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后遗畸形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亲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儿童。病毒由上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经血循环播散到神经系统。脊髓前角灰质运动神经受损最重,引起弛缓性瘫痪。病程分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瘫痪大都能于4个月内恢复,以后恢复缓慢,两年后极难恢复而留下后遗畸形。
脊髓灰质炎后遗畸形是由于受侵犯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变性所引起的肌力不平衡、筋膜挛缩和骨关节营养不良性变化,使患部发生功能障碍和多种畸形。瘫痪多数发生于下肢,常见有:髋关节外展、外旋和屈曲;膝关节屈曲、膝反屈;马蹄足、马蹄内翻足、内翻弓形足、外翻足、马蹄外翻足、仰趾足、仰趾弓形足等。上肢瘫痪较少,三角肌、肱二头肌等发生瘫痪造成肩肘活动受限;脊柱旁肌肉瘫痪后,可发生瘫痪性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治疗应贯穿整个过程,急性期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放于功能位,防止肌肉过度牵扯。患肢作温热敷以减少疼痛。恢复期治疗目的是使瘫痪肌肉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恢复和维持关节正常运动幅度;防治畸形; 尽可能保持神经肌肉骨胳系统的良好生理状态。可采用针灸、理疗、医疗体育等。后遗症期治疗目的是防治畸形;增加肌力;重建和替代麻痹肌肉的功能,使病儿能于训练及实际活动中改善患肢功能。除采用训练、支架保护外,尚可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纠正负重线,平衡肌力,矫正畸形,稳定关节,争取肢体等长,为改善肢体功能及日后训练创造条件。术前应对病变范围、畸形和功能丧失程度、罹病时间、病儿年龄与体质,以往治疗及目前残存肌力情况作全面了解,进行具体分析而给予恰当处理。手术方法很多,大致可分成三类:
(1) 矫正畸形手术: 根据畸形具体情况,施行软组织松解术(如筋膜切断术、关节囊切开术、肌腱延长术)、切骨术和关节固定术。
(2) 稳定松弛关节手术: 有肌腱固定术、韧带固定术,用阔筋膜或丝线作人工韧带,以及骨阻滞术和关节固定术。
(3) 肌力分布重新安排手术: 有肌腱移位术和肌肉移位术。
❶肌腱移位术,是将收缩力良好或正常肌肉(肌力4~5级)的肌腱,自止点切断,移置到另一个部位,使肌力重新分布得比较平衡以代替麻痹肌肉的功能,防止由于肌力不平衡而产生关节畸形;这类手术种类多,应用范围广。
❷肌肉移位术,是将收缩力良好或正常肌肉 (肌力4~5级)的起端和止端游离,但保存完整的神经和血管供应,然后将该肌整个移置到新的部位。肌腱或肌肉移位术后肌肉再训练非常重要,配合理疗、按摩等综合疗法,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挛缩组织的松解术可早日施行。肌腱肌肉移位术应于5岁以上能合作时施行。骨关节手术涉及骨胳生长发育,应慎重考虑手术年龄。切除关节面施行关节固定术,如三关节固定术,应于10岁以后施行。距骨下关节外关节固定术,植骨固定对骨胳生长影响较少,5岁以上即可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