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周邦彦《拜星月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周邦彦《拜星月慢》《拜星月慢》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①竹槛灯窗,识秋娘谢院。②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③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④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⑤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⑥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⑦ 【注释】 ①小曲幽坊:指妓院;唐制,妓女所居名坊曲,《北里志》有南曲、北曲之称。②秋娘:唐代金陵歌妓,这里借以点明所爱女子的身分。③琼枝玉树:比喻女子的优美身姿体态。④水眄(mian面)兰情:形容女子有水灵灵的眼睛和兰花一般优雅的性情。语出唐·韩琮《春愁》诗:“吴鱼岭雁无消息,水盼兰情别来久。”眄:眼波斜顾。⑤“画图”句: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画图省识春风面。”指曾经先看到过该女子的画像。⑥瑶台:本仙家所居之地,这里喻指妓女所住的房间。雨润云温:指男女欢会,语本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⑦怎奈向:见前《大酺》(对宿烟收)注⑥。 【译文】 起更的鼓声催促着夜色的降临,露水早把路上的尘土清洗得不留半点。满街的月色朦朦胧胧,幽静小巧的坊曲依稀可见。啊,翠竹掩映的栏干,灯光明亮的窗帘,我认出了她居住的美丽庭院。她笑盈盈地出来和我相会,那优美的身姿就象一棵袅袅婷婷的玉树,那焕发的容光犹如温暖的太阳把云霞映得多鲜艳!还有那水汪汪的一双大眼,那高雅的神情使人想起空谷幽兰。在我这辈子相逢的女子中,她头一个使我觉得无比的稀罕。当初,我先在图画上认识了她娇美的容颜。真料想不到,自从我上她那儿去会面,我俩就难舍难分无限依恋。不知从那里起来一阵疾风,把热恋中的我们活活地吹散。可怜我如今只好忍受荒凉寒冷,孤单单一个人寄住在无人的旅馆。我紧紧地关上房门,倾听着破墙下的秋虫一声声哀叹。怎奈何,我对她的一股相思之情似火燃,那怕重重溪山也不能隔断! 【集评】 明·卓人月、徐士俊:“虫曰叹,奇。实甫草桥店许多铺写,当为此一字屈首。”(《古今词统》) 明·李攀龙:“上相遇间,如琼玉生光;下相思处,浑如溪山隔断。”(《草堂诗余隽》) 清·周济:“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半阕,几疑是赋也。换头再为加倍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宋四家词选》) 清·黄苏:“美成以内庭供奉出守顺昌,道中寂寞,旅况凄清,自所不免。而依依恋主之情,‘隔溪山不断’,饶有敦厚之致。‘惊风吹散’句,怨自有所归也,可以怨矣。”(《蓼园词选》) 现代·唐圭璋:“此首追思昔游,无限伤感。昔日之乐与今日之哀,俱能加倍写足。起三句,写坊曲之夜色。‘竹槛’两句,写入门见人。‘笑相遇’以下数句,极称人情态缠绵。‘似觉’两句贯下,‘总平生’一句总承上文。‘画图中’一句开,‘谁知道’一句合。‘瑶台畔’与‘竹槛灯窗’相应。‘眷恋’句承上,‘苦惊风’句起下。‘念荒寒’三句,皆写现今苦况,与上片对照,最为出色。末句,说出相思之情,亦悠然不尽。”(《唐宋词简释》) 【总案】 这是清真以叙事和写实来寓情的杰作之一。它所咏情事,略同《瑞龙吟》,然并非重游旧地,而是神驰旧游。通篇以对自己与伊人交往过程的回忆性描述为主,对照现在的孤苦伶仃之状,以寄托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开头即用倒叙手法,以细腻的叙事笔调先画出美人出场的背景。先写路途,次写居处,再写会晤,层次分明,步步逼近。更为精采的是以比体正面描写美人的可爱形象。这里不重形似,而以神情描写为主,颇不落套。下片开头是追叙中的追叙,延伸上片描写之绪。“谁知道”以下方正面宣写离情,使人读到末段方知全篇所写的原来是一幕始乐而后哀的情场悲剧。“惊风”吹散温润之“云雨”,正如意外事故拆散美好的姻缘。通体用此喻,处理极为含蓄而简洁。周济所谓“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及“换头再为加倍跌宕之”云云,的确道着了此词章法上的妙处。 周邦彦《拜星月慢》周邦彦《拜星月慢》周邦彦
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①,小曲幽坊月暗②。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④,暖日明霞光烂⑤。水盼兰情⑥,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春风面⑦。谁知道、自到瑶台畔⑧。眷恋雨润云温⑨,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⑩,隔溪山不断。 注释 ①清尘收露:指露水吸收了空气中的尘埃。言空气之清。“清尘”典出左思《魏都赋》:“增搆峨峨,清尘彯彯。”②小曲幽坊:坊曲为唐代妓女居住之地。③秋娘:唐代金陵(今南京)歌伎。杜牧曾为其赋《杜秋娘诗》。此借指所思之人。④琼枝玉树:喻美人才子或谓比喻秋娘美好的体态。⑤暖日明霞:典出曹植《洛神赋》“皎若太阳升朝霞”句。形容秋娘的容貌如温暖的太阳从彩霞中跳出来一样美丽。⑥水盼兰情:形容眼神如水波一样温柔婉转,神情像兰花一样和顺幽雅。⑦“画图”句:典出杜甫《咏怀古迹》诗:“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春风面指美丽的容颜。⑧瑶台:传说中神仙的居所。此用来比喻秋娘的住处。⑨雨润云温:指男女欢爱的美好。云雨,男女欢爱。⑩怎奈向:怎奈。“向”为语助词。 听阮图 【清】 刘彦冲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本词是为一位歌伎所作,整首词精巧婉转,为周邦彦词中的佳作。 上阕用递进式结构,先写访美人时的环境,次写美人居处,最后见到美人。开场前三句写夜色。夜色中传来声声更鼓,夜半降下的露水打掉了空气中的尘埃,在昏暗的月光下,可以看见美人幽静的住所。“坊曲”是唐代妓女的居住地,“小曲幽坊”暗示了本词女主人公的身份。这三句既是景色描写,又是为美人的出场铺垫烘托。接下来,在夜色中,女主人公竹栅栏围住的庭院和灯光照亮的窗子,都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来了。“竹”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具有特殊意味的形象,在此处增添了一种幽雅、高贵的氛围。“笑相遇”一句,女主人公出场,而这一“笑”字,则在清幽脱尘的夜色中带来一种动态、温暖的美感。“似觉”而下四句皆写其容貌。“琼枝玉树”常被用来指容止体态,如《世说新语《容止》中就有:“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此处是形容美人身形的白皙修长。“暖日”写美人容貌,使人一见之下,如日出明霞之间般明丽照人。“水盼兰情”,形容眼眸如水波般温柔,神情如兰花般和顺,唐诗人韩琮有句云:“吴鱼岭雁无消息,水盼兰情别来久。”(《春愁》)这里连用了三个典故进行铺排渲染,颇有赋的笔法;同时描写又充满层次感,由远及近,从体态到面容,再到眼波、神情等细节,层层递进,美人的形象愈来愈清晰。近到无处可近时,则以一句“总平生稀见”刹住,造成一种余音袅袅、言不尽意之感。 如果说上阕如一幅工笔画,细腻勾勒了月夜中一座幽静的庭院里一位雅致脱俗的美人,那么下阕的风格就更像一首琵琶曲,在行云流水的节奏中写出了岁月的流逝。词人曾经在画图中,见识过美人倾国倾城的容颜,但当时他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真的能够来到“瑶台畔”,与美人有真正的接触。“瑶台畔”是仙人们的住处,在这里,词人将女主人公比为天上美丽而高贵的仙女,同时,也很容易让人想到李白为杨贵妃所作的那首《清平调》里的句子:“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雨润云温”,写词人与女主人公相处的美好;然而词人还在恋恋不舍时,就“苦惊风吹散”,与美人天各一方了。周邦彦在此处并没有纠缠于“吹散”的细节,而是笔锋一转,迅速写到当下:当下的情况是“荒寒”“无人馆”“败壁秋虫”,与先前“清尘收露”“竹槛灯窗”“笑相遇”等景形成鲜明对比。到此处,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阕所写与美人相见,美人容貌体态,均是回忆中事。而现在,词人在寂寞破败的驿馆中独自体味着孤独寒冷,遥想之前的欢爱,感到相思如丝如缕,不可禁绝,甚至山重水远都无法隔断。结尾处情感表达如丝如缕,反复低徊,回味悠长。 只有充分表达出回忆之美好,才有可能营造出时光流逝的痛彻心扉;因此,上阕图画般的良辰美景、巧笑佳人,与下阕流水般匆匆的节奏感与时间感相得益彰,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感染力,使整首词透彻浑成。(袁先欣) 集评 清《周济:“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阕,几疑是赋也。换头再为加倍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宋四家词选》) 清《陈廷焯:“迤逦写来,入微尽致。当年画中曾见,今日重逢,其情愈深。旅馆凄凉,相思情况,一一如见。”(《云韶集》) 链接《拜星月慢》词牌。中国古代的女子在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流行拜星月以乞巧的风俗,此调得名源自于此。《拜星月慢》,又名《拜星月》,唐代教坊大曲中也有《拜新月》一调,敦煌曲子词中就出现了《拜新月》这一词牌,后来宋人正式更名为《拜星月慢》。该词牌为双调,一百零四字,仄韵;另有一百零二字者。 周邦彦《拜星月慢》《拜星月慢》·周邦彦
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这首词所咏情事,非重游旧地,而是神驰旧游。作为一位工于描写女性的词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稀有的动人的画像。 为了要使词中女主人的登场获得预期的应有效果,词人在艺术构思上是煞费苦心的。他首先画出背景。这里的竹槛、灯窗,也是以景色的清幽来陪衬人物之淡雅。 先写路途,次写居处,再写会晤,层次分明,步步逼近。下面却忽然用“笑相遇”三字概括提过,对于闻名乍见、倾慕欢乐之情,一概省略。这样,就将以后全力描摹人物之美的地步留了出来。 “似觉”以下四句,是对美人的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几层:第一、二句,乍见其光艳;第三句,细赏其神情;第四句,上句说像琼枝和玉树互相交映,是写其明洁耀眼;下句说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辉灿烂,是写其神彩照人。“水盼兰情”一句,语出韩琮《春愁》 “水盼兰情别来久”,“水盼”,指眼神明媚如流水; “兰情”,指性情幽静像兰花。 换头一句,从抒情来说,是上片的延伸;从叙事来说,却是更进一步追溯“笑相遇”以前的旧事。杜甫《咏怀古迹》咏王昭君云: “画图省识春风面。”词句即点化杜诗而成,意思是说:在和其人会面之前,就已经知道她的名声,见过她的画像了。从而也看出了,这次的会晤,乃是渴望已久之事,而终于如愿以偿,欢乐可想。 “念荒寒”以下,折入现在。不写人叹,而以虫鸣为叹,似乎虫亦有知,情自己。如此落墨,意思更深。这三句极力描摹此时此地之哀,正是为了与上片所写彼时彼地之乐作出强烈的对比。 末以纵使水远山遥,却仍然隔不断一缕相思之情作结,是今昔对比以后,中应有之义,而冠以“怎奈向”三字,就暗示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这种相思之情,含义更为丰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