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被动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被动句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愚公移山》)
 2.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为之用”即“被他任用”,“为”即“被”)(《隆中对》)
 (2)“为……所……”。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这里指小虫被癞蛤蟆吞掉,“为”即“被”)(《童趣》)
 (2)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为火所焚”即“被……烧毁”,这里指“敌船”被火烧毁了,“为”即“被”)(《观潮》)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消融的雪水所洗浴。“为”即“被”)(《满井游记》)
 (3)“于”表被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举于……”,即“在……被举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被动句

主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承受者的句子。 如: “衣服被他弄脏了。” 着重述说受动者,强调受动者的被动地位、被动状态。用于: (a)叙述不愉快、不好的遭遇。 如: “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b)使前后分句的主语一致,语意贯通。如: “他也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表示被动的后一分句,如改成主动句,前后主语就不一致,语气也不连贯。(c)使语言结构匀称。如: “鲁迅有一句名言;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 也以谣言被杀的。” “以谣言被杀” 同 “以谣言杀人” 结构匀称, 互相映衬。

被动句

被动句

主语是受事的句子。如“窗帘唰地拉开了。”被动句的典型形式是“被”字句。“被”字句或将“被”字放在谓语中心之前,表示主语是受事,如:“伤员被感动得哭了。”或用“被”字引出施事者,组成介词词组充当句子的状语,如:“敌人被我们打垮了。”在口语中经常用“让”、“叫”、“给”代替“被”字,以构成“被”字句,它们都能用“被”字替换,如:“这些豆子全叫老鼠吃了”中的“叫”,就可换成“被”。在书面语中还有古汉语遗留下来的“为……所”、“被……所”作状语的“被”字句,如:“他的这种高尚行为,为广大群众所赞颂”。“被”字句是将有些主动句的受事宾语提前充当主语而转换来的,如:“台风刮断了电线”可以转换成“电线被台风刮断了”。主谓词组做补语的句子也可把主项提前充当主语,转换成“被”字句,如:“他逼得我没法了”可转换成“我被他逼得没法了”。不是所有的带受事宾语的主动句都可转换成“被”字句,但所有的“被”字句都可以转换成主动句,只是转换之后,语义都有所变化。运用“被”字句也要受一定的条件限制,这些限制条件与“把”字句基本相同。

☚ 主动句   “被”字句 ☛
被动句

被动句

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谓语表示加于主语的行为或动作,这种句子叫做被动句。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❶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汉书·贾山传》:“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❷在动词前用“见”或“被”字表示被动。如《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见杀。”《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战国策·齐策》:“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见”和“被”只表示被动,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因此,如果需要说出主动者,还要在动词后用介词“于”,构成“……见(被)……于……”的形式。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战国策·齐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❸在动词前用“为(wéi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史记·淮阴侯列传》:“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为”后的主动者有时隐而不提,这时介词“为”只表示被动,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乐为用”即“乐于被用”。《史记·淮阴侯列传》:“诚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为禽”就是“被擒”。
❹汉代以后,由“为”的被动句式发展成为“为……所”式。这种句式除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外,还在动词前加上“所”字。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马中锡《中山狼传》:“是狼为虞人所窘。”有时,“为”字后的行为主动者并不出现,于是“为”和“所”紧紧相连表示被动。如《史记·项羽本纪》:“若属皆且为所虏。”《旧唐书·黄巢传》:“官兵加讨,屡为所败。”“为所虏”就是“被俘虏”,“为所败”就是“被打败”。

☚ 动词谓语句   连动式 ☛
被动句

被动句

也称 “被动式”。指在动词谓语句中,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所承受的。如 “水瓶摔破了”,“摔”这个动作不是“水瓶”发出的,“水瓶”是 “摔”的对象。在不影响被动意义的条件下,这种句子一般都可以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或在动词谓语前直接加上助词“被”字。如:“水瓶摔破了→水瓶被他摔破了 (水瓶被摔破了)”。刘世儒 《现代汉语语法讲义》:“被动句,是对主动句说的:凡叙述句,谓语动词对主语是被动关系的,叫被动句,反之,就叫主动句。”张静《汉语语法问题》:“被动句,主语不是动作的主体,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子,在汉语里主要是用 “被”“叫”“让”“给”等介词,或者靠词序以及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也专指“被字句”。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 “衣服被他弄脏了”“是被动句,是从受动者 ‘衣服’ 的角度叙述的,突出受动者,用介词 ‘被’引进施动者、构成介宾短语 ‘被他’,作状语,这样的句子一般称作 ‘被字句’。”参见“被字句”“被动式”。

☚ 被句型   被动式 ☛
被动句

被动句beidongju

语法学术语,指主语表示受事的动词性谓语句,如“话说完了。”在被动中,有时使用介词“被”引进施事单位,这就使主语的受事性更为明显,如“阵地已经被我们占领了。”这样的句子习惯上称为“被字句”。有时使用“被”字并不引进施事单位,这也叫“被字句”,如“他被征服了。”被动句中常使用的介词还可以有“叫”、“让”等,如:“他叫老师批评了。”“那件事让他知道了。”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的表现形式有两大类,一类是有结构标志的,即使用了“于”、“见”、“为”、“被”、“见……于……”、“为……所……”等介词来表示被动,如“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信陵君列传》)。另一类被动句是没有结构标志的,如“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史记·信陵君列传》)“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柳子厚墓志铭》)。这种被动句与一般的古汉语动词谓语句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有从上下文意来判断它是否被动,因此不易识别。若理解错,则句意全乖。

☚ 感叹句   标点符号 ☛
被动句

被动句

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所承受的句子。现代汉语被动句也叫“被”字句。这种句子,主语受事,用“被”引进施事,或将“被”直接附于谓语前表示被动。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较繁杂,主要有:
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王建禽于秦。”(《盐铁论·论儒》)——齐王田建被秦军擒获。
❷在动词前边用助词“见”表示被动。例如,“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汉书·燕刺王传》)——汉武帝派遣中郎将(官名)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禁了二十年,不投降。
❸“见”和“于”搭配起来使用。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将永远被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所耻笑。
❹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国语·越语》)——你若不听我的话,你要处死,老婆孩子也要被杀。
❺在动词前加“为”、加“所”。例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卫太子被江充陷害。
❻在动词前边加助词“被”。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信实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

☚ 感叹句   标点符号 ☛
0000340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10/4 23: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