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周邦彦《西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周邦彦《西河》周邦彦《西河》周邦彦
周邦彦 长安道,潇洒西风时起。尘埃车马晚游行,霸陵烟水①。乱鸦栖鸟夕阳中,参差霜树相倚。 到此际。愁如苇。冷落关河千里②。追思唐汉昔繁华,断碑残记。未央宫阙已成灰③,终南依旧浓翠④。对此景、无限愁思。绕天涯、秋蟾如水⑤。转使客情如醉。想当时、万古雄名,尽是作往来人、凄凉事。 注释 ①霸陵:在今西安。附近有霸桥,因汉文帝陵墓在此,故称霸陵。②“冷落”句:柳永《八声甘州》词:“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③未央宫:汉宫殿名。④终南: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⑤“绕天涯”句:唐白居易《中秋月》诗:“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秋蟾:秋月,因传说月中有蟾蜍,故名。 秋山问道图 【五代】 巨然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首词与《风流子》(枫林凋晚叶)同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天词人即将离开长安之时。二词一为怀古,一为赠别,但是这两首词的词风无论是追思史迹的开阔大气,还是儿女情长的柔靡婉约,长安之旅留给词人的始终都是“无限愁思”。诚然,对于周邦彦这样一个颇为自许、又执意于功名的胸怀壮志的人来说,长安,这个见证昔日汉唐盛世的地方,其富含的历史内蕴自然会激发他的无限感慨;而作为一个风流多愁的少年,离别之际,“掩面牵衣”的难舍难分更是必然之事。相对来说,赠别之词在他的作品中为数众多,而怀古之作却少之又少(周邦彦怀古词共三首,分别作于金陵、扬州和长安),本词即为其一。 词由长安道上的西风写起,点明时间为金秋渐冷之时。西风潇洒,不管行人,时时扬起漫天尘埃,不禁让人想起宋贺铸《将进酒》词中的句子:“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诚然,这通向天子的长安古道上,曾有多少京华倦客拖着疲惫的身躯,汲汲于对功名利禄的追寻当中,百般焦渴却又无法自拔。周邦彦的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 虽然他游历长安,并不为接近当朝天子,但是其心其志却是纤毫不异。在这萧瑟冷秋,功业未成、声名未就的他就要离开长安,心中自然会有几分感想,于是词人才“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唐李商隐《乐游原》),看到了一幅凄迷的长安晚景图。 据学者推测,词中远眺之地当为长安县东的乐游原上——当时可以俯视长安的最高点,故而词人在观看长安秋日晚景之时,也可以把无数汉唐旧迹尽收眼底。此处,词人看到了参差的树木,它们密集地挨着,仿佛畏惧秋霜而互相倚靠;斜阳中几只寒鸦乱飞,与归巢的鸟儿共鸣林际,叫声中透着一丝凄楚;更有霸陵送别之地笼罩在一片伤心的烟水苍茫中,而饱经沧桑的函谷关和蜿蜒千里的黄河正被血色残阳涂上一抹苍凉雄浑的色调;时光偷换未能改变终南山的浓翠一片,而流年似水却让人事几经变迁: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名为“长乐”“未央”的宫阙如今已变作灰土,汉唐昔日繁盛之时,刻石勒碑希望功垂千古,而如今也只剩下了断裂的碑身,漫灭的文字。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纷繁的人世中,到底什么是永垂不朽的? 词人末二句总结得好:“想当时、万古雄名,尽是作往来人、凄凉事。” 词人晚登古原,思绪在眼前之景与历史陈迹间来回转换,这无边的秋意与世事的无情使他的身心也浸染着丝丝凉意,心底生出无限惆怅。“到此际。愁如苇”和“对此景、无限愁思”分别用于二三两阕的开头,足见词人内心所受到的触动已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此时更有一轮行遍天涯的明月清光如水,泻在满心愁绪、他乡倦旅的词人仰望苍穹的脸上,同是漂泊之属,词人对月无言,只有“中心如醉”,深陷于这片清愁之中了。 这首词在怀古察今中道出了游子心中的沉痛。虽有慧眼洞明世事,但词人的感情仍耽于一片凄凉之中,一往而不复。这与他之前的苏轼、贺铸等人在此类题材的词作中表达出来的豪爽和放旷大不相同。遣词造句上,本词既有精心雕琢、匠心独具的命意,也有平白如话的表达。如写愁,“愁如苇”三字便给全词增添了一分“蒹葭苍苍”般的诗境,而“无限愁思”却又把愁绪直接写出,掷地千钧。较为难得的是结构的安排上,情与景的交互,历史与现实的穿插,尤其是对要表达的情绪的反复皴染,使整首词浑厚顿挫中见一唱三叹的摇曳之美。(张艳秋) 链接《西河》词牌。唐代教坊曲中有《西河剑器》《长命女》等源自西域的大曲,后传入西河地区(今山西汾阳一带),遂以“西河”命名。宋人将旧曲名重新制成新声,用为词调。《西河》一调,全词分上、中、下三片,一百零五字,上片六句四仄韵,中段七句四仄韵,下段六句四仄韵。另列别体五种。 周邦彦《西河》周邦彦《西河》
周邦彦 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是一首精工富艳、典雅华美的词。全词最大的特色,是古为今用、诗为词用、景为我用的“三用”艺术手法,采取这一手法,把一个金陵古都,通过怀古的深情,写得古旷蕴藉、景况幽深,令人油然产生不胜思慕的感慨。词人一开始就运用古诗,以谢脁的《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一提示,着重指出这个“佳丽地”胜景的特点,使人对这个曾是东晋和宋、齐、梁、陈南朝都会的金陵,产生向往之情。这个地方名称很多,战国时楚国命名金陵,三国孙吴称为石头城,而把上元县称为建业,东晋称为健康,隋称江宁,元称集庆路,明称应天府后名南京。清复称江宁府,民国再称南京。但是,“南朝盛事谁记?”笔法一转,遂感气势顿挫回荡; 尤其是通过发问,不仅迅即揭开了主题的序幕,而且使作者旁若无人、昂然介入怀古的思路之中。从第三句开始,词人一方面继续借用前人的诗句,为自己的词章服务; 一方面大量地摄取当地的景物,通过生动的形象思维,悉为自己的抒怀遣兴之用。“山围故国”之句,显然是从唐诗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之一《石头城》中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所出,不过周邦彦结合如绕的清江和好似“髻鬟对起”的远山,把这个“故国”的形胜写得更加形象生动了。为了把境界开拓得更深远,把景物写得更具怀古的幽思,作者再次运用刘禹锡这一首诗中的“潮打空城寂寞回”,锤炼成“怒涛寂寞打孤城”,对比更见强烈,“怒”和“孤”显然更能体现“寂寞”的荒落之感。而江上游动的风帆,好比“遥度天际”,这一形容,活脱灵动,远景衬托悬念,倍加诱发心思。而“风樯遥度天际”之句,也是其来有自的。谢眺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就说过:“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周邦彦融会贯通,有如己出,可见他的功底之深和手法之妙。 尽管在第一段作者把景物涉猎得好远,眼界放得好宽,但放得开却又收得回来。且看: 从第二段开始,作者把景物从远到近,疏密相间,若动若静,若隐若现,次第拉到了眼前,用来拓展其怀古的意境。“断崖树,犹倒倚”。这一描写已经是景况萧条、荒凉衰败之至,还要加上“莫愁艇子曾系”,更见蕴藉怨旷,扣人心扉。乐府《莫愁乐》二曲之一曾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显然,周邦彦排斥了《梁武帝歌》所谓:“洛阳女儿名莫愁”的说法,而采用了乐府曲,讲明莫愁是来自“石城西”。这个石城就是湖北钟祥县。南京水西门外的莫愁湖由此而得名。这样,就使他的词章加浓了典雅的韵味,使怀古增添了幽怨的情致。可是,作为南朝古都的金陵古迹很多,人们不能对所有的景物都加以缅怀。因此,怎么样去抉择就需要有一定的诗心和才气,以及敏锐的艺术鉴别力。且看: 在“郁苍苍”的“空余古迹”之中,词人着意渲染了“雾沉半垒”。这个“半垒”,就是指亡陈的两个名将韩擒虎和贺若弼的壁垒。韩垒在上元县 (今江苏省江宁县) 西四里,贺垒在上元县北二十里。通过这种渲染,人们看到“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南朝盛事”固然是过眼云烟,而亡陈的韩、贺等英雄人物,又何曾不是“雾沉半垒”,成为后人凭吊的对象?接着,作者索性把前面所引刘禹锡的《石头城》诗的后两句全部袭用过来,写成了“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这样,近景比前靠得更近,日景则变成了夜景,怀古之情也就更加亲切了。而把月通过拟人法来刻画,更是活灵活现,耐人寻味。这里所说的“伤心”,按《全宋词》写的是“赏心”,也就是《景定建康志》所说的“赏心亭”。亭在 (城西) 下水门城上,从这里可以观览有名的胜景秦淮河。作者抚今追昔,自觉江山依旧,景物全非,不也就感到伤心了吗? 这一段,关目处处,相互辉映,不仅同第一段形成了有机的契合; 而且景物潜移,心思沁润,为第三段的展开,作了很好的艺术铺垫。 从第三段可以看到,作者抒写的景物越来越近,运用前人的诗句越来越浑化、衍发,开掘的主题也越来越深刻。不是吗?那些“酒旗戏鼓”不都是眼前的东西吗?可是这是什么地方呢?今日的闹市不就是过去王、谢的侯门么?从“想依稀”到末句的“斜阳里”,几乎整段都是用刘禹锡《金陵五题》之二的 《乌衣巷》的后两句演化而成。从灵巧而流丽的笔触之中,我们既看到了景物的贴身逼近,仿佛感触到人格化了的燕子在对人附耳呢喃,诉说着人世的沧桑和社稷的兴亡; 又领会到词人寄托的意境更加古旷幽瑟,沉郁辛俊,发人深省! 有关这一阕词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周邦彦在元祐八年 (1093) 迁知溧水,由荆州东下,道出金陵时所作,同时所作的还有 《齐天乐 ·秋思》。一说是在周邦彦从浙江历尽艰辛经过金陵回到南京 (今河南商丘市南) 时所作,时在徽宗宣和三年(1121) 之前。当时正是北宋王朝渐趋没落之世,北方的金人虎视眈眈,得寸进尺,侵犯中原; 在南方方腊又率领农民起义,声势直迫杭州。看来后一说比较可靠,作为宋代臣子的周邦彦,亲历严酷的现实,心中自是有着深沉的感慨。词人借前车之鉴,为当时的宋王朝敲响了如何吸取历史教训,用以保卫大好河山的警钟,用心是良苦的,意境是古旷而幽深的。这种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他不是在现在的南京写的,宋代的南京是现在商丘市南。鸿庆宫就在那里。在艺术上,由于周邦彦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因而运用前人诗句为自己的词章服务,甚为娴熟,浑成一体,而没有斧凿的痕迹。同时因为作者精通音乐,所以在格律上显得十分协洽。第三段首句的七字句里,一连的五个仄声韵,顿时加强了沉郁跌宕的气氛,使人有一种心情凝重之感。后三句的句式作七、六、三的处理,不仅仅由于 《钦定词谱》和 《词律》等权威词书是这样处理,并且 《词谱》还律定周邦彦的 《西河》是正体; 而且还在于这样的句式处理,更见长短交错,平仄相间,抑扬顿挫,从而收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在周邦彦之前,王安石也填词写过 《金陵怀古》,不过他用的词牌是《桂枝香》,写的是秋景; 他雄浑沉毅的词风也与周邦彦迥异其趣。其词风是:“合绳墨处,自雍容奇特。” (王灼语) 而周邦彦写的是春景,他的词风是精工富丽,风致典雅,勾勒灵动,律吕调阳,不愧为艺术珍品。他既从柳永的慢词铺叙中构成内部的骨架,又从贺铸的艳丽和秦观的柔媚方面,撷取其所长作为外部的烘染。以他文学功底之深,一旦吸收了花间派和晏殊、欧阳修等人的神髓,更是精华荟萃,取舍无穷。从而形成了他兼众家所长,集前人之大成的艺术特色。因此,王国维说他是“词中之老杜”,并不是溢美之词。尤其是他这一阕《西河》,不仅使“介甫《桂枝香》独步不得” (见沈际飞《草堂诗余》),而且令后世之怀古者望之敬畏,奉为圭臬。而这个六朝古都的金陵更之声名鹊起,游旅兴旺了。 周邦彦《西河》周邦彦《西河》周邦彦
周邦彦 金陵怀古 佳丽地①。南朝盛事谁记②。山围故国绕清江③,髻鬟对起④。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⑤。断崖树,犹倒倚⑥。莫愁艇子曾系⑦。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⑧。夜深月过女墙来⑨,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⑩。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11)。 注释 ①佳丽地:美女如云的地方,此特指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南朝齐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②南朝:此指偏安江左的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③“山围”句:与下文“怒涛”句、“夜深”两句同出自唐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日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故国,此指代金陵。④髻鬟:女人的发髻,此喻金陵江边青山。⑤风樯:指帆船。⑥“断崖”二句:形容山势陡峭。倒倚,倒挂,倒着长。⑦“莫愁”句:莫愁是古乐府中一女子名。今南京水西门外有莫愁湖。古乐府有《莫愁乐》一诗:“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⑧垒:营垒。金陵有白石垒和药垒,用于军事防御。⑨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⑩市:集市。(11)“想依稀”五句:隐括刘禹锡《金陵五题《鸟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南朝两大望族,均居于金陵乌衣巷。 青绿山水图【明】蓝瑛 辽宁旅顺博物馆藏 鉴赏 本词借眼前的金陵物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客观地说,题材方面并没有新意,再加上词中大量隐括前人诗句(尤其是唐人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两首),更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然而清人陈廷焯对此词评价甚高:“此词纯用唐人成句融化入律,气韵沉雄,苍凉悲壮,直是压遍古今。金陵怀古词,古今不可胜数,要当以美成此词为绝唱。”(《云韶集》)诗词鉴赏随个人喜好不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首金陵怀古词能否“压遍古今”或可商榷,但陈氏之言确实抓住了周邦彦此词的两大特征,一是其圆融浑成的隐括技法,一是其沉雄悲壮的艺术境界。借他人之妙言,构一己之佳境,恰如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作诗方法,此词亦可见词人笔力之巨。 词分三阕,凭吊山川旧迹,演说人事变迁,顺序由远及近,场面则或是古今同一,或是古今交错,在整体情景上融成一片浑茫。首二句凭借“佳丽地”与“南朝盛事”勾起人对于金陵无限美好的遐思,“谁记”二字则又把这美好推入了历史无情的轮回里,仅此一处,兴亡之感顿现。“山围”四句从大处着笔描摹金陵千年不变的山川景色——山环水绕。以“髻鬟对起”喻山之形色,可见金陵城正包裹在一片秀美浓翠之中;以“怒涛寂寞打孤城”写水之情势,于动荡摇曳中见孤独清寂之感。山川颜色不改,孤寂不变,那杳然消失于天际的孤帆远影象征着的金陵的落寞也没变。首阕写金陵城周遭景物,苍茫沉郁,以天际帆影收束景语,在空间上和情境上均富有延展无尽的意味。 第二阕词人把视线由遥远的天际拉回到近处倒长于断崖的树上,思绪回到了莫愁当年系艇子的美好场面。“空馀旧迹”四字可见词人有感于物是人非的黯然神伤,亦承上启下,由崖树转而写迷雾中的军垒,把几百年间的争夺杀戮暗含其间,笔法神妙。“夜深”二句从恒久不变的自然景物的角度观照人事的善变,月之“伤心”正是词人面对人事代谢而感伤不已的体现。 由首阕写山川形胜,到第二阕描摹人事变迁留下的陈迹,断崖倒树,雾中军垒,淮水夜月,其郁郁苍苍中透露出的沉重悲凉的情感基调是一致的。第三阕不同于前面对山川旧迹的感伤,词人把怀古的目光定格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写“酒旗戏鼓”装点着热闹的集市,场面欢悦,而“甚处”的追问又把这难得的一抹亮色引入了历史的感慨中。原来词人是在感慨被历史湮没的王、谢风流,感慨昔日繁华竞逐之地如今都变作了寻常巷陌。末四句词人借不知人事的燕子斜阳中的对语来寄托自己对历史沉浮兴替、荣辱盛衰的感慨,表达含蓄委婉,但意境同样苍凉浑茫。 这首词熔铸他人之作,构造出疏荡悲壮的境界,其技让人叹服,其情让人生哀。虽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提出了周词“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的局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众多金陵怀古的作品中,本词堪称佳作。(张艳秋) 集评 俞陛云:“闰庵评此词前二段云:‘佳处在境界之高。若仅以点化唐人诗意论之,尚浅。’余谓第三段‘燕子’‘斜阳’数语,在神韵之远,若仅以点化‘王谢堂前’诗意论之,尚浅。”(《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链接 宋代的文化名城——江宁府。江宁府即今江苏南京,本名升州,真宗天禧二年(1018)改,高宗建炎三年(1129)改称建康府,为江南东路治所和经济文化中心。南宋后期城市人口达几十万。郊区多圩田。有丝织、造纸、造船等手工业部门。朝廷在此设有织罗务,主织高级丝织品。所产纸张、漕船有名。商业繁盛,为沿江沿海的重要货物集散地,神宗熙宁年间商税额居全国各城市的第14位。茅山书院为宋初六大书院之一,南宋时还有明道、南轩等书院。莫愁湖在南宋时已为名湖。王安石曾三知江宁府,晚年定居于半山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