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手术治疗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行性脊髓退行性病变,在脊髓髓内、中央管附近有空洞形成,伴有周围胶质增生,引起受损节段的分离性感觉障碍及有关肌群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病灶多位于下颈及上胸段。根据空洞是否与中央管交通可分为交通性及非交通性两型,以前者为多。本病病因尚不清楚,认为是先天性中央管闭合不全或不明原因的退行变性所致。1965年Gardner首先提出本病常伴有枕大孔区病变,如先天性小脑扁桃下疝畸形、颅脊畸形以及颅底蛛网膜炎等; 并推断由于第四脑室出口闭塞,脑脊液搏动不断向下冲击,致使脊髓中央管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交通型脊髓空洞症。至于非交通型者通常伴发于脊髓损伤、蛛网膜炎或肿瘤等。根据这一设想,对继发于枕大孔区发育异常者可作枕大孔区减压术。手术时若发现第四脑室出口梗阻需予打通,中央管上端宜用肌肉堵塞,同时抽吸空洞,并应用塑料管引流到脊髓蛛网膜下腔。有些病例术后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效果令人鼓舞。但病程持续较久者则手术很少奏效。继发于颅底蛛网膜炎或先天性小脑扁桃下疝合并蛛网膜炎者,目前有推荐应用脑室心房引流术者,但疗效尚不肯定。另外,病变部位出现不能忍受的持续疼痛者,偶需施行延髓平面的脊髓丘脑束切断术或立体定向丘脑切开术来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