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好发于儿童,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是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潜伏期3—35天,以7—14天最常见。临床可分4型: ❶无症状型:占感染者的90%—95%。 ❷顿挫型:表现为上呼吸道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❸无瘫痪型:病后出现头痛、呕吐、发热等症状。 ❹瘫痪型。仅占感染者的1%—2%,初起以上呼吸道炎为主,经1—2天发热,又经4—7天无热期,再度发热。同时有头痛、呕吐、肌肉疼痛、痉挛,然后进入瘫痪期。儿童以单侧下肢瘫痪最常见。瘫痪期持续5—6天,转入恢复期,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1年以上尚未恢复的,完全康复的可能性较小。若病变累及呼吸中枢,可有呼吸变浅、不规则和暂停。累及循环中枢时,有心率、血压等改变。也有脑炎型,呈现惊厥、昏迷等。预防措施:以预防接种为主。减毒活疫苗有单价与多价两种。单价疫苗可按1、3、2型的顺序服用。护理:疾病早期,宜卧床休息。有肌痛和肌痉挛时可热敷。瘫痪者宜躺在有床垫的硬板床上,瘫痪肢体应保持在功能位置上,并加强护理,防止发生褥疮。在恢复期应对患肢作主动和被动运动,逐步进行锻炼,以恢复其功能,针灸疗法适用于年龄小、病程短、肢体萎缩畸形不明显者。推拿疗法有松解痉挛、促进代谢、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弹性,牵伸挛缩肌肉的作用。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也很重要,如起床、坐、站立、开门、上下楼梯、带杖或支架行走等。 ☚ 细菌性痢疾 伤寒 ☛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jisuihuizhiyan过去称小儿麻痹症。一种由特殊的RNA病毒所致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热,脊髓症状,部分病例有不规则麻痹或瘫痪。人类是本病唯一的自然贮存宿主。此病毒能抵抗胃酸,可由食入污染病毒的食物经胃肠道传染。经鼻咽感染者,仅限于患病后3~5日内。人粪是最重要的病毒来源,大多数病人发病1~2周内粪带毒,个别患者可长达3~4个月。本病潜伏期为5~14天。潜伏期末期到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强。病情轻重、神经损害程度、有无瘫痪等差别很大。病程大致可分为4期:(1)前驱期:体温可高达39℃以上,全身不适、烦噪不安、嗜睡,并有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及咳嗽、流涕等症状,无脑膜刺激症状。1~4日后热退,症状消失,极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疾病。如病人抵抗力较强,疾病可仅限于此期,不再发展,称为顿挫型。实际上顿挫型病人较多见,约为瘫痪型病人数倍。(2) 瘫痪前期: 如病人抵抗力弱,病毒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则引起本期症状。一般在先驱期退热后1~6日体温又升高,有全身症状,四肢疼痛,感觉过敏,颈背强直,肌肉痉挛,四肢轻度震颤,病理反射阳性,嗜睡(但神志清醒)等。可持续4~6日。(3)瘫痪期:多在瘫痪前期3~4日内开始,本期仍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但有腹壁反射、膝反射消失,以致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根据瘫痪与麻痹的部位可以分为: 脊髓型(多危及四肢,并以下肢为多见,也可危及呼吸肌、颈肌、腰肌等。瘫痪部位不规则、不对称、轻重不同)、脑干型或球型 (包括中脑、桥脑及延髓等。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脑型 (少见,可有烦燥不安、嗜睡、惊厥等)、混合型(上述各型混合存在)。(4)恢复期:瘫痪出现1~2周后可逐渐恢复、1~3月痊愈。重者可持续更久,有些受害肌群功能不恢复,形成顽固性瘫痪、肢体挛缩及畸形等。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出现瘫痪等进行诊断,如能检出血清抗体或分离出病毒将更有利于确诊。本病无特效疗法,一般只能采取对症治疗、支持疗法及预防继发感染等措施,故应加强预防。我国自制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预防效果良好,自从此疫苗问世后,发病率大为降低。急性病人排泄物应消毒后,再倒入下水道;与发病5日内病人接触时应戴口罩。 ☚ 脊髓 脊神经 ☛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jisui huizhiyan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是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潜伏期3~35天,以7~14天最常见。临床可分4型: ❶无症状型。占感染者的90~95%。 ❷顿挫型。表现为上呼吸道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❸无瘫痪型。病后出现头痛、呕吐、发热等症状。 ❹瘫痪型。仅占感染者的1~2%。初起以上呼吸道炎为主,经1~2天发热,又经4~7天的无热期,再度发热。同时有头痛、呕吐、肌肉疼痛、痉挛,然后进入瘫痪期。儿童以单侧下肢瘫痪最常见。瘫痪期持续5~6天,转入恢复期,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1年以上尚未恢复的,完全康复的可能性较小。若病变累及呼吸中枢,可有呼吸变浅、不规则和暂停。累及循环中枢时,有心率、血压等改变。也有脑炎型,呈现惊厥、昏迷等。预防措施:以预防接种为主。减毒活疫苗有单价与多价两种。单价疫苗可按1、3、2型的顺序服用。护理:疾病早期,宜卧床休息。有肌痛和肌痉挛时可热敷。瘫痪者宜躺在有床垫的硬板床上,瘫痪肌体应保持在功能位置上,并加强护理,防止发生褥疮。在恢复期应对患肢作主动和被动运动,逐步进行锻炼,以恢复其功能。针灸疗法适用于年龄小、病程短、肢体萎缩畸形不明显者。推拿疗法有松解痉挛、促进代谢、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弹性,牵伸挛缩肌肉的作用。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也很重要,如起床、坐、站立、开门、上下楼梯,带杖或支架行走等。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甲型病毒性肝炎 ☛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儿童多见。由飞沫和粪便传播。无症状感染者占绝大多数,轻者仅表现为上呼吸道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重者头痛、呕吐、颈背部强直、脑膜刺激征、甚至瘫痪。瘫痪特点是不对称,以下肢多见的软瘫,易留有后遗症。少数病人可出现吞咽困难,呼吸衰竭等表现。疾病早期对症处理,恢复期可行针灸、推拿,中西药物等治疗瘫痪肢体。口服疫苗可预防。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亦称小儿麻痹症,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小儿。主要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其瘫痪型表现为发热1~2天后,经4~7天无热期再次发热,同时出现弛缓性瘫痪,累及延髓时可引起呼吸及循环改变。尚有无症状型、顿挫型。预防应普遍疫苗接种。治疗可用地巴唑、加兰他敏等。恢复期可采用针刺疗法、推拿、理疗、功能锻炼等。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湖南省在50年代即着手防治脊髓灰质炎。1961年度试用液体三型混合疫苗。1962年,省卫生防疫站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工作。1963~1966年逐步使用糖丸疫苗,免疫对象为2月至3岁儿童,每年全程服苗一次,7岁再全程服一次。发生疫情时,采用Ⅰ、Ⅱ、Ⅲ型疫苗一次对易感儿童进行应急免疫,以控制其流行。全省发病率1983年为0.54/10万,1985年降为0.04/10万,1991年升为0.24/10万。1993年11月5~7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消除碘缺乏病会议,省政府与14个地市分别签订了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责任书。12月5日和6日,省内城乡20多万名各级党政干部、医务工作者,在城乡的7万多个点为439.27万名4岁以内儿童喂服小儿麻痹糖丸,投服率达到99.7%; 1994年1月5、6日和12月5、6日,全省又掀起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高潮,共免疫适龄儿童800余万人次,达到了预其目的。1995年1月5日和12月5日,全省再次掀起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高潮,两轮活动共为800多万适龄儿童投服糖丸,每轮投服率均在99%以上。1994年和1995年均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 ☚ 炭疽 病毒性肝炎 ☛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有发热、咽痛、肢体疼痛、约1%患者出现弛缓性瘫痪。因多见于小儿,又称小儿麻痹症,易引起流行。自应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发病率已大大下降。 病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电镜下呈圆形颗粒,直径20~30nm,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Ⅱ、Ⅲ三个型,以Ⅰ型毒性最强。此病毒耐冷、乙醚、石炭酸、乙醇等,而对热、干燥、紫外线、2%碘酊及氧化剂等则甚敏感。 流行病学 世界各地均有发病,尤以温带为多,常年散发,夏秋达高峰,可酿成地区流行或大流行。患者及带病毒者为传染源,隐性感染和无瘫痪患者人数较多,又不易被发现,成为传播疾病的主要来源。发病前3~5日可从患者咽部及粪便中分离出病毒,出现症状一周后咽部病毒很快消失,但粪便带病毒量多,且持续时间可长达1~4个月。故患病初期虽可经飞沫、空气传播,然粪便传播是主要途径。 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流行地区人群免疫水平随年龄而增高,成人大多已有免疫力。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力生后6个月内逐渐消失。发病率以1~5岁小儿为最高,自普种疫苗后发病年龄有提高趋势。 发病原理及病理 病毒自咽部及肠道粘膜侵入局部淋巴组织,在该处繁殖后又从局部排出,如人体血循环中的特异抗体将其清除而不发病则形成隐性感染,否则病毒可由局部进入血流,侵犯全身非神经组织,以淋巴组织为主,繁殖后再次进入血循环。此时血流中特异抗体量如已足够将病毒中和,则可阻止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形成顿挫型感染。少数患者因免疫力不足,致使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病变,大多发生无瘫痪型,重者引起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劳累、受凉、局部注射、手术、损伤及全身免疫缺陷或低下皆可促使瘫痪发生。 脊髓灰质炎病毒有嗜神经性特点,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均可发生病变,但以脊髓为主,脑干次之,尤以脊髓颈段和腰段运动神经细胞受损最重。早期有染色质溶解,尼氏小体消失,继而胞核浓缩,细胞坏死,其周围有水肿、充血、单核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交感及周围神经节及其他脏器(心、肺)也可受累。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7~14天(3~35天),可有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 隐性感染: 多数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但体内可产生特异抗体,并可从咽部及粪便中排出病毒。 (2) 顿挫型脊髓灰质炎: 此型临床表现最为多见,患者可有发热、乏力、全身不适,伴干咳、咽痛、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大多轻微无特异性,数日即愈,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也无改变。 (3) 无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或称脑膜炎型): 除上述表现外可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加重,伴烦躁、嗜睡、全身肌肉疼痛、颈背强直、感觉过敏等。神经系统症状可起病即有或仅有上述一般症状,好转数日后又再度发热,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称双峰热)。一般3~10天后热退而愈。脑脊液可有改变,细胞数增多20~500/μl,早期多核可占优势,后转以单核细胞为主,糖与氯化物正常,蛋白质后期可增高。 (4)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少数患者在出现上述症状后3~4天发生肢体瘫痪,个别患者一般症状极轻,起病1~2天内即出现瘫痪。以脊髓型最为常见,其特点为弛缓性瘫痪,分布不规则,不对称,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感觉不受影响,下肢瘫痪多于上肢,颈、背、腹肌均可受累。膈肌、肋间肌瘫痪影响呼吸运动,呼吸浅速,鼻翼搧动,发音低微,咳嗽无力,胸廓扩张受限,吸气时膈肌上抬,上腹部不外凸。肠肌瘫痪引起便秘,膀胱肌瘫痪发生尿潴留或失禁。 脑干型者病变在延髓及桥脑,可影响颅神经,第7对麻痹表现为面瘫;第9、10、12对麻痹则发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带鼻音,饮水易自鼻反流,痰液潴留咽部可引起窒息、肺炎、肺不张等而危及生命。病变在延髓腹面网状结构则引起呼吸中枢麻痹,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如呼吸节律不规则,呈双吸气,呼吸暂停等; 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则引起循环衰竭。严重病人可有昏迷、惊厥等脑症状,大多继发于脑缺氧。 除上述典型临床表现外,脊髓灰质炎病毒尚可引起上升性脊髓炎,多发性神经根炎,脑炎以及急性心肌炎等。 体温下降后瘫痪多不再进展,逐渐恢复。最初1~2月内恢复最快,6个月后渐减慢,但1~2年后仍可有一定改善。如神经细胞损害严重而广泛,则肌群功能不易恢复,可留下后遗症,如肌肉萎缩、肢体畸形等。 诊断 瘫痪出现前临床不易作出肯定诊断,如当地此病流行,有接触史伴神经系统症状、肢体疼痛、腱反射减弱等则应作为可疑病例并仔细观察。确诊需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如从咽拭、粪便、脑脊液、血液或尸检时从神经组织中分离出病毒,以及双份血清特异抗体效价(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有4倍以上升高,有助诊断。应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相鉴别。麻痹病例首先应除外假性瘫痪 (婴幼儿因肢体病变引起局部疼痛而不愿活动),并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家族性周期性瘫痪相鉴别。 防治 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肢体疼痛、强直可局部予以湿热敷等对症治疗。病情进展迅速而严重者早期可给丙种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应慎用,抗生素无效。急性期因呼吸肌瘫痪、吞咽肌瘫痪或呼吸中枢麻痹引起的呼吸障碍为致死的主要原因,应积极抢救,应分析原因进行不同处理:单纯延髓麻痹引起吞咽困难,使咽部分泌物积潴时,可采用头低位引流,并定时用导管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此类患者禁用人工呼吸器; 单纯呼吸肌或呼吸中枢麻痹则应及早用人工呼吸器,合并吞咽困难则应早作气管切开,并用人工呼吸器。床旁严密守护,充分湿化痰液,定时吸出咽部及气管内分泌物,维持气道通畅十分重要。 肢体瘫痪后应保护肢体不受压,将其置于功能位置。热退后可采用针刺或推拿等治疗。按瘫痪部位取穴,并坚持功能锻炼,可与理疗结合进行。瘫痪时间较长,并发生畸形者可使用穴位刺激结扎法或矫形外科手术治疗。 患儿应进行呼吸道、肠道隔离至少40天,密切接触者则医学观察20天。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用具、衣被等均应严格消毒。因隐性感染及顿挫型病人多而不易控制,经常搞好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十分重要。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拥挤场所,推迟非急需的肌肉注射和手术。 未接种疫苗的年幼接触者可肌注10%丙种球蛋白。脊髓灰质炎疫苗有死疫苗及减毒活疫苗二种,死疫苗能提高人体特异体液免疫,可保护接触者不患瘫痪型脊髓灰质炎,免疫缺陷或低下者也可应用。可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疫苗一起制成四联疫苗。其缺点为价格昂贵,且需重复注射,免疫力维持时间短,又不能引起肠道局部免疫。减毒活疫苗糖丸由无神经毒性疫苗株所制备,其优点为经济方便,可口服,并可引起肠道局部免疫,也可引起血液中和抗体上升,1~2月达有效水平,可维持3年左右。其缺点为减毒疫苗株经人体传代后有再度获得神经毒性的危险,且不能用于免疫低下或缺陷者。减毒活疫苗糖丸口服方法: 首次服用年龄为2~6个月,依次口服单价疫苗Ⅰ型(红色)、Ⅲ型 (绿色)、Ⅱ型(黄色),每次1粒,用凉开水送服,各间隔4~6周,第二、三年及入学前各服Ⅰ、Ⅱ、Ⅲ型混合疫苗(白色)每次一粒,以加强免疫力。 ☚ 肠道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 ☛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儿童,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绝大多数感染者不显出症状。当病毒侵入脊髓前角灰质时,则引起肢体弛缓性瘫痪,恢复期较长,易有后遗症。部分病例表现为脑炎或无菌性脑膜炎。口服减毒活疫苗可预防。 病原学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中的一种,直径8~30nm,分3个血清型,其中1型最常见,2型最少见。1、2和1、3型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但在2、3型之间则无。脊髓灰质炎病毒易被紫外线所灭活,且对干燥很敏感,故不能用冷冻干燥法来保存。夏季在人粪中可存活几小时。在牛奶或奶制品中,常规的巴氏消毒法可被破坏。对氯的抵抗力与同时存在有机物质的量成正比。 流行病学 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广泛应用疫苗,本病已从过去的世界性大流行转变为散发。预防接种推行较广的国家,发病年龄已推迟。但在亚非国家,包括我国,80~90%病例仍为5岁以下儿童。在本病流行的国家中,婴儿可从母体获得中和抗体,感染后常不发病或病情较轻。本病在儿童中男多于女,在成人中则女多于男,且男性患者的临床表现较女性为轻。温带地区,本病夏秋季的发病率最高,在热带,则季节性高峰不明显。 仅人为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为有症状者的50~500倍,尤以5岁以下的儿童,为最重要的传染源。在流行季节中,可从2~3%的健康儿童大便中分离出本病毒。人感染后,从咽部检出病毒的期限为10~14天,自粪便中检出病毒的时间平均为2~4周,最长84~123天。传染性以发病前后7~10天为最高。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者,每克粪便中可含1万~10万个病毒颗粒。由粪便所污染的周围环境如污水亦可分离出病毒,但水和食物所引起的暴发流行甚为少见。在苍蝇已被基本消灭的地区,发病率亦未见相应降低,因此日常生活接触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 婴儿自母体获得的中和抗体,至1周岁时下降至最低点,以后由于显性或隐性感染,5岁左右的儿童绝大多数在血液中有中和抗体存在。当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血中即可检出中和抗体,病程2~3周达高峰,1~2年后约下降4倍,然后保持终生。无症状感染者亦可获得同等水平的中和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力,但再感染无交叉免疫的异型病毒时,则仍可再发。中和抗体中的IgM在病程早期效价高,后期下降;IgG和IgA的效价则随着病程发展而逐步升高。感染后约2周,鼻和肠分泌物中可检出分泌型IgA,也有保护作用。血中补体结合抗体则无保护作用。 发病机理与病理 病毒经口进入机体后,即侵入咽部和回肠的淋巴组织,继而侵入深颈部和肠系膜淋巴结。若病毒进一步侵入血流则引起病毒血症,相当于临床的前驱期。轻型或顿挫型病例,感染到此为止。若机体缺乏免疫力,则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脊髓前角灰质炎、脑膜炎或脑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时可引起心肌炎。 病理变化包括神经细胞损害与炎症反应(见“肠道病毒感染”条)。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纤维萎缩,呈岛状分布于正常肌纤维中。 临床表现 潜伏期3~35天,以7~14天为最常见。临床可分以下几型: ❶无症状型,占感染者的90~95%,该型虽无症状,但从咽部和大便中可分离出病毒,血清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增长。 ❷顿挫型,约占感染者的4~8%,临床仅表现为上呼吸道炎、胃肠功能紊乱或流感样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证据。 ❸无瘫痪型,特征为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其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几天后出现头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等。三脚架征(患者在床上起坐时两臂向后伸直支撑身体)和Hoyne征(患者在仰卧时将其肩部提高可见头向后倾)在瘫痪型和无瘫痪型中均可阳性。脑脊液白细胞数多在25~500/μl之间,早期以中性白细胞为主,后期单核细胞居多; 蛋白质含量稍升高,糖含量正常。本型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难以区别。通常于3~5天内退热,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两周。血白细胞数多正常,最高可达15,000/μl。 ❹瘫痪型,仅占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颅神经核的病变,导致受累神经细胞支配的肌肉瘫痪。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脊髓型、延髓型和脑炎型3型,以脊髓型为常见。 脊髓型:其前驱症状在儿童中以上呼吸道炎为主,成人则为全身肌肉及骨酸痛,经1~2天发热,再经4~7天的无热期,然后再度发热,进入瘫痪前期。此期特征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肌肉疼痛、痉挛。此时除三脚架征和Hoyne征外,拉塞格(Lasegue)征(膝关节伸直时,屈曲髋关节引起疼痛) 亦常阳性。约半数患者有颈部强直和阳性克氏征,并出现脑脊液的无菌性脑膜炎改变。可有嗜睡、腹痛、便秘和尿潴留。瘫痪前期通常持续3~4天,然后进入瘫痪期,此期发生于发热及肌痛的高峰,或从轻瘫开始,在48小时内达高峰,脑膜刺激征随之消退。瘫痪属下运动神经元性,多表现为不对称性,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出现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肌肉萎缩。儿童以单侧下肢瘫痪最常见,可累及任何肌群。除早期有皮肤感觉过敏外,感觉并不消失。瘫痪期持续5~6天,然后转入恢复期,体温降至正常,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最初3~6个月内恢复较快,1年以后恢复的可能性较小。长期瘫痪的肢体,由于肌肉萎缩,痉挛而变形,影响骨胳发育而成后遗症。 延髓型:约占瘫痪型的6~25%,多见于儿童,85%病例有扁桃体摘除史。由于病变在脑干的部位不同(包括各对颅神经损害)而产生不同的症状。累及呼吸中枢时呼吸变浅、不规则和暂停。累及循环中枢时,有心率、血压和皮肤血管舒缩功能改变。 脑炎型:又可分为弥漫性脑炎与局灶性脑炎两个亚型。脑炎型患者可呈现意识混浊、谵妄、惊厥、昏迷、强直性瘫痪等。 诊断 无瘫痪型不能单纯依靠临床表现诊断,必须有实验室检查的证据,包括从大便中分离脊髓灰质炎病毒和血清学检查。采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作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如效价有4倍增长,即有诊断意义。补体结合抗体在感染后仅保持2~3个月,因而阳性时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证据。 瘫痪型通常可根据瘫痪前期症状、不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不伴有感觉障碍、无锥体束损害体征、有脑膜刺激征和病毒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等作出诊断。 脊髓型病例须和以下疾病相鉴别: ❶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好发于20~40岁,瘫痪为对称性,有手套袜子样感觉障碍,脑脊液有蛋白与细胞数分离现象。 ❷多发性神经炎,一般无发热,有明显感觉障碍,脑脊液无改变。延髓型病例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干脑炎相鉴别。脑炎型应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鉴别。但后两型病例多同时伴有脊髓病变,可资鉴别。 治疗 在疾病早期,宜卧床休息,有肌痛和肌痉挛时给热敷和镇痛药如阿斯匹林。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和增加病毒在组织中的浓度与损伤,在急性期不宜使用。患者应躺在有床垫的硬板床上,瘫痪肢体应保持在功能位置上。吞咽肌瘫痪时,应保持呼吸道畅通,可插入留置胃管,鼻饲少量流质饮食,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对呼吸衰竭患者应及时作肺活量测定及血液气体分析。肺活量降至正常的50%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治疗并发细菌性感染以预防感染性休克。休克发生后应及时处理。发生肺水肿时,应限制补液、使用强心和利尿药物。若反复发生阵发性高血压,应使用降压药。可使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体液免疫。加强护理,防止褥疮发生。 在恢复期应对患肢作主动和被动运动,逐步进行锻炼,以恢复其功能。针灸疗法适用于年龄小、病程短、肢体萎缩畸形不明显者。可根据瘫痪部位取穴。可考虑选用下列药物治疗:地巴唑每日0.1~0.2mg/kg (儿童),10日为1疗程;加兰他敏每日0.05~0.1mg/kg(儿童)肌肉注射,每日1次,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20~40日为1疗程。推拿疗法,在瘫痪肢体上用滚法,来回滚8~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搓有关脊柱及肢体5~6遍;并在局部用擦法擦热,每日或隔日1次。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拔罐及中草药熏洗、外敷等。必要时可用木板或石膏固定,或手术矫治畸形。 预防 以预防接种为主。目前采用减毒活疫苗。口服此疫苗后病毒能在咽部及肠内复制,局部产生IgA型中和抗体,同时血清中也产生中和抗体,不但能防止发病,且能防止再感染。减毒活疫苗有单价与多价两种,单价疫苗按1、3、2型的顺序服用。口服多价疫苗后,最后每以2型占优势,故效果不如单价可靠。口服疫苗后,血清中和抗体可维持4年以上,一般无需加强接种。咽部和肠内抗体也可长期保持。有些儿童,由于肠内同时存在其他病毒,干扰疫苗病毒在肠内复制,可导致预防接种的失败。来自母体的中和抗体,对疫苗病毒也有对抗作用,故以出生后2~3个月开始预防接种为宜。因病不能口服疫苗,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接触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剂量为0.3~0.5ml/kg,效果可维持两个月。 ☚ 肠道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感染 ☛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Ⅰ型致病率最高。受感染的人中多数表现隐性或轻型感染,他们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通过消化道传播,早期也可经飞沫传播。病毒侵入血后引起病毒血症,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致病。本病全年散发,以夏秋季为多。患者多为儿童,故又称小儿麻痹症。近年来,由于推广口服疫苗预防本病,发病率明显减少。 病变主要累及颈膨大和腰膨大。脊髓软膜充血,脊髓肿胀。切面可见病变处软而充血,重者可有瘀斑、软化、坏死。累及脑干者也表现为充血和点状出血。慢性者病变处萎缩。显微镜下可见前角细胞早期为细胞肿胀,中心性色素溶解,终至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消失,周围有炎细胞浸润。严重者前角细胞破碎成颗粒状,或坏死、消失。胶质细胞增生。脑干受累时,主要累及延髓的疑核和背核,也可累及桥脑的面神经核和三叉神经运动核。其改变和前角细胞相同。 感染后,经过5~14天的潜伏期。在病毒血症期间,先出现一般感染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以轻微的呼吸和消化系统症状。经过1~3天,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后,再度出现感染症状和脊髓前角细胞受累的体征。如第一次发热消退后再次发热,或同时有头痛、呕吐、肢体疼痛和颈项强直; 肢体弛缓性瘫痪,多发生在下肢。在一侧时,各肌组受累的程度可不一致; 双侧时,可能不对称。累及三肢或四肢,则程度也不完全一致。肢体近段受累常比远段为重。感觉和尿便正常。脑干受累时出现发音、吞咽和呼吸困难或面瘫。严重者危及生命。急性期脑脊液细胞数增多,早期为多核细胞,3天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亦可轻度增加。急性期过后,轻者可能逐渐恢复,重者则遗留肢体瘫痪和肢体肌肉萎缩的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根据发病急剧,周身感染症状,肢体的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体征,无感觉和二便障碍。本病急性期需和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周期性麻痹等鉴别。其后遗症肌肉萎缩需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空洞症和肌病等鉴别。 急性期治疗宜加强护理,给以大量维生素B族药物。咽下困难者鼻饲,及时清除痰液,必要时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有后遗症者可行针刺疗法,加强功能锻炼和医疗体育。晚期的畸形可作矫形手术。 ☚ 急性脊髓炎 急性化脓性脊髓炎 ☛ 脊髓灰质炎polio;poliomyelitis;infantile paralysis(亦称小儿麻痹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