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炭疽杆菌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 Cohn,一种长而粗的革兰氏阳性需氧性芽孢杆菌。菌体长3.0~8.0μm,宽1.0~1.5 μm,两端平截。在动物体内不接触氧气时不形成芽孢,单个或呈短链,能形成D-谷氨酰多肽的荚膜;在培养基中能产生芽孢,芽孢在菌体中部,小于菌体,不形成荚膜,但在含有鲜血或血清琼脂培养基上,置5%~10%CO2环境中才能形成荚膜。炭疽杆菌需氧,无鞭毛,不能运动。在琼脂平板上生长旺盛,菌落大而扁平,粗糙不透明,边缘呈卷发状的为强毒株;菌落小而隆起,表面湿润光滑,边缘整齐的为弱毒株。肉汤培养中菌链成卷丝状白色沉淀,上液澄清,不形成菌膜。明胶中细菌沿穿刺线呈倒松树状生长,表面液化呈漏斗状。对青霉素敏感,使菌链成“串珠”状。能分解葡萄糖等,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炭疽杆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而芽孢体对热和化学消毒的剂抵抗力甚强,160℃干热2 h,121℃加压蒸气10 min才能杀死芽孢。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数十年。炭疽杆菌可致人类和动物发生急性、败血性炭疽病,主要引起草食兽动物发生炭疽病。 炭疽杆菌Anthrax bacillus系需氧芽胞杆菌属细菌之一,为本属唯一的致病菌。本菌为粗大的革兰阳性杆菌,菌体长4~8μm、宽1~2μm,菌端平截或稍凹隐,培养时成长链如同竹节。无鞭毛、在机体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上可形成荚膜、在有氧及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芽胞,温度超过42℃或低于18℃则不能形成。本菌培养时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7.4。此菌繁殖体抵抗力与其他细菌相似,但芽胞抵抗力甚强,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数年,煮沸10分钟以上或140℃干热3小时以上方可杀死芽胞。炭疽杆菌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饲料、饮水而感染马、牛、羊等草食动物。人由于接触、解剖病死动物经皮肤、粘膜、消化道及呼吸道侵入人体而得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及炭疽性脑膜炎等。 炭疽杆菌致死性细菌类生物战剂的一种。炭疽传染病的病原体。人畜共患。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亦称炭疽芽胞杆菌。系芽胞杆菌属的一种。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在体内呈单个或短链存在;人工培养成长链,菌体状如竹节。可有荚膜。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5~37℃,最适pH为7.0~7.4。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等,产酸不产气。V-P试验阳性。能产生三种毒素,毒性强。可在自然界存活数十年。煮沸10分钟或干热140℃3小时可破坏芽胞。主要引起炭疽病。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属芽胞杆菌属。是主要引起食草动物炭疽病的病原菌,也可传给人和肉食动物。炭疽杆菌是革兰阳性大杆菌。菌体长3~5μm,宽1~2μm。两端平切,在人工培养中常形成竹节状长链(图)。无鞭毛。在机体内或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可形成荚膜。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0~30℃)的环境中如人工培养基上能形成芽胞,在机体内则不易形成。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落扁平、粗糙、灰白色、不透明,边缘呈卷发状。不溶血或轻度溶血。在肉浸液培养基中,菌链成卷丝状沉淀,肉浸液澄清,不形成菌膜。粗糙型菌落是炭疽杆菌的典型菌落,有毒力和无毒力的菌株菌落相似。但若接种在含0.75%碳酸氢钠培养基中并置5%CO2环境中培养48小时,有毒力的菌株即产生荚膜,菌落也由粗糙型变成粘液型,而无毒力的菌株在这种培养基中不能形成荚膜,菌落仍保持粗糙型。生化反应不活泼,能发酵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产酸不产气。能液化明胶。其他生化反应大多阴性。 炭疽杆菌 ×1100 本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与一般细菌同,但芽胞抵抗力特强,在室温干燥环境中能生活20余年。在皮革中也能生存数年。牧场一旦被污染,传染性可维持20~30年。煮沸40分钟,140℃干热3小时,121℃高压蒸汽10分钟才能杀死芽胞。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也很强,新配制的20%石灰乳、20%漂白粉需浸泡48小时,5%石炭酸需5天。对碘敏感,1:2500的碘液10分钟可杀死芽胞。对青霉素敏感,在每毫升含0.05~0.5单位青霉素培养基上,可发生形态变异,成为大而均匀的球状链,称为串珠,有鉴别意义。有毒的炭疽杆菌如长期在42~43℃中培养,或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石炭酸、重铬酸钾、氯化钾以及甘油,可促使细菌变异,失去产生荚膜和芽胞的能力,变成无毒的光滑型菌落,可利用这种无毒的炭疽菌制备疫苗。 炭疽杆菌有三种抗原成分: ❶保护性抗原: 是炭疽杆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蛋白质,为炭疽毒素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抗吞噬作用并具免疫原性,注射豚鼠可对本菌产生抗感染免疫,故患炭疽病后有免疫力。 ❷荚膜抗原:是由D-谷氨酸多肽组成的半抗原,能抗吞噬,与其毒力有关,失去荚膜后毒力也消失。 ❸菌体抗原:由D-葡糖胺、D-半乳糖和醋酸组成的多糖半抗原,本身无毒性,但有种的特异性,且耐热。感染动物死后,尸体组织浸出液煮沸半小时过滤后,耐热的菌体抗原不被破坏,能与特异性抗体发生环状沉淀,称为Ascoli试验,有诊断炭疽病的价值。 炭疽杆菌的荚膜能抗吞噬,利于其在体内繁殖和扩散。有毒菌株还能产生毒性强的毒素,体外培养时必须加入碳酸氢钠方可产生毒素。毒素有三种成分构成: ❶水肿因子(edema factor,EF); ❷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 ❸致死因子(lethal factor,LF)。这三种物质分别注射动物均无毒性,但PA加以EF或LF,则发生水肿和死亡。三种毒素抗原性不同,三者的相互关系仍不清楚。 炭疽主要是食草动物的传染病,因食入芽胞而发生肠炭疽,或皮肤接触而引起皮肤炭疽。牛羊最易感,马、猪次之,犬为食肉动物,有一定抵抗力。细菌进入易感机体后,因能抗吞噬而扩散入血,引起败血症。如进入免疫机体可被吞噬而消失。人对炭疽杆菌也很易感,因侵入途径不同而产生三种不同类型的炭疽病。 ❶皮肤炭疽:最常见。细菌直接经皮肤小伤口进入,初在局部形成小疖,中心有水泡,以后化脓,最后中心形成黑色坏死。病人高热寒战,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成败血症而死亡。 ❷肺炭疽: 由于吸入芽胞,病初似感冒,以后发展成严重的支气管肺炎及全身中毒症状,2~3天内即死亡。 ❸肠炭疽: 由于食入未煮透的病畜的肉制品所致,病人有连续性呕吐及便血,全身中毒症状严重,2~3天内可死于毒血症。上述三型均能引起急性出血性脑膜炎而死亡。微生物学检查法首先要选取疑有炭疽杆菌污染的检材,并在有专门防护的实验室内进行检查。先作涂片和革兰染色,如发现有荚膜的典型竹节状革兰阳性大杆菌,结合临床症状即可初步诊断。涂片时应加1:1000的升汞固定5分钟以破坏芽胞,然后染色。如经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为阳性即可诊断。检材的分离培养应分别接种血平板、普通琼脂平板和碳酸氢钠平板。血标本应先做增菌培养。如检材杂菌污染严重则加热65℃30分钟以杀死无芽胞杂菌,再在肉汤中培养4小时增菌后,然后分离培养。如发现可疑菌落,则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及动物试验进行鉴定。必要时可将检材或培养物0.1ml皮下接种小鼠或豚鼠,死亡后,内脏及血液中有大量有荚膜的炭疽杆菌。如检材为干的皮毛,陈旧或严重污染的动物尸体,可作Ascoli试验。此外,还应与类炭疽杆菌进行鉴别。类炭疽杆菌种类甚多,除上述11种外还有许多种类,其共同特点是有动力,有芽胞,无荚膜。多数能溶血。肉浸液中均匀混浊生长或形成菌膜。一般无致病力,是条件致病菌及实验室的污染菌。因其芽胞的抵抗力强,枯草杆菌、嗜热脂肪杆菌和凝结杆菌常用来检定高压灭菌器的效果。与炭疽杆菌的区别见表。根据我国学者1966年研究的结果,炭疽杆菌和类炭疽的鉴别以串珠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和碳酸氢钠培养基在5%CO2条件下培养三个方法最有意义,因此,鉴别应以此三法为主,其余方法仅能作为辅助的鉴别方法。 炭疽杆菌与类炭疽杆菌的鉴别
+: 表示有或阳性 -: 表示无或阴性 预防人类炭疽病关键在于加强家畜炭疽病的防治。及时发现病畜后应立即隔离或宰杀,病畜尸体宜焚烧或深埋在2m下的土中。兽毛、皮革必须消毒处理。对易感家畜要进行预防接种。疫区牧民、屠宰员、兽医和皮毛加工人员以及牧区接触牲畜的其他有关人员,可预防接种人用炭疽减毒活疫苗,效果良好,能维持一年。与牲畜经常接触者每年接种一次。治疗炭疽病可采用抗生素、磺胺及抗炭疽血清等综合疗法。 ☚ 芽胞杆菌属 梭状芽胞杆菌属 ☛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炭疽杆菌是革兰阳性杆菌,大小为1~1.5μm×4~8μm,有荚膜,无动力。在血液或组织涂片中,本菌单一存在或菌数不等,相连成链,菌体两端平齐,链外覆盖着荚膜如竹节。在普通营养培养基上培养作涂片观察菌体呈长链状。本菌可形成芽胞,芽胞为卵形,游离前位于菌体中央。在活的动物体内不形成芽胞,但在尸检的肺切片中可见芽胞。游离的炭疽芽胞在干燥状态下可以存活多年。炭疽杆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容易生长,大多数菌株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培养4~9天可以完全形成游离芽胞。炭疽芽胞最稳定,气溶胶的衰亡率为0.1%/min。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材料,人的呼吸道半数感染量是2×104个炭疽菌芽胞,半数有效感染浓度(ECt50)为0.1mg·min/m3(4×1010活芽胞/g);在无防护条件下,呼吸一分钟可引起50%的人群发生吸入性炭疽。 ☚ 鼠疫的流行病学 炭疽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