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脊髓灰质炎病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系一种RNA病毒。直径约30nm,衣壳为20面体,外面没有脂质的囊膜,故对脂溶剂乙醚、胆盐等有抵抗。易于在猴肾细胞组织培养中繁殖,在单层细胞培养中能很快出现细胞病变。本病毒抵抗力较强,在污水、粪便中可活数月,在50%中性甘油中可活半年;对干燥敏感,加热50~55℃ 30分钟可灭活;对氧化剂、紫外线等敏感。本病毒与Echo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等属于肠道病毒。该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脊髓灰质炎。此病毒分3型。口服免疫疫苗可获得免疫作用。

脊髓灰质炎病毒

核糖核酸病毒,肠道病毒之一。球形,直径20—30毫微米,按抗原性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抵抗力强。主要经口传染,引起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但多数为隐性感染,感染后对同型获免疫力,三型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预防效果较好。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系一种小型含核糖核酸的肠道病毒。为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按抗原结构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我国以Ⅰ型为多见。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强。胃酸、胆酸对其无影响,故可在消化道内生长、增殖。对热、干燥、紫外线及氧化剂、甲醛、碘酒等均甚敏感。加热56℃30分钟即被杀死。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多数为隐性感染。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是一种小RNA病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它曾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病原之一,可引起麻痹后遗症、畸型和死亡。在中国,由于大规模疫苗接种,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
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凝胶扩散沉淀试验可分为三个血清型。本病毒有两种不同的抗原:D(dense,致密)抗原和C(coreless,无核心)抗原。D抗原与完整的感染性颗粒相关; C抗原则与无核糖核酸的非感染性颗粒相关,是成熟病毒颗粒的前体。D抗原含有四种多肽链:VP1、VP2、VP5、VP4。分子量分别为35,000,28,000,24,000和6,000道尔顿。C抗原颗粒含VP1、VP3和一个大分子VP0。VP0是VP2和VP4的前体。用热(50℃)、偏碱性的溶液、石炭酸、紫外线处理,D抗原颗粒失去VP4和核糖核酸,转变为C颗粒。只有D抗原才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D抗原中的VP4就是中和抗体的结合部位。脊髓灰质炎病毒没有单一的组抗原。但可以发生交叉反应。1与2,3型之间常有交叉反应。2,3型之间则无。同型病毒株之间有轻微的抗原差别。总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特异性相当稳定。初次感染后,抗体反应具有严格的型特异性。若再感染其他型病毒,除同型抗体外,还可产生另外两型的抗体。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对灵长类动物,如恒河猴、菲律宾猴、非洲绿猴以及黑猩猩都有致病性。脑内、脊髓内注射或口服新分离的病毒,均可使灵长类动物发生麻痹。非灵长类动物则不易感。不过,棉鼠、小白鼠、新生地鼠及鸡胚可以被实验室适应的病毒株所感染。在组织培养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在猴肾细胞、HeLa细胞、人羊膜细胞、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以及其他人细胞传代系中增殖。
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引起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始于肠粘膜,很快散播到局部淋巴结,并在此增殖而产生病毒血症。最后,病毒透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易感部位。病毒也可能沿神经纤维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全部受染者中,只有1~2%的病毒能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年龄、过度疲劳、妊娠以及病毒株毒力的强弱等。最明显的病变部位是在脊髓前角灰质。主要表现为炎症,血管周围袖套状浸润及广泛的单核细胞浸润,运动神经细胞发生坏死,最后被炎性细胞吞噬。大部分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是亚临床型的,只有病毒增殖和抗体产生。有4~8%为“顿挫型”,患者乏力、低热、肌疼,有的伴有呼吸道症状如鼻塞、分泌物增多;有的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食欲减退、腹泻。这些症状始于感染后2~3天,持续时间为1~3天。
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麻痹型脊髓灰质炎。侵犯脑膜则引起非麻痹型(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仅有全身不适,轻微肌痛或僵直,进而背、颈部肌痛明显,发热、肌肉抽搐、痉挛。症状至此不再发展,病程2~10天,恢复迅速。
麻痹型患者的肌肉麻痹很快发生。与多发性神经炎不同,本病为全身性疾患,发热,没有感觉障碍,肌肉麻痹不对称,分布广泛,呈弛缓性。如病毒侵犯颅神经,则可引起脑麻痹,即球麻痹,有生命危险。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机体可产生中和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IgM,于感染后3~5天即可测得。3~4周后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一般于3个月后消失。IgM下降时,IgG开始上升,2~3个月时达高峰。中和抗体水平在1~2年内可下降至低水平,以后可维持十数年,甚至终生。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所引起的抗体水平和显性感染相似。补体结合抗体出现比中和抗体迟,只维持1~2年。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不仅在血液中可产生抗体,且可刺激咽部和肠道中淋巴结产生局部的分泌型IgA。这种局部免疫可以保护肠道不被感染,从而防止病毒向血液中扩散。维持时间并未完全确定,估计比IgG短。
婴儿可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出生后6个月左右即消失。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状态主要分地方流行、流行和疫苗控制三种。这三种状态同时存在于当今世界各地。欧美和一些发达国家已过渡到控制阶段。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由于尚未普及接种疫苗,至今仍有流行。在中国,目前三种状态都同时存在。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借粪——口的途径,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水源性和乳源性流行曾有发生。患病第1周最具感染性,此时粪便和咽部病毒含量最高,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可持续数周之久。
中国脊髓灰质炎的流行季节为夏秋季,南方比北方早1~2个月。在普遍使用活疫苗的省、市、自治区,这种季节性已趋消失。中国此病流行以1型为主,绝大多数患儿在5岁以下。
脊髓灰质炎疫苗为在世界上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疫苗有两种:Salk灭活疫苗及Sabin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是将三个型别的有毒力的病毒分别用甲醛处理,最终配成三价疫苗。肌内注射3次,每次间隔3~6个月。血清中三个型的中和抗体水平于注射后1个月达高峰,2年内抗体水平下降,2~3年后需注射加强针。接种灭活疫苗只在血液内出现中和抗体,在肠道内则查不到分泌型抗体,因而不能防止肠道为病毒所感染,但能防止病毒由肠道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灭活疫苗的有效率为70~90%。
减毒活疫苗是将有毒力的病毒用低温传代,并经蚀斑法纯化,选育出减毒的活病毒作疫苗的种子,在猴肾细胞中培育制造出来的。活疫苗既可产生血液中和抗体,也可在肠道局部淋巴结中产生分泌型抗体,使肠道获得很强的兔疫力。这种免疫力有助于阻断野病毒株在人群中的散播。
中国采用糖丸剂型的活疫苗。以7岁以下儿童为对象。服用顺序: 服1型1个月后再服2+3型。一般要求于出生后6个月内服第一次,1~2岁服第二次,3~5岁服第三次,入学前再服两次即可获得良好的免疫力。后两次可三个型同时服用。自1960年使用活疫苗以来,逐步由城市向农村推广。全国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 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柯萨奇病毒 ☛
000148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