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周邦彦《瑞龙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周邦彦《瑞龙吟》

《瑞龙吟》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注释】 ①章台路:汉长安章台下之街名。旧时用为歌妓聚居之处的代称。②愔愔(yin音):安静貌;坊陌:街巷。③个人:伊人。④乍窥门户:宋人称妓院为门户人家,此即倚门卖笑之意。⑤宫黄:古代宫人以黄粉涂额,谓之约黄。后来民间加以仿效。因出之于宫廷,故曰宫黄。约,涂抹约束状月形。⑥前度刘郎重到: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种桃道士知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此处用其句同时又暗用刘义庆《幽明录》所载东汉刘晨入天台山遇仙女之故事。⑦旧家秋娘:旧家,即从前的意思,是当时口语。秋娘,唐金陵歌妓。杜牧有《赠杜秋娘诗》,此处借指伊人。⑧燕台句:唐李商隐曾作《燕台诗》四首,洛阳女子柳枝闻之起爱慕之心,两情相悦;后因故柳枝别嫁。周邦彦用此典以伊人比柳枝,抒发其知音之感。⑨事与孤鸿去:用杜牧诗:“恨如春草多,事逐孤鸿去”。⑩官柳:官府统一植种的杨柳。金缕:形容柳条如金线。

【译文】 我徘徊于章台路上,又见到梅花飘谢、桃花初放。这儿一片寂静,是旧日歌伎舞女聚居的街巷。当年在这檐下营巢的燕子,仿佛又回到原来地方。我黯然伫立凝想,记起她天真娇小模样。那天清早,她淡淡涂了一抹额黄,正倚门张望。一边举起衣袖挡风,一边笑盈盈地把话儿对我讲。我象神话传说中的刘郎,重到旧地寻访。邻里们说,往昔姐妹们盛名同享,至今能保持声价的,只有我心上的秋娘。记得那时,我吟诗作文,她作为知音激赏。这些,我一直铭记不忘。如今呵,不知她陪伴着谁,去名园饮酒欢畅、东城徜徉。唉!往事如孤雁飞逝,只留下一片茫茫。我来此地是为了探寻春天讯息,得到的却是满腹凄惶。连路边官柳,也垂下黄金色枝条表示悲伤。啊!暮色已降,还是骑马回去吧!丝丝细雨飘落路边的池塘。再瞧一眼那令我愁肠欲断的院落,只见柳絮纷飞,帘子随风晃荡。

【集评】 宋·沈义父:“结句须要放开,含有馀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如清真之‘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之类是也。”(《乐府指迷》)

清·周济:“‘事与孤鸿去’,只一句,化去町畦。”又云:“不过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看其由无情入,结归无情,层层脱换,笔笔往复处。”(《宋四家词选》)

近代·吴梅:“余谓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为万世不祧之宗祖。究其实亦不外沈郁顿挫四字而已。即如《瑞龙吟》一首,其宗旨所在,在‘伤离意绪’一语耳。而入手先指明地点曰章台路,却不以目前景物写出,而云‘还见’,此即沈郁处也。须知梅梢桃树,原来旧物,惟用‘还见’云云,则令人感慨无端、低徊欲绝矣。首叠末句云,‘定巢燕子,归来旧处,’言燕子可归旧处;所谓前度刘郎者,即欲归旧处而不得,徒彳亍于愔愔坊陌、章台故路而已。又是沈郁处也。第三叠‘前度刘郎’,至‘声价如故’,言个人不见,但见同里秋娘,未改声价, (引者按:其实‘同里秋娘’即指‘个人’;原文是‘旧家秋娘’)是用侧笔以衬正文,又顿挫处也。燕台句,用义山柳枝故事,情景恰合。名园露饮,东城闲步,当日己亦为之,今则不知伴着谁人,赓续雅举。此‘知谁伴’三字,又沈郁之至矣。‘事与孤鸿去’三语,方说正文,以下说到归院,层次井然;而字字凄切,末以飞雨风絮作结,寓情于景,倍觉黯然。通体仅‘黯凝伫’、‘前度刘郎重到’、‘伤离意绪’三语,为作词主意,此外则顿挫而复缠绵,空灵而又沈郁,骤视之,几莫测其用笔之意,此所谓神化也。”(《词学通论》)

近代·夏敬观: “词中对偶,最忌堆砌板重。如此词‘褪粉’二句,‘名园’二句,皆极流动,所以妙也。”又云:“‘愔愔’、‘侵晨’挺接。”又云:“末段挺接处尤妙,用潜气内转之笔行之。”(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引夏敬观评《清真集》)

【总案】 本词前人曾目为《清真集》“压卷”之作,今天不一定作如是观,但仍不失为清真最佳作品之一,因为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方面,它都能很好地体现清真词的特色。从本词可以概括清真一般词的抒情特色。其一,写情深挚。在人去楼空后对景凭吊,感情沉郁。其二,格调不俗。写伊人选取形体、情态的娇小可爱处,不作重墨浓彩的静止刻划外貌,重意态胜于容貌;写两情相爱,选取雅举画面、着重知音之感。这和抑永爱情词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其三,抒情中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常伴随具体情节,这又有别于姜夔的清空和秦观的俊逸。其四,清真善于以景结情,结句放开,余意不尽。如本词结句“断肠院落,一帘风絮”,诗人旧地重游而物是人非的寂寞惆怅心情,是通过眼中风絮凄迷的春晚景色表达出来;后来白石《翠楼吟》后结云:“西山外,晓来还卷,一帘秋霁”同此机杼。


周邦彦《瑞龙吟》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周邦彦《瑞龙吟》

《瑞龙吟》·周邦彦

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骄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这首词,意味深长。词中作者以“刘郎”自喻。刘禹锡是唐代顺宗时的革新派人物,后遭贬放,又曾返京师。周邦彦倾向新政,曾为宋神宗所赏识,后神宗逝世,高太后听政,任用司马光等,周邦彦外出为庐州教授,羁旅荆江,游宦溧水。直至哲宗亲政,罢黜旧党,周邦彦才得返都。但在当时执政的新党实已变质,他的抱负仍然不得抒展,所以这首词当是暗寓这些情节的。

词,字面上的重见桃花、重访故人,有“还见”、“重道”之喜,但只见“定巢燕子,归来何处”,“旧家秋娘,声价如故”,自己则“探春尽是,伤离意绪”。空来空去,落得“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中片以“黯凝伫”之人的痴立沉思写起,不写他所访求之人在与不在,而只“因念”云云,表面上描绘其昔时情态笑貌,实则追想从前的交游欢乐,但不明说,实是词的顿挫之处。下片则铺开来写,加深描绘“前度刘郎”、“旧家秋娘”,一则“事与孤鸿去”,一则“声价如故”,对照写来,顿挫生姿。“燕台句”写空有才名,而今只留记诵。“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清游何在?真是沉郁之至。一结以“飞雨”、“风絮”,景中含情,沉郁而又空灵。这首词以“探春尽是伤离情绪”为主旨,直贯全篇。


唐宋词之《周邦彦《瑞龙吟》》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周邦彦《瑞龙吟》

周邦彦《瑞龙吟》周邦彦

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曲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11),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12)。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13)。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14)

注释 ①章台路:唐诗人韩翃曾作《章台柳》赠给歌姬柳氏,故“章台”多指妓家,此处指歌馆倡家聚集之地。②褪粉梅梢:梅花渐落。③试花桃树:桃树开始开花。④愔愔(yīn):幽深、寂静的样子。坊曲:唐制妓女所居曰“坊曲”。⑤定巢燕子:出自唐杜甫《堂成》诗:“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定巢,寻定鸟窝。⑥个人:那人。乍:初、才。门户:此代指妓院。⑦侵晨:清晨。宫黄:古代妇女的一种妆饰,在额间涂黄以为饰。障风:遮风。⑧前度刘郎:据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二仙女并结为夫妻,半年后刘、阮思归,仙女送二人返家。后两人再入天台山,其中刘晨两度入山,故谓“前度刘郎”。此处自指重游故地,亦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句。⑨秋娘:杜秋娘,唐代著名歌伎,善唱《金缕衣》曲。⑩燕台句:唐李商隐曾作《燕台诗》四首,描情摹怨、忆旧伤别,备极工细,传诵一时,洛中妓柳枝尤赞诵之,后因以“燕台句”指工于言情的诗词佳作。(11)谁伴:伴谁。露饮:饮酒时脱去帽子和束发的纱巾,露顶而饮,形容狂放、不拘礼节。(12)“事与”句:指旧情不再有,语出唐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诗:“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13)金缕:初春时柳条新绿嫩黄如金线。(14)风絮:柳絮。

朝云小像【清】 王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鉴赏 本词写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或绍圣四年(1097)时,周邦彦出任外官十年期满后,回到京师,重游旧地,追怀往事,思念当年曾相恋过的一位歌伎,并由此引发无限的感触,表达了一种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深沉伤感。

此词调属双拽头,即前两阕句式、平仄完全相同,形式上就像第三阕的双头。首阕中的“章台路”引出词人所在的地点,而“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则点明时令——时值梅落桃开之际。此时此地,词人以“定巢燕子”自喻,“归来旧处”,重游“坊曲人家”。第二阕自“黯凝伫”始。一个“黯”字,便奠定了此词伤感的基调;一个“记”字,便引出往昔无限美好的回忆,那时人美情更美! 前两阕中,第一阕实写此时之景,第二阕虚写昔日之人,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词人深沉的情意便流露无遗。第三阕首句便为“前度刘郎重到”,既使用了东汉刘晨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又化用了刘禹锡的诗句,与作词时的心境(追怀故人)与情景(“桃树”“人家”)俱合,笔法甚为巧妙。词人通过“访邻寻里”,知道自己所惦记的人“声价如故”,不由地又想起当年和伊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燕台句”则是以李商隐和柳枝的典故来暗示词人自身和“旧家秋娘”的情缘。写到这里,词人笔锋一转,不知秋娘“伴谁”在“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一句“事与孤鸿去”,便把无限的情感咽住,即便有满腹的怅惘,也不再追述。全篇末数句又转而写景,融情于景,“纤纤”的“飞雨”,“一帘”的“风絮”,皆为使人销魂断肠之物。至此,词人的“伤离意绪”刻画得淋漓尽致。三阕结合,丝丝入扣,层层深入,极缠绵婉转之致。

此词的一大特色就是巧妙地运用典故、化用前人的诗句,而且用得“不露声色”,恰到好处,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前面提到,“前度刘郎”是用了东汉刘晨再入天台山时物是人非的典故,同时也化用了唐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的诗句;“燕台句”出自唐李商隐《赠柳枝》诗中“长吟远下燕台句”一句,也是用李商隐和柳枝的相爱却无结果暗示自己和秋娘同样无所终的结局。两个典故含蓄而又妥帖的使用,极好地烘托了词人的心境。另外,“试花桃树”化用了唐张籍《新桃行》诗中“植之三年馀,今年初试花”一句;“定巢燕子”“事与孤鸿去”则分别化用了杜甫、杜牧的诗句,嵌在词中,毫无堆砌之感,反而将古人的心境和自身的心境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为词作增色不少。

清人周济评此词“不过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宋四家词选》)。此词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句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一首“旧曲”,经过词人细腻的笔触和反复的吟唱,便得到了全新的“翻唱”,感人至深! 俞平伯先生认为“此词《清真》《片玉》各本俱列第一,当是压卷之作”,对该词评价甚高,实不为过。(郭金雪)

集评 清《陈廷焯:“笔笔回顾,情味隽永。”(《词则《别调集》卷二)

吴梅:“《瑞龙吟》一首,其宗旨所在,在‘伤离意绪’一语耳。”(《词学通论《概论二》)

链接《瑞龙吟》词牌。《瑞龙吟》是周邦彦自创的一个词牌,分三段,前两段为双拽头,一百三十三字,仄韵。

词的结拍。结拍本指一首乐曲或乐曲一段的结尾,后指一首词或词的一段的结句,又称“歇拍”“煞拍”“煞尾”等。一首乐曲或乐曲一段的结尾处,往往是乐曲颇为精彩的地方:与此相应,词人在“倚调填词”时也十分注重结句的锤炼。对于结句的重视,在词乐还依然流行、词作还仍然可歌、而词的创作已越来越雅化和案头化的南宋时代,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如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专论“结句”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馀不尽之意,以景结尾最好。如清真‘断肠院落,一帘风絮’,‘掩重关,遍城钟鼓’之类是也,或以情结尾亦好。”又云:“最紧是末句,须是有一好出场方妙。”到了词与音乐分离之后、词的创作已成为按格律填写的时代,词作者和词论家对于结句的功能依然非常看重,甚至探索和总结出更丰富多彩的结句方法和经验。如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云:“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结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外借形,不外白石《诗说》所云辞意俱尽、辞尽意不尽、意尽辞不尽三者而已。”这实际上是对宋以来词的创作在结句方面的方法和经验的一个归纳和总结,比之沈义父所论更为深入细致。(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