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性颈动脉血栓形成
Verneuil于1872年首次报道了损伤性颈动脉血栓形成。它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较多见的是发生在颈部开放性(穿透伤)或闭合性损伤之后,有时颅底骨折亦可并发颈动脉血栓形成,在头部或颈部损伤时由于颈部的过伸或偏向一侧的剧烈运动可损伤颈动脉。这时虽头、颈部的损伤不重,但颈动脉内膜的损伤足以使伤处先形成血栓,逐渐扩展,直至颈内动脉最后完全闭塞。闭塞部位常在颈内动脉起点上1~2cm处开始,可延伸到颅内与后交通动脉交接处。通常引致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梗塞,如果血栓还不断放出栓子,梗塞范围会因此而扩大。
症状多在损伤后几小时或24小时后出现,常见的为程度不等的偏瘫和 (或) 失语症; 约有1/10的病人有抽搐发作,意识可有障碍,重者进入昏迷,提示预后较差。诊断依靠脑血管造影,以证实诊断,并了解侧支循环情况。如果造影显示侧支循环较好,但神经症状却在加重,则可能与栓子释放有关。诊断一经证实,应即探查闭塞的颈动脉,在脑组织尚未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前行血栓内膜切除术。术后可给以短期的抗凝血治疗。如果血栓已不能切除,同时又不断释放栓子,则需在血栓形成的远侧将动脉夹闭或结扎。若有脑供血不足,应作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