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外交战略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和决策者,在调整国内战略的同时,十分重视并着手于外交战略的调整。他以无产阶级战略家、政治家特有的敏锐,从世界战略的角度,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地透彻分析了当今时代特点以及国际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的新变化,系统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条件作出了准确、全面的判断,提出了一系外交战略的新理论,成为其战略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
(1) 依据国际形势的客观变化对当今世界特点作出科学的论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战略理论。这是邓小平外交战略理论的基础和前提。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朋友的谈话中明确提出: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4页)
❶关于和平问题。邓小平认为当今世界各种对抗性的矛盾,包括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依然存在,战争危险并没有完全消除,但世界政治格局已发生了显著变化,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霸权主义到处碰壁,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加强。依靠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维护世界持久和平,避免世界大战是可能的。
❷关于发展问题。邓小平说,这是从“经济角度” 来考察的。同时指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邓小平提出解决发展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南北对话,二是南南合作。
(2) 关于中国对外政策,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7页)邓小平认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坚持实行多方位的开放与合作,既对发达国家开放,又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3) 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当今国际社会的紧迫问题,也是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当前国际斗争焦点之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是改变超级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结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各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为和平与发展提供保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既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又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两者互相要求,互为保障,互相适应,这是和平与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4) 改善和发展党际关系,确定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邓小平强调: “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9页)在对待兄弟党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问题上,邓小平认为,兄弟党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关键在于不计前嫌、互相谅解。
邓小平的外交战略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不但对中国调整外交格局、改善国际环境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人类的和平进步也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