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特异性指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腧穴或与其他腧穴比较而具有的特异性。 腧穴特异性shùxuétèyìxìng腧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腧穴或与其他腧穴比较而具有的特异性。 腧穴特异性 腧穴特异性腧穴特异性,是指腧穴在形态结构、空间分布、体表征象、病理反应以及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穴位比较,或与其它腧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质而言。数千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早已从针灸适应证及其疗效方面肯定了腧穴的特异性。但是腧穴的特异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它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如何,这是针灸研究者一向关心的问题。近代的大量科学实验资料充分证明,腧穴的特异性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它主要表现在与之关联的如下几个方面: 腧穴结构特性 腧穴空间分布多在关节隙缝或骨孔部位,很少在骨骼的隆起处。“穴”字本身就有这种象形的含义。形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腧穴部位是动脉、淋巴管、神经的有髓和无髓纤维贯穿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所形成的交错立体结构,其直径一般约为5~7mm。绝大多数腧穴部位,神经、血管、感受器和效应器比较丰富。肌肉丰厚处的腧穴以肌梭分布为主; 肌与腱接头处的腧穴则以腱器官为主;腱附近的腧穴以环层小体为主;头皮处的腧穴以游离神经末梢为主; 关节囊处的腧穴以类路芬尼氏小体为主。腧穴局部,粗纤维分布占优势,尤其是Ⅱ类纤维。某些腧穴部位,末梢血管呈球状小体,其直径约300~600μm。也有些腧穴部位,肥大细胞较多。 腧穴生物物理特性 现代研究较多的是腧穴的电学特性。国内外多数观察结果表明,腧穴与其周围非穴部位比较,具有电阻偏低、电位和电容偏高等特性(见“经络穴位电特性”条)。脏腑机能活动增强时,相应经穴的电位也增高。某脏腑被摘除或某经络线路组织被破坏,则相应经穴电位降低,甚至到零。进食前后则普遍下降。白天穴位导电量偏高,夜间偏低。穴位的各项电学指标,无不随时跟从着机体生理机能状态的改变而波动。最近发现,用特殊技术对人体体表冷光进行精确测定,经穴部位常可呈现高发光特性。腧穴部位皮肤温度的特异性,常在某种刺激的诱发下明显化。如在阳陵泉穴上给以针刺施行平补平泻手法,丘墟穴皮温明显升高;若用穴位注射10%当归液方法取代针刺,这种效应就更为明显。 腧穴病理反应特性 脏腑疾患,常在与其相关的腧穴呈现病理反应。古人早就指出,背腧穴、募穴、五输穴、原穴、下合穴等,都是易于出现病理反应的腧穴。阿是穴则是患病脏腑反映在体表的压痛点。如胆囊穴在胆囊疾患时出现压痛过敏现象; 阑尾穴常在患阑尾炎时出现痛敏现象。腧穴病理性反应,总是伴随着疾病证候的消长而发生变化。 体表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很多,有色泽或感觉阈值方面的改变,也有组织形态或生物物理指标等方面的改变。体表病理性反应具有明显的部位特异性。如胃腑发病,多在胃俞和足三里穴上有所反应;肝脏发病,多在肝俞或太冲穴上有所反应。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中脘和梁门(右)等穴均有压痛。不同疾病和不同腧穴,在反应形式上也多有不同倾向。如同是胃病,足三里反应多以条索状物出现,而胃俞穴反应则多以局部组织松弛形式出现,或呈凹陷,或感觉异常。然而如果患的是胃癌,则胃俞常出现结节样反应物。肝炎病人的太冲穴反应,则多以压痛形式表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中约有90%以上病例,在肺俞穴上呈现反应。肾病患者,肾俞穴压痛率为最高。用经络测定仪热探头测定井穴与交经八穴的热敏反应,在肺心病人中约有80%病例心包经穴呈现异常反应。病情轻者,阳性反应穴位数较少,反应物也少,且软;病情严重者则相反。病情好转或恶化,穴位病理反应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病愈则反应消失,轻症急症消失迅速,重症慢症消失缓慢。不同脏腑患病时,也同样可以在相应经络腧穴的皮肤温度上反映出来。如肝实热证,肝俞和太冲穴皮温均明显升高。借用红外线成像技术也可显示出这种特性;如溃疡病或癌病患者,相应背俞穴位红外线显示率可达95.1%。 腧穴刺激效应特性 用针灸等刺激腧穴部位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一般来说较穴位周围非穴点明显。以同样条件进行穴位刺激,不同腧穴常可引起不同效应,或对不同部位产生影响。如针足三里穴对肠胃蠕动有明显影响,而刺激非穴点则不明显,甚或不起作用。在反复针足三里穴并已形成条件反射的情况下,针其它胃经腧穴时虽未曾与食物结合过,但大多数可引起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而在同样条件下针膀胱经腧穴则不出现反应,或偶而出现反应分泌量也少; 针足三里穴附近的胆经阳陵泉穴也不引起唾液分泌。在同一条件下,灸脾俞和足三里穴,均可引起胃收缩,而灸曲池穴则引起胃弛缓。在五肽泌素导致胃液分泌亢进时,电针足三里穴胃酸分泌下降,而电针合谷穴则影响不明显。电针至阳或肝俞、期门、日月穴,胆汁分泌量均明显增加,而电针太冲、陷谷或阴陵泉等穴则影响不明显。针灸期门与肝俞,肝血流量明显减少; 而针灸肺俞与中府则肝血流量明显增多。针足三里穴对肝内柠檬酸的影响可明显增加葡萄糖的产生,从而降低酮体、游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而针非穴点则不明显。针曲池或地机穴可引起胰岛素分泌亢进; 而针足三里穴则否。针合谷或大杼等穴可使乙酰甲基胆碱诱发的支气管痉挛迅速缓解; 而针非穴点则变化不显著。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针人中或人迎穴可产生拟交感神经性效应;而针足三里或阳溪穴则产生拟副交感神经性效应。针内关穴对冠心病患者心脏供血和心缩间期等都有明显的特异良性影响;而针与之相对的外关穴则无明显影响。针长强穴可明显增加心血搏出量,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减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针非穴点变化不明显。针照海和阴谷穴呈利尿效应; 针复溜和肾俞等穴则表现抗利尿效应。针人中穴脑皮层氧分压立即增加; 而针腹部非穴点则反而减少。针足三里穴可使脑血流图容积波幅增高,脑血官紧张度降低; 针合谷穴则相反。在一定条件下针人 中穴可使月经逐渐减少,并继发痛经或闭经;针承浆穴则使月经恢复而怀孕。将催产素注入三阴交或合谷穴可使宫缩加强;而以同样剂量催产素注臀部非穴点或悬钟、外关等穴则不引起明显改变。 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成功率达95%以上,而少商穴却无此效应。针哑门可使外周血中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 针脑户穴则使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针足三里或合谷穴可提高白细胞吞噬指数; 而针非穴点则否。针刺镇痛穴位的选择性很强。腹痛取足三里穴最佳,胸痛取内关穴最佳,眼痛取偏历或合谷穴为优。背部夹脊穴镇痛效应以上腹部为佳,而冲门和维道穴的镇痛效应,则以股内侧部为佳。电针合谷和三阴交穴,使上肢痛阈提高最明显,腹部次之,颈部最差。针麻肺叶切除术,三阳络一穴的镇痛效应,超过其它各穴组。胃切除术施行针麻,以辨证取穴为最好。 腧穴的特异性是相对的,是说这种特异性是比较而言的,是有条件的。腧穴在空间分布上不是一个绝对的点,而是相对的面; 穴位的特异形态结构并不存在一个截然界限;所谓穴位生物物理特性,也不是恒定的; 穴位病理反应多属倾向性提示,还不足以构成决定性的诊断根据;穴位刺激效应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胃蠕动处于弛缓时针足三里穴可使其蠕动增强,相反胃呈痉挛状态针足三里穴则可使其缓解。研究腧穴特异性不仅是临床取穴、诊断和治疗所需要,也是进一步发展腧穴学所不可缺少的基础。 ☚ 腧穴 腧穴定位法 ☛ 00001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