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箜篌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箜篌谣[汉]民歌 结交在相得,骨肉何必亲。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从风暂靡草,富贵上昇天。不见山巅树,摧扤下为薪。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尘。 诗篇收在《乐府诗集》第八十七卷,属于《杂歌谣辞》,为乐府古辞。其产生年代不详, 《文苑英华》编次在梁刘孝咸后,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入《汉诗卷十》。根据作品反映的现实和语言风格来看,我们认为它产生在东汉后期的顺帝之后到建安之前,大致与《古诗十九首》同时。诗篇反映了世风人情的菲薄,知心朋友的难得,表现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的思想。 诗可分作三部分来读。 开首四句夹叙夹议,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作者的交友观念,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尖锐对立。东汉后期,伴随着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游宦风气十分兴盛,大有类于战国后期苏秦那个时代。士人们为了升官发财,攫取声誉,往往不惜抛弃家小,长期奔走在外,至于友谊也就更顾不得了。联系当时人们对陈重、雷义互相推重、义同荣辱的行为致以“嘉似胶漆”的高度褒赏的史实,便可知当时的真挚友谊的可贵了。在这样一个世风菲薄的时代,必然会产生大量象战国纵横家苏秦那样徒有美好言辞、没有忠诚实际的人。在作者看来,结交的宗旨在于内心相投合,双方的心心相印,而不必计较什么是不是亲兄弟等等,作者这种交友观念影响深远,陶渊明《杂诗》中:“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盖本之于此。 中间四句叙议浑融,申足前说。在当时那种游宦之风的吹拂下,整个社会都变了模样。宦官、外戚、官仔等各大政治势力,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吏都大力网罗人才来为自己效力,致使“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已”,“送往迎来,亭传常满”,士人“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引文均见徐干《中论·谴交》)。既有如此强大的阵容,那么有幸而“越龙门”者自然不乏其人。但在作者看来,这些人就象顺风而倒的山草一样,猝然被一阵风吹上了天空,就自以为获得了富贵,比别人高到天上去了:简直是俗不可耐。作者不由得想提醒这些得意忘形的家伙:你们没有看见那山顶上的大树吗?连它们也有被摇撼毁坏、让人们当柴薪烧掉的时候,何况你们这些微不足道的小草呢? “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尘”。批判归批判,作者还得回到现实中来。但是现实真是太令人窒息了,简直就象一眼废井,里面充满了污浊的烂泥。大丈夫怎能甘心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呢?他热烈向往着外面广阔清洁的世界,宁愿到外面去做一粒尘埃。这种高昂的精神格调引起后世一些正直豪迈的文士的共鸣,百余年后左思的《咏史之五》中: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高亢诗句,就与之一脉相承,后先辉映。 总起来说,诗的突出特点是纯朴质实。通篇无奇字,无丽语,只是随着心中所想,信口言来,不假任何雕塑。读着它,不仅没有一般诗歌中常有的美妙感,反而会感到几分朴拙。但细加品味,却是拙中藏秀,奇趣絪缊。作者精神品格中的那种高标异韵,透过这种古朴的艺术风格直扑读者心房,婉如黄土高原迎面吹来的爽风。就艺术而论,它固然不能与同时的《古诗十九首》比美,但其思想格调确为后者所远为不及。这也反映了当时民歌和文人诗的两种不同创作倾向——“缘事而发”和“缘情而绮靡”。 箜篌谣汉乐府民歌。《乐府诗集》录为古乐府杂曲歌辞。此诗在感慨世风浇薄、世态炎凉后表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前四句写人生在世,贵在结交相知,而父母亲人未必真正理解你,因为世风就是这样,美丽的言辞含着虚伪,像苏秦有那样遭遇的人是太多了。苏秦是战国时著名说客,在其未发达前,父母不认,妻嫂不恭;在其发达之后,父母妻嫂态度都变了,所以苏秦感叹说:“嗟呼!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在世,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可见此诗是作者就个人遭际而感苏秦故事所发,故言“结交在相知,父母不必亲”,“甘言无忠实,世薄多苏秦”。接下来诗人用比喻从两方面说明人生贫富有时。“从风暂靡草,富贵上升天。不见山巅树,摧杌下为薪”,风吹倒小草只是暂时现象,富贵上天也有落下来的时候,譬如山巅高树,不照样为材作薪。最后“岂甘井中泥,上出作埃尘”,诗人坚定自己会时来运转,因此宁作奋斗之埃尘,不作蜗居井下之浊泥。这种精神是诗之价值所在,亦是后人应该学习的。此诗具汉乐府诗歌特点,直抒胸臆,朴质自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