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脊髓的感觉传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脊髓的感觉传导

脊髓的感觉传导

躯体和内脏(主要是内脏痛觉)的传入信息经初级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可循不同的上行通路传向脑高位中枢,参与机体功能的复杂调节,并产生多种不同性质的感觉。
脊神经的节段性分布 人体在胚胎发育早期,先由中胚层演化成左右对称的体节,每个体节包括骨节、肌节和皮节三个部分。与此同时,由外胚层形成的脊髓和脊神经相继出现,并伸入肌节和皮节。人体脊髓有31个节段,发出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的运动性传出纤维分布入相应的肌节,感觉性传入纤维分布入相应的皮节。因此,一个皮节就是由一条背根的传入纤维所分布的皮肤区域。不过这种分布有相当大的重叠,以至皮肤上同一个部位可能有来自相邻的2~3条背根纤维的分布。实验中如果仅仅切断一条背根,在皮肤上往往测不出感觉消失的区域,需要通过一些其他措施才能确定每个皮节的范围。一些解剖图谱把重叠的部分缩小,因而所表示的皮节区域较实际为狭窄,但可以反映基本的分布情况。内脏器官在发育过程中迁移较大,发育完成时常常远离原始的部位,但仍保留了原来的节段性神经分布。这对于理解内脏痛和牵涉痛的产生部位是十分重要的。
脊髓初级传入纤维和背根 外周信息经脊髓传到大脑皮质,一般要经过三级神经元。初级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背根神经节中,二级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脊髓背柱或延髓中,三级神经元的细胞体在丘脑腹外侧核中;但痛觉是一个例外,它可以通过几条途径上传,有的途径包含了更多级的神经元。脊神经节内的神经元细胞体呈球形或卵圆形,大小相差很大,直径约介于15~120μm之间;它们的中枢性突起汇集成背根而进入脊髓。由大细胞发出的突起是较粗的脊髓纤维,属于Ⅰ和Ⅱ类,组成背根的近内侧部分进入脊髓;由小细胞发出的无髓纤维,属于Ⅲ、Ⅳ类,组成背根的外侧部分进入脊髓。与不同背根纤维有关的感受器种类和感觉性质如表所示。
脊髓的上行传导通路 每一条背根纤维进入脊髓后均分成或长或短的上行支和下行支。这些上行支或下行支有短的侧支进入灰质,多数经中间神经元与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引起种种脊髓反射;只有少数进入灰质的侧支可直接和前角细胞构成单突触反射的反射弧,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由脊髓传向高级脑部位的上行传导路,一部分是在脊髓不换元的背根纤维,组成背柱系统;一部分是在背角灰质中换元,再经脊髓白质上传,组成脊髓-丘脑系统。

一般感觉的感受器及传入神经纤维类别

感觉种类感 受 器传入纤维类别


 迈氏触觉小体
(Meissner’s corpuscle)
Ⅱ 类
触 觉默氏触盘(Merkel’s disc)Ⅱ 类
毛囊周围神经末梢
游离神经末梢
Ⅲ、 Ⅳ类
Ⅲ、 Ⅳ类
痛 觉游离神经末梢Ⅲ、 Ⅳ类
冷 觉游离神经末梢Ⅲ、 Ⅳ类
热 觉游离神经末梢Ⅲ、 Ⅳ类


压 觉潘氏环层小体
(Pacinian corpuscle)
Ⅱ类
卢氏神经末梢Ⅱ类
游离神经末梢Ⅲ、Ⅳ类
振动觉潘氏环层小体、迈氏触觉小
Ⅱ类
运动觉卢氏神经末梢,类似Golgi
器,潘氏环层小体
Ⅱ类
肌梭中花杆状感受器(?)Ⅱ类
深痛觉游离神经末梢Ⅲ、Ⅳ类
内脏觉内脏痛觉游离神经末梢Ⅲ、Ⅳ类

背柱系统 背柱 (严格地说应称背索) 包括薄束和楔束,是直接由背根内侧部进入脊髓的纤维,以Ⅱ类纤维为主。这些纤维在脊髓不交叉,在背柱内依进入脊髓水平的高低由外向内按节段依次排列。薄束在内侧,由第5胸髓以下的各背根传入纤维的上行支组成;楔束靠外侧,由第5胸髓以上各背根传入纤维的上行支组成。薄束和楔束上行至延髓下端薄束核和楔束核换元,二级神经元的轴突交叉到对侧,组成内侧丘系上行,终止于丘脑腹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再发出纤维,投射到皮质的躯体感觉Ⅰ区,部分可投射到躯体感觉Ⅱ区。组成这个系统的纤维较粗,能迅速传导信息,及时产生感觉和反应。这一系统在由外周至皮质的传导过程中都保持着严格的空间定位关系,这大概是它能形成多种精细感觉的基础。背柱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形成肢体位置变化、皮肤精细触觉以及关节运动情况的感觉,能精细分辨物体的重量大小和表面状况,形成实体感。背柱系统的损伤(如患脊髓痨或外伤),损伤面以下同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运动时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闭目站立时,身体摇摆倾斜,站立不稳)。至于来自肌梭和腱器官的Ⅰ类纤维,目前认为它们在进入脊髓后除与运动神经元联系外,侧支也进入背柱,但上行若干节段后即进入灰质,终止于Clarke背核,换元后组成脊髓-小脑后束进入小脑。一般认为Ⅰ类纤维的传入冲动不到达皮质,故功能上不属于背柱系统。
脊髓-丘脑系统 背根中传导温度觉、痛觉和触压觉的细纤维,在脊神经背根外侧部进入脊髓后先换元,然后组成脊髓-丘脑系统上传,一般又将此系统分为三条传导束:
❶腹侧脊髓-丘脑束:部分触、压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随背柱系统上行或下行若干节段后进入灰质,主要终止于Rexed Ⅱ、Ⅳ层(相当于背角固有核),换元后经前联合交叉至对侧腹索,组成腹侧脊髓-丘脑束,终止于丘脑腹外侧核;此束有些侧支可进入延髓和中脑网状结构。发自丘脑的第三级投射主要到达躯体感觉Ⅱ区,可产生粗略的机械性感觉。该束纤维主要属Ⅲ类,空间定位不严格。
❷外侧脊髓-丘脑束:初级传入纤维为Ⅱ、Ⅳ类,进入脊髓后入背角胶状质(相当于Rexed Ⅱ层),可能经过一个或几个短轴突神经元再和背角固有核细胞联系,后者的轴突经前联合交叉到对侧,组成外侧脊髓-丘脑束上行,到达丘脑腹外侧核尾部或髓板内核群,然后投射到皮质躯体感觉Ⅰ区,也有到达Ⅱ区的,形成温度觉以及有定位特点的刺痛觉(快痛)。此束纤维主要是Ⅲ类,也有少数Ⅳ类纤维;上行过程中某些纤维也与网状结构有联系。这个束也有一定的空间定位性。由这部分脊髓上行纤维先交叉再上行,故在脊髓切面上与骶、腰、胸、颈等节段有关的传导纤维由外向内依次排列,但传导温度觉的纤维偏于背侧面,传导痛觉的纤维偏于腹侧面。脊髓空洞症患者在脊髓中央管有空洞形成,破坏了在附近交叉的温痛觉传导纤维,造成节段性的温痛觉丧失,但同一部位的触压觉不受影响,造成所谓感觉分离现象。
❸脊髓-网状束:初级传入纤维均为Ⅳ类,在背角换元后大部分不交叉而进入同侧外侧索内上行,到达延髓以至中脑的网状结构,继而到达丘脑的髓板内核群、下丘脑和大脑皮质。由这一系统传递的信息与产生灼痛(慢痛)、内脏痛及由痛引起的情绪反应有关。
☚ 脊髓功能   脊髓休克和脊髓反射 ☛
000099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4: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