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炎myelitis脊髓实质发炎软化和变性的一种疾病。多见于犬、羊和马。病毒(狂犬病、流感)、细菌(腺疫、结核病)、寄生虫(脑脊髓丝虫)、中毒(细菌毒素、有毒植物)和脊椎骨损伤等均可致病。病初动物感觉过敏,疼痛不安,抽搐和痉挛。由于发病部位和程度不同,症状表现也不尽相同。颈部脊髓炎,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例很快死亡;腰荐部脊髓炎,炎症以后的肢体由不全麻痹,逐渐发展成完全麻痹,形成截瘫,不能站立,大、小便失禁。麻痹部位皮肤感觉消失,肌肉萎缩。以消炎止痛,兴奋中枢,促进反射,防止褥疮为一般治疗措施。 脊髓炎myelitis系指脊髓灰质或白质,或灰白质同时由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或感染后的变态反应、中毒等原因所引起的炎症,并造成病变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直肠与膀胱功能障碍而言。脊髓炎是较常见的疾病。起病有急性、亚急性、慢性等形式。病变区均有炎症细胞渗出、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或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组织变性和脱髓鞘性改变等变化。临床表现有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直肠膀胱功能障碍等表现。由于病因、起病急慢、病变范围与程度不同,表现可不一致。治疗:适当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给营养神经药物;对症、加强护理等。 脊髓炎脊髓的炎症,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引起。 脊髓炎myelitis为细菌侵入脊髓引起的化脓性脊髓炎及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非化脓性脊髓炎的总称。急性起病,初有全身不适、腰背酸痛、下肢麻木无力、胸腰部束带感,渐至瘫痪及大小便失禁。脑脊液检查可有蛋白细胞分离或蛋白增加。应防止褥疮及感染,可试用皮质激素、维生素B族等治疗。 脊髓炎 脊髓炎脊髓炎指脊髓白质和灰质的炎症,是一个根据解剖部位而定的疾病诊断。可由不同病因引起,但常不包括临床上有其特异性的脊髓灰质炎。脊髓炎病变若局限于几个节段,则称为横贯性脊髓炎; 若逐渐向上发展,则称上升性脊髓炎。可同时有脑炎或周围神经病变。 病因多与感染有关,亦见于预防接种后。常见有: (1) 发生于病毒性感染的急性期: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带状疱疹时都可有脊髓炎; 曾自脊髓中分离到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为病毒直接侵入。 (2) 细菌感染的合并症: 见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脊椎化脓性骨髓炎或外伤感染时,细菌由邻近组织侵入。结核菌感染亦为常见的原因之一。 (3) 感染后脊髓炎: 见于出疹性疾病或其他病毒感染后,有时前驱感染疾病并不明显,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大部分的脊髓炎属于此类。 (4) 预防接种后的脊髓炎: 如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亦为变态反应所致。 由缺氧、缺血,放射性影响,营养及代谢障碍,中毒等引起的脊髓损害,统称为脊髓病。 病变可发生于脊髓任何节段,但以胸段为多见。白质与灰质均可累及,脊髓充血、水肿以致软化。神经节细胞,轴索及髓鞘变性,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周围有炎性浸润。化脓性病变时偶可见脓肿形成。 临床常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较大儿童可能诉述相当于病变水平处疼痛。症状和体征大致有三方面,由于病变部位不同,症状涉及的范围亦不同。 (1) 运动障碍: 运动减退或运动不能,与病变节段相应的肌肉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原性麻痹,而病变节段以下的肌肉则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原性麻痹。急性起病时可能表现为松弛性麻痹,称脊髓休克; 数日后,病变节段以下的腱反射逐渐转为活跃,跖反射成为伸性,肌张力渐增高。运动障碍不一定双侧对称,可仅累及一侧。若病变部位较高,可有呼吸肌麻痹,甚至呼吸中枢受累。 (2) 感觉障碍:在病变水平以下出现感觉减退或丧失。深、浅感觉可有不同程度的障碍,但双侧亦不一定对称。若仅一侧脊髓损害,则病变部位以下的对侧肢体痛、温觉缺失,而同侧深感觉缺失。于感觉正常及缺失的交界处常有一痛觉过敏区,相应部位的脊突常有压痛。 (3) 植物神经症状: 骶髓3、4节灰质中有排尿、排便副交感神经中枢。脊髓病变时与高级中枢联系受损,故发生尿失禁及大便失禁。但于急性起病时多有尿潴留及便秘,当脊髓休克解除后再演变为尿失禁,最后成为自主膀胱。 病变位置较高达胸及颈 时可累及睫状脊髓中枢,其交感神经纤维分布于眼球的平滑肌,损害时出现霍纳(Horner)综合征。此外,当脊髓侧角受损时,产生相应节段的血管舒缩、汗液分泌及营养障碍。不同的节段损害尚可影响心、肝、胆、食道、胃、肠等内脏功能。 脑脊液检查蛋白质常增多,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但于化脓性感染时细胞数显著增加且以多核细胞为主,γ球蛋白量增多。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临床体征,确立诊断后应确定病变水平。作脑脊液检查时应鉴别是否由结核杆菌及其他细菌感染所引起,并应作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压颈及压腹试验),以除外有无脊髓压迫症。病毒及免疫学检查有利于探讨不同的致病病毒及发病机理。应注意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相区别。后者缺乏长束体征,为下运动神经原麻痹,亦较少见排尿障碍。合并视力障碍者称视神经脊髓炎,易复发,为脱髓鞘病变。若虽无视神经萎缩而已有复发史者,亦须注意可能为脱髓鞘性疾病。 有特殊病因者,应按病因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若无特殊病因可查,或为感染及预防接种后的病变,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剂量按儿童常用量,疗程按病情轻重而定,一般为4周左右,然后逐渐减量。若病变部位较高伴有呼吸障碍时,则人工呼吸器的应用及气管切开等均属必要。预防并发感染极为重要,除肺部感染外,尤需注意泌尿道感染,应及时导尿并注意无菌操作与避免损伤。便秘者应及时通便。良好的护理包括预防褥疮、肢体按摩与活动为治疗所不可缺少,其他药物仅为对症需要。 预后因病变部位及病情轻重而各异。病变部位较高,伴呼吸障碍者预后较差,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截瘫未能完全恢复者多伴有排尿障碍,易有反复泌尿道感染。 ☚ 遗传性共济失调 脊髓压迫症 ☛ 00006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