚,胸闷腹胀,昼夜发哮,声如曳锯,或咳或呕等症。《医旨绪余·哮》:“有饮食厚味伤脾,不能运化而发者,脾伤则津液不得布散,而生痰涎,壅塞经隧,肺气为之不利。”
食哮因饮食不节,过嗜肥甘生冷,或伤脾或呛肺,酿成痰积,胶粘气道,阻碍升降,遇食迭发,是谓食哮,已成病根,有因糖酒而发,有因盐冷而发,有因鱼腥而发。治宜消食去痰,下气。
(1) 食哮: 见《杂病源流犀烛》。症见恶食胀闷,胸满气高,嗳气哮鸣,抬肩瞪目,或咳或呕,苔厚腻,脉滑大。因饱食伤肺,厚味伤脾,积湿生痰,浊气壅塞,上干清道,大都感于幼稚之时,发为食哮。治宜消食健脾,豁痰利气。方用清金丹、调气化痰丸、人参半夏丸加减。药用莱菔子、麦芽、山楂、神曲等消食;皂角、半夏、南星、苏子、杏仁等化痰。食哮缓解后可选用资生丸治疗。
(2) 咸哮: 见《原病集》。《张氏医通》称“咸冷哮”。症见喉中痰声不绝,食盐即发,痰咸而粘,苔灰白而腻,脉沉而紧。因生冷饮食,过于咸寒,肺胃受伤,痰积内阻,因而发哮。宜分辨其证情属冷属热,在处方中加饴糖或用见𠯟丸。 咸哮而兼有咳嗽者, 称食咸哮嗽。 可应用人参芦煎汤饮之。
(3)糖哮:见《类证治裁》。症见气急,喉有哮鸣,口淡而粘,苔白腻,脉濡滑,因食糖及甜甘过多而生热,热甚生痰,痰热互结,气逆而哮。治宜健脾化痰,利湿平哮。方用人参半夏丸加佩兰。
(4) 酒哮: 见《类证治裁》。《东医宝鉴》称“酒食哮”。证见气急、哮吼重浊,或闻及鼾音,鼻红面赤,苔黄腻,脉滑数。因饮酒或闻及酒味即发哮。酒性辛热升发,冷热兼饮,久伤肺胃,痰湿结聚,为气触动,以致发哮。治宜清利湿热,解酒平哮。方用葛花解酲汤加柞木、枳椇子。
(5) 醋哮: 见《鸡鸣录》。《张氏医通》称“醋呛而嗽”。《名医类案》称“醋呛哮”。症见哮吼喉痒,醋呛喉管而哮发作,脉涩细,苔薄腻。《杂病源流犀烛 ·咳嗽哮喘源流》:“大都感于幼稚之时,客犯盐醋,渗透气脘,故多发于冬初,必须淡饮食,行气消痰为主。”方用定喘汤、甘草猪胆丸等。
(6) 鱼腥哮: 见《医说》。症见喘急而喉中有痰鸣声,喘鸣迫急,但坐不得卧。因食鱼虾等,腥味与内饮搏击,肺气壅塞而发哮。治宜温化痰饮。方宜小青龙汤加紫苏等。《医说》卷四说:“因食盐虾过多,遂得齁喘之疾。”齁喘包括鱼腥哮和冷哮。参见“冷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