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línghún❶迷信认为附在人体上起主宰作用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 【同】魂灵 魂魄 【反】肉体 躯体 躯壳 ❷指思想、心灵等 △ 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深处。 ❸良心;人格 △ 卑鄙的~。 ❹比喻事物的核心 △ 思想是作品的~。 灵魂línghún❶ 〈名〉迷信的人指附在人体上起主宰作用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一旦离开躯体,人就死亡了:灵魂不灭。 ❷ 〈名〉心灵,思想:触及灵魂│高尚的灵魂│灵魂深处的革命。 ❸ 〈名〉良心,人格:出卖灵魂。 【同义】良心│人格。 ❹ 〈形〉比喻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他是球队的灵魂。 灵魂línghún心灵,思想。引申为人的品格、良心。 【组词】灵魂深处︱塑造灵魂︱高尚的灵魂︱出卖灵魂︱腐蚀灵魂 【例句】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 ❍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近义】魂灵︱品质︱人格 【反义】肉体︱躯壳 灵魂líng hún古人认为人有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能离开躯体而存在。亦可指人的精神、思想、感情等。《哀郢》:“羌灵魂之欲归兮。”汪瑗集解:“灵魂,犹今言魂灵,谓人之精神梦想也。”蒋天枢校释:“灵魂,犹言‘神魂’。”《抽思》:“何灵魂之信直兮。”《七谏·哀命》:“灵魂屈而偃蹇。” 灵魂líng hún比喻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灵魂linghun❶传说和迷信中认为附在人身上的一种主宰人的非物质的东西,与躯壳合一,人死可以游离出躯壳:不少宗教都宣扬人死后~可以升天,这是违背科学的说法。 ❷心灵;良心:文艺工作者~要美|别看这种人道貌岸然,其实~很肮脏|这个叛徒出卖了革命组织,也出卖了他自己的~。 ❸比喻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球迷们认为,马拉多纳曾经是阿根廷足球队的~。 灵魂(同)精神 心灵 (反)肉体 魂灵、魂魄、精神、灵魂;躯体、肉体○魂灵hún·líng(~儿)(名)迷信认为附在人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神秘东西:其实,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人死后可有~? ○魂魄hún pò(名)迷信指附在人体内可以脱离人体存在的精神:~如丝如缕,飘忽不定|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 ○精神jīng shén(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面貌|~空虚|~负担很重|~损失|崇高的~| 自我牺牲~。 ○灵魂líng hún(名)魂灵;心灵;良心:躯体和~一起死去|纯洁的~|可窥知其~深处| 出卖~|腐蚀他的~。 ●躯体qū tǐ(名)身躯;身体:病魔吞噬了他的~,但没有夺去他的精神| 毫无生命力的~。 ●肉体ròu tǐ(名)人的身体:宁肯~受苦,也不出卖灵魂|他觉得~痛苦,精神更痛苦。 灵魂←→肉体líng hún ← → ròu tǐ灵魂:心灵;思想。 肉体:人的身体。 【例】 他能用某种方法把爱情造成为一种高贵的艺术,赞赏它,知道它各种神圣的价值,把它保存在心灵里,这样便不仅是满足了一个人的肉体,而也满足了他的灵魂。([波]显克微支: 《你往何处去》) 灵魂 灵魂魂(魂灵;魂守;魂心;魂气;魂景;魂魄;魂神;鬼魂;真魂;营魂;神魂;荧魂) 灵(精灵) 精心魄 神魄 真性 元神,灵魂:阳元 灵魂和肉体:灵肉 人之魂:阴神 活人的魂魄:生魂 生魄 魂魄﹑精神:魂爽 灵爽 精爽 精神魂魄:精魂 梦幻中的精魂:梦魂 魂梦 少女的梦魂:倩魂 高飞的精魂:飞魂 附于人体可离开存在的精神:魄(魂魄;六魄;七魄;营魄) 美人的魂魄:芳魂 ☚ 灵魂 各种灵魂 ☛
意识 意识识(心识) 心趣 脑性 人的意识:人事 精神 精神意识:神识 思想意识:志识 脑筋 灵魂(~深处) 观念 思想 陈旧的思想意识:腐局 色彩、意识、气氛等重:浓厚 半有意识半无意识的样子:有意无意 (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 ☚ 各种思想 同心、离心 ☛
☚ 佛 灵魂 ☛
因素 因素构成事物的各种不同的因素:成分 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要素 元素 起主要作用的基本要素:骨子 不利的因素:弊 病 坏处 害处 引起哀愁的因素:愁机 保证生存发展的基本因素:生命线 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灵魂(政治是~) 极其重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锁钥 使事件发生或变化的直接因素:导火线 引火线 (构成事物的内在条件或成份:因素)
另见:物质 条件 部分 ☚ 因素、传统 传统 ☛
各种灵魂 各种灵魂诗人的灵魂:吟魂 诗人的亡魂:诗魂 志行高尚者的灵魂:芳魂 具有高尚品格的灵魂:雪魄 忠烈者的英魂:忠魂 忠烈之魂:贞魂 受人崇敬的人逝后的灵魂:神(神灵) 英灵 英魂 毅魄 死者的灵魂:亡灵 霣灵 幽灵 幽魂 再天之灵 人死后的魂灵:阴魂 徂魂 女性阴魂:柔魂 诗人的亡魂:诗魂 人死后遗存的魂魄:灵魄 客死他乡者的鬼魂:旅魂 客死异地的鬼魂:鬼容 在阴间的灵魂:冥幽 飘泊无定的魂魄:雪魄 游荡的鬼魂:游魂 孤独无依的魂灵:孤魂 无人祭奠的鬼魂:孤魂野鬼 野鬼孤魂 冤枉而死的鬼魂:冤(冤魂;冤魄) 鹃魂梧丘之魂 梧邱之魂 迷惑的灵魂:迷魂 忧伤的魂魄:愁魄 (迷信者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
另见:信仰 精神 寄托 ☚ 灵魂 鬼 ☛ 灵魂 305.灵魂(p3347.2)书证一引作:《楚辞·屈原<九章·哀郢>》: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亡反。” 按:书证失误者二: 一、“亡反”之“亡”, 乃“忘”字之讹。 二、末句之首有疑问代词“何”,反诘语气较强,则句末当施叹号为宜。原施句号不合语气。 ☚ 露申 青史 ☛ 灵魂一种被认为寓于人体之中而又主宰人体的超自然体。关于灵魂的观念一般为各种宗教理论的核心概念。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亡是灵魂离开躯体的结果,因此,宗教教义中来世的主体一般都是灵魂。宗教人生目的,现世的道德行为也都是为了人死后灵魂能得安乐。但各种宗教的灵魂观念在具体形式上是不相同的。如基督教认为,灵魂是上帝赋予人的,具有理智、意志和记忆等特性。人死后灵魂或升天堂享永福或下地狱受惩罚;佛教认为,凡人死后,灵魂还会转托再生,在三世六趣中轮回,要得解脱,须经长期修炼使灵魂超出三世轮回,进入涅槃;伊斯兰教认为,灵魂是不灭的,当世界末日来临一切生命都完结后,所有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的人都将复活,接受主神安拉的裁决,善者进天国,恶者下火狱。各宗教中的灵魂观念对于各种宗教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宗教道德行为规范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灵魂宗教所信寓居人的躯体之中而又主宰躯体的精神体。远古时代,人类已具有明显的灵魂和灵魂不死的观念。许多宗教认为,人之死亡乃灵魂离开躯体他往的结果。各种宗教的灵魂观念在具体形式上并不完全相同,认为人死后,或灵魂进入宁静休息之所,或转托他种生物之躯活动,或永享天堂之福,或永受地狱劫难等。 灵魂1.注释: “灵魂”一词的希腊原文也有“气息”、“生命”、“活物”、“心灵”等含义。中文圣经里有的地方译作“生命”(可8:35),或作“活人”(林前15:45),也有时作“性命”(徒27:22)。人死了,灵魂就离开了身体,身体便成为被灵魂遗留下来毫无价值的遗体,不再有生命的表现了,人之可贵在于灵魂。圣经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永远远的,并有两个绝然不同的归宿。 2.圣经记载: 1)先知以利亚所住的那家妇人的儿子死了,他“求告耶和华说:‘耶和华我的神啊,求你使这孩子的灵魂仍入他的身体。’耶和华应允以利亚的话,孩子的灵魂仍入他的身体,他就活了”。(王上17:21—22) 2)耶稣对他的门徒说:“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太10:28) 3)“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雅1:21) 4)“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来10:39) 5)约翰受启示看见将来必成的事,他说:“我又看见那些因为给耶稣作见证,并为神之道被斩者的灵魂,和那没有拜过兽与兽像,也没有在额上和手上受过它印记之人的灵魂,他们都复活了。”(启20:4) 灵魂soul;spirit
灵魂soul 灵魂soul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Not to have a correct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is like having no soul. 灵魂精神。与心同义,亦称“魂”。原始宗教认为人的精神生则依附于形体;死则独立于形体之外。《楚辞》中“灵魂”多指依附于形体之精神,而“魂”则兼指独立于形体外之鬼魂。《九章·哀郢》:“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王逸注:“精神梦游,还故居也。”《抽思》:“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王逸注:“质性忠正,不枉曲也。”参见“魂”。 灵魂soul哲学心理学术语,古代人们对心理的泛称。导源于希腊语   ,即灵魂的意思,古希腊罗马对灵魂的认识是一个从泛化到分化的过程。主要有六种观点:(1)灵魂即气息、神灵。原始人把灵魂视为与呼吸有关的气息,决定着人的生命、精神和梦等活动,出现万物有灵论的观念。(2)灵魂即物质。如灵魂是水、无限者、气、火、四根(火、水、土、气)、种子、原子等物活论或原子论的观点。(3)灵魂即精神。如柏拉图把灵魂视为包含文化伦理价值的、理性与非理性的观念论。(4)灵魂即生命。亚里士多德坚持生机论,反对把灵魂视为物质普遍具有的特性的物活论观点,主张灵魂是有生命体的特性和功能。(5)灵魂即“心理普纽玛”。斯多葛派进一步缩小了灵魂的外延,认为植物普纽玛不具有灵魂的功能,只有到了动物阶段才具有“心理普纽玛”。(6)心灵是“灵魂的灵魂”。伊壁鸠鲁提出的“无名物质”、“第五种元素”,卢克莱修提出的“心意” (animus),盖伦提出的“中枢普纽玛”等均接近于意识的观念。目前,在科学文献中已不再使用“灵魂”这一术语,或者很少作为“心理”的同义词来应用。但在日常生活中灵魂通常是与“心理”、“人的内部世界”、“意识”等概念相符合的。 灵魂 灵魂soul哲学心理学术语,古代人们对心理的泛称。导源于希腊语Ψυχ ,即灵魂的意思。古希腊罗马对灵魂的认识是一个从泛化到分化的过程。主要有六种观点: (1)灵魂即气息、神灵。原始人把灵魂视为与呼吸有关的气息,决定着人的生命、精神和梦等活动,出现万物有灵论的观念。(2)灵魂即物质。如灵魂是水、无限者、气、火、四根(火、水、土、气)、种子、原子等物活论或原子论的观点。(3)灵魂即精神。如柏拉图把灵魂视为包含文化伦理价值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理念论。(4)灵魂即生命。亚里士多德坚持生机论,反对把灵魂视为物质普遍具有的特性的物活论观点,主张灵魂是有生命体的特性和功能。(5)灵魂即“心理普纽玛”。斯多葛派进一步缩小了灵魂的外延, 认为植物普纽玛不具有灵魂的功能,只有到了动物阶段才具有“心理普纽玛”。(6)心灵是“灵魂的灵魂”。伊壁鸠鲁提出的“无名物质”、“第五种元素”,卢克莱修提出的“心意”(animus),盖伦提出的“中枢普纽玛”等均接近于意识的观念。目前,在科学文献中已不再使用“灵魂”这一术语,或者很少作为“心理”的同义词来应用。但在日常生活中灵魂通常是与“心理”、“人的内部世界”、“意识”等概念相符合的。 ☚ 恋母情结 领悟 ☛ 00000228 |