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周邦彦《庆春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周邦彦《庆春宫》《庆春宫》 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①倦途休驾,澹烟里、微茫见星。②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华堂旧日逢迎,花艳参差,香雾飘零。③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④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⑤ 【注释】 ①惊风驱雁:指寒风吹散雁行,语本南朝宋·鲍照《代白纻曲二首》其一:“穷秋九月落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 ②休驾:停下车子。微茫:模糊迷茫。③华堂:装饰华丽的厅堂。花艳:花儿一般娇艳,指美女。参差(cen ci):这里指众多的美女高矮不齐来来往往的样子。④弦管:泛指乐器;这里指演奏乐曲的众女子。娇凤:指那位妇子。簧暖笙清:古时笙里的簧片用高丽铜制成,冬天吹奏前须先烧炭火,将笙置于锦薰笼上再加四和香薰烤,簧片烤暖之后,吹起来声音才清越悦耳。参见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⑤一饷:同“一晌”,一会儿,一阵子。 【译文】 天空的浓云连接着平直的山冈,群峰围绕着凄冷的原野,我循着回环的道路走近了这座孤城。败残的柳枝上栖息着不断啼叫的乌鸦,陡起的狂风吹散了低空的雁阵,到处迥荡着一片耸动人心的秋声。我感到旅途疲乏,赶忙停下车子,只见在迷茫惨淡的暮烟里,闪烁着几颗寒星。满身的尘土使我变得面容憔悴,我生怕面对这黄昏的衰景,因为满腔的愁情离思会被牵引出来,缠绕得我难以安宁。这时我想起了那天在华丽的厅堂里巧遇她的情景:花色不一的美女们济济一堂,沁人心脾的香气四处飘零。在大厅当头那群演奏乐器的女郎当中,有一位娇小的人儿最让我动情。深夜的笙簧被烤得暖融融的,她演奏的声音十分清亮好听。我和她频频地用眼波互通心意,只恨匆匆忙忙密约未成。唉,现在我凭空会有这么多烦恼,都只为当初相逢的那一阵子,轻易让恋情占据了心灵! 【集评】 宋·张炎:“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役,则失其雅正之音。耆卿、伯可不必论,虽美成亦有所不免。如‘为伊泪落’;如‘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如‘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所谓淳厚日变成浇风也。”(《词源》卷下) 近代·王国维:“词家多以景寓情,其专作情语而绝妙者,如牛峤之‘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顾敻之‘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欧阳修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晌留情。’此等词,求之古今人词中,曾不多见。”(《人间词话删稿》) 近代·陈洵:“前阕离思,满纸秋气。后阕留情,一片春声。而以‘许多烦恼,一句,作两边绾合,词境极浑化。”(《海绡说词》) 【总案】 此词将晚秋时节的羁旅愁怀和忆念情人的相思之苦融为一片来尽兴抒写,颇见作者善于铸造特定抒情境界的艺术工力。词的上片,有层次地铺写秋日黄昏莽莽郊原的肃杀景色,以哀景衬愁人,自然凸现抒情主人公尘埃憔悴的形象。下片极写昔日之旖旎风光,用温馨甜美的忆旧场面和前边的衰飒之景相对照,形成绝大的反差,用以突出眼下的凄凉哀婉之情,肺腑毕现,震动人心,确属王国维所谓“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周邦彦《庆春宫》周邦彦《庆春宫》周邦彦
周邦彦 云接平冈①,山围寒野②,路回渐转孤城。衰柳啼鸦③,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④。倦途休驾⑤,澹烟里、微茫见星⑥。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华堂旧日逢迎。花艳参差⑦,香雾飘零⑧。弦管当头⑨,偏怜娇凤⑩,夜深簧暖笙清(11)。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晌留情。 注释 ①平冈:平坦山头的脊岭。②寒野:寒冷凄凉的原野。③衰柳:秋天逐渐凋落的柳树。④秋声: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落叶声和秋虫声。⑤休驾:此指在疲乏的旅途中停下车马到驿馆住宿。⑥微茫:隐约模糊。⑦参差:纷纭繁杂。⑧飘零:这里指香雾随风自空中降落。⑨弦管:泛指各种乐器。当头;正对面,迎头。⑩娇凤:此指玉笙声音清亮如凤鸣。娇:谓声音细嫩,清润。(11)簧暖笙清:这里指笙簧被烤热之后,声音特别清越。 秋水晚翠图 【五代】 关仝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是一首旅途怀人的词,写于从襄阳又上征程时。上片写羁旅之愁,下片回忆旖旎情事,这种对比法似乎是清真词的惯用手法,如《氐州第一》(波落寒汀)、《念奴娇》(醉魂乍醒)、《浪淘沙》(万叶战)皆是如此,此篇也不例外。 作品开篇以铺叙手法,勾勒了旅途秋景。“云接平冈,山围寒野”中的“接”与“围”两个动词极具气势,从云和山着眼,极力描绘一幅开阔广漠的画面。“路回”句中的“渐”字也经得起推敲,表现了道途之遥远曲折,旅人之焦灼不安。紧接着的一组对句“衰柳啼鸦,惊风驱雁”犹见功力,它与“云接”二句词序错落,并不给人以重复雕琢之感。古诗中常常“柳”“鸦”并提,秋日中枯槁的柳树上有乌鸦在悲啼,这的确是一组让人感到凄惶的意象。而“惊风驱雁”中的“驱”字是写雁阵顺风而飞,好像风在后面追赶似的。“惊风”出自三国魏曹植的《赠徐幹》“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唐代李白也有“惊风西北吹,飞落南溟去”(《赠溧阳宋少府陟》)之句。“惊风”除了表现秋风之猛烈肃杀之外,也让人感到时序变换之迅速。此二句状眼前之景,同时又暗示着作者的心绪。词人此刻天涯孤旅的情形,与为惊风所驱赶的秋雁极其相似,都是仓皇无措不由自主的。“动人一片秋声”收束上文,同时也照应前文“云接平冈,山围寒野”之景,正因为天地广阔,四野荒寂,鸦啼、雁唳、风声才会显得如此辽远,“一片”二字更突出了这种“秋声”的单调,正如欧阳修《秋声赋》中所言:“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以上景物都是词人在“路回渐转”的路途上所见,所描写的景象也像视点一样动荡不定,而从“倦途休驾”开始,视点转为静态,因此接连而下的“澹烟里、微茫见星”两个意象就显得较为静寂,淡淡的烟尘和微茫的星光,都是在作者经过一天的旅途劳顿之后,在投宿之时观察到的。当身体得到暂时的安歇,词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尘埃憔悴”并不针对此日此刻的感慨,而是连日来旅途中的写实。“生怕黄昏,离思牵萦”这两句不由让我们想到了元代王实甫的散曲《十二月过尧民歌》中的一句“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黄昏时刻,的确最能引发离人思妇的伤感情怀,然而,即使再害怕黄昏使人“离思牵萦”,自然的规律也难以改变,此刻天空中黯淡的星辰说明词人最不愿意面对的黄昏已经到来。 下片转向回忆中的往事,“华堂旧日逢迎”云云的绮艳与富丽,恰与上文枯涩的秋日薄暮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者之间形成巨大反差,使当日之乐在回忆中愈显其乐,而今时之哀在回忆的映衬中愈显其哀。写美人,作者用“花艳”以喻其色,“香雾”以况其味,“参差”以状其多。然而在“弦管当头”的众多美人之中,作者最难以忘怀的是那位在夜深独奏笙簧的“娇凤”。将“暖”“清”置于“夜深”这一凄清的意境之下,则笙簧之“暖”“清”更加可贵。然而作者写乐景并非一味写乐,“香雾”所营造出一种缥缈之感,提醒读者这毕竟是回忆而非现实。“夜深”也让人感到,即使筵席再欢乐,也总有曲终人散的一刻。果然从“眼波”句开始写到人生的遗憾。一直到结尾“只为当时,一晌留情”,急转直下,再次回到苦恼的现实之中。 此词作结尾直接抒情,引起了评论者的争议。南宋张炎在《词源》中贬之:“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而王国维则认为这属于“词中本有专作情语而绝妙者”(《人间词话》)。其实这样的直接抒情有愈朴愈厚、愈厚愈雅的特点,当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就能达到情致绵绵不尽的效果。然而它一定是建立在前文情绪的铺垫之上的,如果脱离语境的刻意模仿,必然会显得颦眉搔首。(付海婧) 集评 清《陈洵:“前阕离思,满纸秋气;后阕留情,一片春声。而以‘许多烦恼’一句,作两边呼应,法极简要。”(《抄本海绡说词》) 链接 簧暖笙清。古人用炭烘烤笙簧,使其声音更加清越。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七“笙炭”条记载:“只笙一部,已是二十馀人。自十月旦至二月终,日给焙笙炭五十斤,用锦熏笼藉笙于上,复以四和香熏之。盖笙簧必用高丽铜为之,靘以绿蜡,簧暖则字正而声清越,故必用焙而后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